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7095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8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docx

精选5份合集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Zn

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2.下表中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H2O

NaOH固体干燥

B

CuO粉末

Cu粉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C

KCl粉末

MnO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D

CaCl2溶液

HCl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A.AB.BC.CD.D

3.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黄铜、焊锡、铁都是合金B.甲烷、糖类、酒精都属于有机物

C.石蜡、玻璃、海波都是非晶体D.稀硫酸、石墨、纯水都是导体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乙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100g甲饱和溶液中含有50g甲

5.化学中的很多行为和操作涉及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下有一种变化与众不同的是

A.利用石油的分馏制取液化石油气B.利用煤的干馏制取煤焦油

C.旺旺雪饼中放置的生石灰做干燥剂D.美味的粽子礼盒里放着一小袋铁粉做干燥剂

6.洗发产品中含有的柠檬酸(C6H8O7)能使头发柔顺有弹性且气味清香。

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柠檬酸属于氧化物

B.柠檬酸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的

C.柠檬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8:

7

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溶液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

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逻辑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9.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0.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杨梅pH=2.5B.苹果pH=4.1C.菠萝pH=5.1D.柿子pH=8.5

11.汉黄芩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

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5

C.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汉黄芩素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12.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B.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

C.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D.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下列生活中的用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填序号);

A铝合金门窗  B塑料面盆  C纯棉纱布  D陶瓷餐具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______功能;奶制品、豆类等含有丰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青少年缺钙会导致______;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公众会因少数人吸烟而被动吸烟.从分子的性质解释被动吸烟的原因______;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成分之一,其俗称是______;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______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下列生活垃圾通常不回收的是______(填序号).

A易拉罐  B包装纸盒  C烂菜叶 D矿泉水瓶.

14.水是人类宝贵自然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生活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⑵净水过程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__性。

⑶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请写出一种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

1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的原理.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___.乙醇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

16.A、B、C三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当A、B为原子时,X=__;Y=__;C表示的粒子符号是__,该元素与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__(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原因是_____。

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O2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实验室若用装置B和D制备并收集CO2,则接口②应与_____(填接口序号)相连。

检验CO2集满的方法是_____。

18.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功能装置。

若用于制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常用________,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A应与________(填“B”或“C”)相连。

若X是稀盐酸、Y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可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2气体的系列装置。

若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则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________;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X是水,Y是CaC2固体,则从A中放出乙炔(化学式:

C2H2)气体,同时还生成一种碱。

乙炔微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

若用乙装置收集乙炔,则乙中还应该装入____;生成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某同学取3g含杂质的镁带样品(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于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求: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g;

(2)若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试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试题分析: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

A、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会置换出硝酸锌中的锌,故A错误;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有Ag、Cu,故B错误;C、铁会与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所以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故C正确;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C。

2.D

【解析】

除杂质的要求是:

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把需要的物质除去了,错误;B、氧化铜粉末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把需要的物质除去了,错误;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得到氯化钾,错误;D、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D。

点睛:

除杂质的要求是:

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入某种试剂与杂质发生反应后生成需要的物质。

3.B

【解析】

【详解】

A.黄铜、焊锡都是合金,铁属于金属单质,不是合金,选项错误;

B.甲烷、糖类、酒精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选项正确;

C.石蜡、玻璃都是非晶体,海波是晶体,选项错误;

D.稀硫酸与石墨具有导电性,都是导体,纯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且水分子不解离,即纯水中没有带电的离子,不具导电性,不是导体,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晶体具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晶体都具有固定的熔点与沸点,而非晶体的组成不固定,所以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与沸点。

4.B

【解析】

【详解】

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不然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C、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将t2℃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乙均会析出固体,不符合题意;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说明在100g溶剂中最多能溶解50g甲,不是100g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固体的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A

【解析】

【详解】

A、利用石油的分馏制取液化石油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B、利用煤的干馏制取煤焦油,有新物质煤焦油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旺旺雪饼中放置的生石灰做干燥剂,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

D、铁粉做干燥剂是利用铁生锈吸收氧气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有一种变化与众不同的是A。

故选A。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柠檬酸属于氧化物是错误的叙述,氧化物中有两种元素且一种是氧元素,而柠檬酸中含有三种元素;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为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的;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由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大小可知;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为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

8:

7,故答案选择C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7.C

【解析】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故A错误;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或盐酸盐,故B错误;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应是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证明该固体是铵盐,故C正确;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证明该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D错误。

点睛∶检验氯离子的方法是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铵盐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8.D

【解析】

【详解】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电子都是带电的微粒,选项A逻辑不合理;

B、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因为分子构成不同,选项B逻辑不合理;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浓硫酸稀释放热,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逻辑不合理;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选项D逻辑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做题的关键是举出反例。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先在瓶外将胶头内空气排空,然后再伸入液体内取液,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给液体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闻药品的气味,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到鼻孔中,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同时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

常温下pH小于7的为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所以杨梅的酸性最强。

故选A。

11.D

【解析】A、汉黄芩素的化学式为C16H12O5,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

(16

5)=12:

5,故正确;

C、汉黄芩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汉黄芩素是由分子构成,应该说1个汉黄芩素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D。

