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67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文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文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文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文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docx

《文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docx

文学理论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章节梳理: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介绍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概念:

文艺学、文艺理论,以及介绍文学理论的五方面任务)

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

(美国学者韦勒克与沃轮)

文学理论是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是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三者是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的。

2、文学理论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文学活动:

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出不同的特征,文学的根由是什么、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构成的规律是社呢们构成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

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人的其他活动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社会(世界)作为文学作品的原料来源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够成文学作品,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构成文学创作论。

文学作品构成论:

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的构成构成文学作品构成论问题

文学接受论:

研究读者在阅读、鉴赏和批评过程中的接受过程和规律构成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及其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实践性品格:

文学理论的出法点和基础是文学活动的实践,也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检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民主的:

以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归依,摈弃封建的和资本主义只考虑少数人而非人民大众的

科学的:

具有深厚的学理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总结文学经验和规律,不是一味应和政治的需要

现代的:

和社会一同想现代化迈进,面向世界、未来、现代化。

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全球化,要保持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个性,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和理论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让某个国家的文化霸权横行。

对西方文论和中国古典文论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全盘西化。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依据: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表现为两种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分为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哲学:

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

作品论、接受论中也有许多哲学层面的问题,反映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心理学:

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心里转换的过程,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个特殊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的“比兴”说、“神思”说、“神韵”说、“意境”说均属于心理学内涵。

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意大利可罗其的“直觉说”、奥地利FREUD提出的“无意识升华”说,瑞士荣格提出的“原型”说等都构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文学符号学:

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因为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船体特殊的审美信息,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则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

文学信息学:

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受,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

文学社会学:

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来看,从创造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

即便文学创造和消费是一些空灵超脱玄虚恬淡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

中国古代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出坯可上溯到18c意大利的维柯,他在《新科学》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其史诗的研究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结合的研究方法,其后法国孔德、斯达尔夫人也有所推动,这方面重大成果的法国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

真正的文学社会学属于马克思主义。

文学价值学:

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一过程又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

所谓价值是指某事物对人具有的意义,文学作品显然对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艺术价值。

这种价值在文学创造中产生在文学消费中得到确证。

文学文化学:

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是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这种把各个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就是文学文化学。

它以“泛文学”为研究对象,是最古老的文论。

我国先秦到围巾以前、西方从古希腊到18c以前都的文论基本属于这一文论形态,

名词解释:

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

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问答题:

1.从学科归类、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了解)。

(学科归类)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三个重要分支之一。

(对象任务)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学科品格)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向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了解)

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学接受,是一个活动过程。

(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讨论的几个文学理论的根本性问题,非常有可能出论述题。

P7

涉及到古代文论的几个基本概念,非常有可能出名词解释。

P10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章节梳理: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1、生活活动的含义:

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生活活动性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的过程。

因此人的生活活动在属于自然的同时又超越自然,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关系,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择感觉事物的角度(与动物相区别,举例《硕鼠》)。

可见动物的感觉事物角度是单一的,而人是多样化的,从而使得人的感觉可以突破自身和对象的特殊性束缚进行创造,包括文学创造这种审美意义的创造。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以及全面生产的理论把人和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是一种有意识地、完整性的生产。

由此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除了动物性遗传赋予的感性感觉以外还与后天学习、思考、锻炼有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的创造。

(举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第三种意义——有理性品格的深层的美学意蕴)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创造,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统一表现人的本质的特性。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生活活动作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直观层次上是在审“对象”,而在深蕴层次上是在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话的过程中,即“人化的自然”才能“审己”。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字,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发挥出来,使得人能够深切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举例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借助理想的翅膀遨游审美的王国。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是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特征(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介绍文学活动系统。

概念: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一、世界和作者

世界:

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主观世界一旦形成又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自然世界必须经过人的观察分析与人的情感粘连才能成为文学活动反映的世界。

作者:

文学活动不仅仅是人对世界的模仿,更是要作者通过文学创造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情感,因此世界和作者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典文论中《尚书尧典》中认为“诗言志”,《毛诗序》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在外为诗”很早就对作者开始重视;在西方强调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应归因与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

表现论和模仿论有三点区别:

首先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的上乘意义,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研活动对立,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的表现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的区别:

