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512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docx

《文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docx

文学理论

1、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理论的对象:

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活动发展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5、文学活动的构成

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6、文学的文化含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7、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8、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9、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10、文学与话语

严格说来,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11、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慰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干扰力量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生活。

13、雅与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是相对的,往往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随着时间的改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从文学史上讲,雅与俗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雅与俗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4、双百方针

文学活动是一种最具有个人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因此,它最忌千篇一律、模式化、概念化。

同时,文学活动又需要有一个利于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结合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

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15、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a.材料储备

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b.艺术发现

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c.创作动机

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6、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7、灵感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18、物化

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

物化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19、即兴与推敲

即兴与推敲既是物化阶段语言、文字的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必要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

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20、“诗意的裁判”

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21、有意味的形式  

十九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出现后,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22、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3、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4、文学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25、文学的叙事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26、叙事作品的结构

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表层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为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7、文本时间

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8、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清净的主场和焦距点而区分。

29、叙述者的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30、抒情性作品

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它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作品的特征。

31、文学风格

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2、文学消费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33、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4、隐含的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35、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

36、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具体说来,就接受主体而言,共鸣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观念相通。

情感经验相似。

意志愿望相近。

37、净化

净化界说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排泄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38、余味

所谓余味,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余味,是文学作品产生直接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

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延留效果的性质,也是我们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2.文学反映论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就具体性质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活动呢?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当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完整的概念,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是对于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发展。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

特别是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史前人类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等,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促成了文学的产生。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多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形式与劳动过程相关。

三、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及体现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四、文学与非文学的判断标准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例如“那么甜”和“那么凉”别有深意)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例如《便条》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人际关系状况)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一)无功利与功利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来看。

1.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这种功利性诚然不同于商人对森林财富的占有欲和科学家对森林科研价值的探究欲,但却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这就是说,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功利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

2.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如此看来,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

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形象与理性

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其次,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

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事实上,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

只不过理性是以特殊形式存在。

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文学是情感的。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

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文学也是认识的。

因为,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六、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1.在我国目前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诸方面,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方面,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

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关系看,有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有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有有害的文学活动。

对于有害的文学活动,理所当然应该加以排斥。

从政治思想性质看,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的文学活动,有某种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文学活动,有不同色调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文学活动,有并无明显政治倾向性的、以写山水花鸟为主的文学活动,有时也可能有政治反动的文学活动,对后者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反对、批判和禁止。

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看,自然也有高低、粗细、文野的不同层次。

总的来说,我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3.人民的社会生活无限广阔、浩瀚、丰富多样。

人民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

因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七、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特征: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八、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整体性生活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和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这正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

《红楼梦》围绕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了多方面生活画卷,同时呈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形象,在表层的生活现象中透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使反映的生活达到了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在反映生活时,总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而对那些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丑的事物总是摒弃的。

但绝不等于说文学不反映丑的生活。

审美和审丑,正如死亡和生命相伴,痛苦与欢乐交替。

现实中的丑本身不具有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艺术形象,也就具有了审丑价值。

如贾平凹的“丑石”丑到极点就美到极处。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和体验,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映对象。

九、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指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他们的职责是努力为人民提供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产品,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精神劳动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十、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审美活动属于价值评价活动,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首先是审美者,是审美价值的评价者和创造者,而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或两者的统一)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对象,作为审美的价值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总之,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

换言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结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十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

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

但是,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十二、为什么说文学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为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他不仅动的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人能有“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

这是根本原因。

十三、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十四、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

从“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