12.C

【解析】

A、气的制取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气体的方法,属于“固体和固体加热”的类型,所以甲中的装置可以,正确;B、二氧化碳的制取用碳酸盐和酸反应,属于“固体和液体不用加热”的类型,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所以乙中的装置可以,正确;C、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的收集是用排水法或者向上排空气法,丙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的,所以丙中的装置可以,正确;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丁中的装置不可以,错误;故选:

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B乳化佝偻病分子在不断运动小苏打铁C

【解析】

(1)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B.塑料面盆。

A.铝合金门窗是由合金制成。

C.纯棉纱布由天然高分子制成。

D.陶瓷餐具是由无机材料制成的。

(2)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乳化功能;(3)奶制品、豆类等含有丰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

青少年缺钙会导致佝偻病。

(4)吸烟有害健康。

在公共场所,公众会因少数人吸烟而被动吸烟。

从分子的性质解释被动吸烟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5)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成分之一,其俗称是小苏打。

(6)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铁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7)生活垃圾通常不回收的是C.烂菜叶。

A.易拉罐,B.包装纸盒,D.矿泉水瓶,均可回收利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知识。

14.肥皂水吸附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解析】

【详解】

(1)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所以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与软水,故填肥皂水。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可以用来净水,故填吸附。

(3)防治水体污染的最重要措施是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故填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15.

【解析】

【详解】

(1)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故填Zn+H2SO4═ZnSO4+H2↑;

(2)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故填C2H5OH+3O2

2CO2+3H2O;

(3)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故填3Fe+2O2

Fe3O4。

16.81Cl-离子

【解析】

【分析】

(1)当A、B为原子时,根据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计算x、y的值;

(2)根据C粒子结构示意图,由质子数判断元素,由质子与电子数的关系判断粒子带电情况,据此写出粒子符号;根据B、C粒子结构推断两元素的性质,判断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构成形式并写出化学式。

【详解】

解:

(1)当A为原子时,x=2+6=8;当B为原子时,2+8+y=11解得y=1;

(2)粒子C中质子数为17,即原子序数为17,该元素为氯化元素,粒子为带一个单位负电子的阴离子,故C表示的粒子符号是Cl-;粒子B的质子数为11,即原子序数为11,该元素为钠元素;氯元素与钠元素化合时,钠原子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得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两离子相互吸收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点睛:

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粒子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粒子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粒子为阴离子。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水槽防止药品中水分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倒流,致使试管破裂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B2H2O2

2H2O+O2↑⑤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④处,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满了

【解析】

【详解】

(1)仪器a的名称是:

水槽;

(2)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原因是:

防止药品中水分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倒流,致使试管破裂;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应选择固液混合常温型发生装置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4)实验室若用装置B和D制备并收集CO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接口②应与⑤相连;检验CO2集满的方法是: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④处,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满了。

18.(本题共7分)

(1)稀硫酸(1分);C(1分)

(2)氯化氢气体(1分);干燥气体或除去水蒸气(1分)

(3)水(1分);CaC2+2H2O=C2H2↑+Ca(OH)2(2分)

【解析】

(1)制取氢气常用的液体试剂是稀硫酸,并且不挥发;因氢气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A应与C连接,氢气浮在瓶口,随着氢气的增加,空气被从B端排出。

故答案为稀硫酸;C;

(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饱和的NaHCO3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乙中放入浓硫酸可以吸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水分。

故答案为氯化氢气体;干燥气体;(3)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但非常接近。

乙炔微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根据反应物X是水,Y是CaC2固体,生成物是乙炔和一种碱,写出化学反应式,然后配平即可。

故答案为水;CaC2+2H2O=C2H2↑+Ca(OH)2。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0.211.7%

【解析】

【详解】

解:

(1)由图像可知:

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2)设:

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为y,恰好完全反应时硫酸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

x=12g

y=2.4g

恰好完全反应时硫酸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2.下列每组溶液中均含有三种溶液。

只用无色酚酞1种试液就能将其一一鉴别开的一组是

A.HNO3、H2SO4、HCl

B.NaOH、KOH、HCl

C.K2CO3、Na2CO3、HCl

D.NaCl、NaOH、HCl

3.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氮气B.氢气

C.氯化钠D.金刚石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10g水中加10g甲,充分搅拌可得20g甲溶液

C.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用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6.锂(Li)的元素信息图和氯(C1)元素的结构示意如图。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L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B.Li、Cl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LiCl2

C.Cl-的结构:

x=8,质子数=17

D.Li与O2反应生成氧化锂: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10℃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相同

C.20℃时,把30g甲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将20℃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30℃,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

8.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1921年留美回国后,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列物质中能与纯碱发生反应的是()

A.NaOHB.NaHCO3C.H2SO4D.K2SO4

9.下列各组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硫酸

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B

分离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

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鉴别化肥KNO3和NH4NO3

取样,加Ca(OH)2固体混合研磨,闻气味

D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过量的Fe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AB.BC.CD.D

10.实验台上已摆放好铁架台、滤纸、烧杯和漏斗等仪器,若要进行过滤操作,还必须使用图所示仪器中的(  )

A.

酒精灯

B.

蒸发皿

C.

胶头滴管

D.

玻璃棒

11.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图1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图2对比金属锌和铁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C.图3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图4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藏入屠苏

C.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把一团光亮的细铁丝塞入大试管中,将试管倒插水中后再固定好(如图),

放置足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