后者可能是率性而为,前者要深思熟虑。

福科:

20c60n,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

认为想了解读作者,不要寄希望于作者在作品中的在场,。

而更该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特殊关系。

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同与世界本身,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创造更具普遍性、更深层的意蕴。

作品表达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更是创造出一种新的关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因而似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由此涉及了一个重要的文论问题——作品与形式关系的问题。

(概念:

新英美批评派文学本体论、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思潮)

读者。

(概念: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读者对阅读接受活动对文本意义具有能动地在创造(举例:

《格列佛游记》又政治讽刺小说向儿童读物的转变)

以下两者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结构中的地位,将读者接受活动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在创造过程。

接受美学:

姚斯

隐含的读者:

(伊瑟尔)任何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换言之,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召唤作品的潜在读者或可能读者;读者也不一定等作品出版后才登场,而是创作一开始就处于在场状态。

这一概念在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的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转变。

对四要素的评述: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每个都构成了总体的一个环节。

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终结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四者构成构成一个交往结构,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作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世界的“灯”成为作者创作对象和读者阅读对象的终结,既作为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作为读者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从而使得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介绍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

巫术发生说:

所谓巫术,是一套约定俗称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其特点是要采取一定仪式,使巫师通过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地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巫术原理有两条:

一是同类相生(相似律):

同果必同因;一是接触律:

甲乙接触后,两者互相施力。

巫术说倒不是说文学直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迪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宗教发生说:

宗教说是人类文明阶段产生的,认为自然是不能控制的,而包含着人生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的问题。

德国批评家赫尔德把诗歌情感同宗教的神秘情感相联系认为“诗歌是唯一通向灵魂美的艺术。

游戏发生说:

最早由康德提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说法,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作为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的终结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而:

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谷鲁斯则借鉴模仿说认为游戏还有某种使用目的,是“内模仿“的心里活动,本质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劳动。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成长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吴越春秋·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从劳动说的角度,论说物质生产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历史上对文学发展动力的不同阐释:

1、社会风气变化说:

2、时代变化说:

雕龙时序总结十代九变的情况

3、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文学是世界本原的理念对文艺产生不同作用

4、内部动力——循环说(弗莱:

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

5、文学固有因素不同组合说: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罗蒲总结31个功能组合成100多个民间神话

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文学发展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文学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动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有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

(文艺复兴、五四)

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独立性。

文学发展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如诗歌问题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

其三,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

如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入了发达阶段。

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使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

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

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7、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着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个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的繁荣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其实不平衡关系只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在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实说经济的、物质的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的水平。

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看或从某一历史时期看,不平衡的关系的确存在,但总体上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来分析,文学发展水平就在经济法站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

并且最终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不等于唯一因素,影响文学的除了经济基础外,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对文学会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因此考察文学的具体变化也要从这一方面来认识。

名词解释: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和反馈过程(即文学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围绕它建立起来了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的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文学本体论:

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兰塞姆创造的一个术语。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读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文学本体论就是指关注文艺形式,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的理论。

问答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体现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

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特性,是一种自有自觉的活动。

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写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表现论与模仿论的突出区别?

(补充题)

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

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补充题,2004北师大考过)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个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的繁荣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志”观答题思路。

1.《尚书·尧典》:

“诗言志”。

2。

《毛诗序》:

“诗者,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

陆机的《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明确肯定了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情感。

4。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5。

《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6。

严羽说:

“诗者,吟咏情性也。

”7。

《与元九书》白居易认为“感伤诗”就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突出强调的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与形式。

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由此,形式主义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英美新批评同样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其代表人物兰塞姆还创造了一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

巫术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章节梳理: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介绍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以及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

概念:

文学)文学(literature)的含义:

文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了解)

文学的文化含义:

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是一门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文学通行的含义)

审美含义作为文学通行的含义的原因

第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丰富与发展,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

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拓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非类,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

文化含义的合理之处:

文学是长期以来文化的一部分,,折射文化的风云变幻,并与哲学、历史等具体文化形态相互渗透。

因此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表现,但也无法与文化过程分离开来。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

文学与非文学的判断标准:

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第四,文学云汉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从文本内容角度)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概念:

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的。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

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性,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性的、审美的”,处于实际目的的人关心森林如何带来财富,处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