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56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检测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题

1.“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中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分封制

2.成语往往出自故事和历史典故,“临阵倒戈”出自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马陵之战

3.夏桀和商纣亡国的主要原因是

A.周边国家进攻B.缺乏贤臣辅佐

C.修筑豪华宫殿D.实施暴政大失民心

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发生的大事应该是

A.禹建立夏朝B.周武王建立周朝C.汤建立商朝D.周平王迁都,东周开始

5.《左传》载:

“其怀柔天下也,忧俱有外侮。

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周亲屏周。

”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6.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这件事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实行分封制D.尊王攘夷

7.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下列选项中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被尊奉为人文始祖B.治水成功并建立夏朝

C.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D.修筑水利工程都江堰

8.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幽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9.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

“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推恩令”

10.“(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材料体现的是

A.周初分封B.商鞅变法C.秦设郡县D.汉初分封

11.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①夏——商②西周——东周③战国——春秋④商——西周⑤东周——商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②④D.②③④

12.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这一时间可描述为

A.公元20世纪70年代B.公元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13.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洲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他们都以残暴著称B.他们都是亡国之君

C.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D.改革内政,重用人才

14.同学们平时都喜欢阅读、使用成语故事。

下列这些成语故事,按其反映故事情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酒池肉林②约法三章③卧薪尝胆④陈桥兵变⑤房谋杜断

A.①③②⑤④B.①②⑤③④C.③④⑤②①D.③①④②⑤

15.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④说明

A.分封制的作用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力D.周天子的责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

史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1分)

⑵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1分)

⑶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2分)

⑷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1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簋。

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如下图)

(1)说出材料一中的“武王征商”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材料二如下图

(2)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幽王为烽燧。

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又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什么权力。

(4)这种制度没有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的哪个等级的人?

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参考答案

1-15.DADCBABBBACCAAB

16.⑴西周的分封制

⑵为了巩固统治

⑶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是诸侯服从天子。

⑷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

17.

(1)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2)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4)平民。

公元前771年。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A.禅让制B.推举制C.投票制D.世袭制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进行了决战,其地点是在()

A.阪泉B.牧野C.亳D.镐京

4.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国经验B.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C.诸侯内乱D.末代国君残暴统治

5.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体现。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重要作用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

C.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A.黄帝B.禹C.忽必烈D.周武王

7.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这件事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实行分封制D.尊王攘夷

8.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两周D.秦朝

9.《史记》记载:

“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这反映的是()

A.武王伐纣B.西周分封制C.春秋争霸D.战国七雄

10.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一制度是()

A.奴隶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部县制

1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

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1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王朝距今已有()

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

13.“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A.交纳贡品B.交纳田租C.定期朝觐D.服从命令

15.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

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盘庚迁殷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

16.据史料记载,在古代史上,我们潍坊所辖各县市区曾是齐国的领土。

此外,潍坊一带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小国。

与这一史实的出现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7.《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B.世袭制  C.禅让制D.宗法制

18.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

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

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9.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史学两司马”司马姓氏应源自()

A.邑名B.谥号C.行业D.官名

20.“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分封诸侯众多,离心离德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C.霸主尊王攘夷,辅助弱小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1)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我国历史哪一朝代?

 

(2)当时的统治者采取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制度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

1.B2.D3.B4.D5.D6.B7.A8.A9.B10.C11.C12.C13.C14.B15.C16.B17.C

18.D19.D20.D

21.

(1)分封制。

西周。

(2)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禹想让位给伯益B.尧传位给舜

C.禹传启,家天下D.商汤灭夏

3.右图是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该建筑属于()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  B.启  C.幽王  D.桀

5.约公元前16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