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79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7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

区域经济协调,石敏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提要,区际经济联系距离、运输与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区域增长差异:

收敛或发散区域发展模式增长极与发展轴,多极网络结构中心-外围模式:

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发展,距离、运输与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interaction)不同空间之间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社会物理学对流:

货物流,人员流传导:

交易过程的资金流辐射:

信息流(知识传播,技术扩散)运输(transport)货物流和客流的载体:

空间位移的实现手段运输约束:

运输能力,运输成本距离衰减效应(distance-decayregularity)距离影响运输时间和运费:

距离越长,空间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不同货物对距离的敏感性不同:

距离的摩擦效果存在差异运输成本大、占比高的货物,距离衰减效应强空间溢出效应(spillover):

pecuniaryandnon-pecuniary,区际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商品贸易要素流动:

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技术扩散,信息传递区际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要素转移:

增加要素供给商品贸易:

市场规模扩大需求诱发:

乘数效应创新扩散和知识溢出:

远距离溢出距离和运输对区际经济联系的影响相邻区域、近距离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低成本运输方式可以缓解距离衰减效应经济规模对区际经济联系的影响:

符合重力模型,区际经济联系与贸易流,各省区国内外贸易联系及其空间格局,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

全国性贸易中心主要在沿海地区,我国区际贸易活跃的四大中心区域分别为:

江浙沪、京津冀、广东和山东,其国内贸易比例总和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板块构造,中西部省份大多发展与沿海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合作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实质性经济圈尚未形成。

贸易中心与其他省区间贸易联系:

江浙沪地区,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贸易中心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

京津冀地区,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贸易中心地区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

广东,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贸易中心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

山东,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京津冀制造业产品区际贸易流,2002年-2007年,天津-河北之间制造业产品的区际贸易无论总量还是比例均大幅度提升,京津之间以及北京-河北之间制造业产品的区际贸易只有总量增加但没有比例的提升。

这反映出,天津和河北之间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有所加强,京津之间以及北京-河北之间制造业的产业链整合进展迟缓。

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生产对不同区域的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可以表征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

反映出经济系统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

沿海外向型经济,中西部主要依赖区内市场,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需求诱发:

2002年与1997年比较华南沿海地区和江浙沪地区依然保持较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东北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步伐变大,区内市场的依存度有所降低京津冀鲁的内部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中部地区的区内市场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是依靠当地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区内市场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省区之间的需求诱发依存度除少数省份外,各省的省内市场依存度在50以上,部分省份省内市场依存度超过70大多数省份的省外市场需求依存度在20%-30%之间,少数偏远省份的省外市场依存度低于20,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空间相邻因素直接相邻省份的需求诱发依存度较高,其次才是间接相邻省份和其他省份少数空间不相邻省份的省外需求诱发依存度较高,这些省份大多是资源型省份或辐射能力较强的省份交通运输因素远离经济中心的偏远省份受交通运输的制约,对外联系受到限制,省外市场依存度较低交通便利的省份之间,即使空间不相邻,需求诱发依存度也可能有较高文化传统因素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经济板块内部经济联系密切除华南地区外,其余区域的区内市场依存度均高于50%,中西部地区甚至高于70%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江浙沪、京津冀鲁和华南的区内市场依存度提高,区内经济联系加强,三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初见端倪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区内市场依存度高于70%,主要是省内需求依存度高。

西北地区的区内市场主要是省内市场,省际交流较少。

反映出中西部地区仍然各自为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

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经济板块之间的联系沿海三个经济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与相邻的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沿海的经济板块与相邻的中西部区域之间的联系也较密切。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相邻区域的市场需求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引力,相邻的沿发达海省份的市场尤为重要。

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本地市场以外主要依赖华南沿海地区市场,西北地区则同时依赖黄河中游地区和京津冀鲁市场。

京津冀产业关联和空间溢出效应,本省对省内的带动作用为乘数效应,本省对省外的带动作用为溢出效应本省对省内的乘数效应远大于对其他省份的溢出效应,反映出京津冀地区省份经济的特点较为突出,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省内需求的带动作用,三省市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天津与河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相互依赖关系在深化;北京与河北、天津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作用,北京使用河北和天津的产品和服务更多,但河北和天津使用北京的产品和服务在比重上是下降的。

这表明,北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是面向全国,而不只是周边的天津和河北。

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赫希曼(Hirshman)极化效应(回波效应):

要素从外围向中心集中扩散效应(涓滴效应):

要素从中心向外围转移弗里德曼(Friedman):

中心-外围模式经济发展初期:

极化效应主导经济发展成熟期:

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弱化空间结构演变前工业化阶段:

农业为主,区际经济联系不紧密,城市体系不完整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要素流向中心,中心强化工业化成熟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中心-外围格局依然,要素开始向外围流动,外围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

要素向外围流动加强梯度推移开发:

技术梯度,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空间极化工业化中期阶段:

集聚经济占据主导沿海-内陆的关系经济活动向沿海集中:

沿海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京津冀经济活动向京津大都市区集中:

大都市区的集聚经济效应空间扩散要素成本驱动:

成本竞争的拥挤效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

制约空间集聚规模空间经济格局的未来走向大分散,小集中:

宏观尺度上适度分散,区域尺度上集聚经济,区域增长差异:

收敛还是发散,新古典经济学:

区域差异收敛Ramsey(1928):

封闭经济如果存在相似技术结构和偏好则趋于收敛Baumol(1986):

1870-1978年16个工业化国家经济收敛现象明显俱乐部收敛(clubconvergence):

Galor(1996),Ben-David(1998),Deardorff(2001),沈坤荣(2002)新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

区域差异长期存在Romer(1986):

“干中学”的知识外溢产生规模经济DeLong(1988),Pagano(1993)非收敛也非发散的倒U型曲线Kuznets(1955):

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Williamson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

区域差异的倒U型理论,区域增长差异,世界银行: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密度:

越是富裕,密度越高;空间集聚促进经济增长距离:

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运输成本;空间经济效率分割:

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边界壁垒,贸易自由化,交易成本区域差异调控人均GDP的区域差异:

长期存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

财政转移支付贫困地区发展特殊区域的发展政策:

place-basedpolicy,区域发展模式,增长极佩鲁:

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通常聚集于中心城市增长极: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会吸纳周围区域的要素,形成极化发展,加剧空间不平衡增长极发展到足够强大时,会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发展轴节点:

增长极发展轴:

节点之间通过交通线连接起来,形成轴线,增长极+轴线增长极模式和发展轴模式的局限加剧空间不平衡,极化过程过于漫长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局限:

就业,产业关联,要素转移多极网络结构:

增长极的网络结构,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区域系统相邻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区域系统:

网络结构区域竞争发展目标的竞争发展方式的竞争:

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合作区际贸易:

降低壁垒区域协作:

要素互通,政策协调新型区域合作:

共建、共享、共管深汕特别合作区,什么是区域一体化,跨国尺度不同国家之间跨越边境壁垒的市场一体化,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等国家尺度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跨越区际贸易壁垒的市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市场一体化:

消除市场分割商品贸易自由化:

消除贸易壁垒要素流动自由化:

劳动力,资本价格变动同步经济政策同步:

价格政策,贸易政策,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和途径消除贸易壁垒,消除市场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光和影,区域一体化的意义扩大市场规模,有助于生产规模扩大促进要素流动,有助于资源配置优化减轻地方保护,促进企业竞争,有助于生产率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制度性贸易壁垒:

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结构性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运输成本壁垒:

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制度性贸易壁垒的根源:

抵御区域一体化的冲击要素极化流动:

虹吸效应强化贸易弱肉强食:

市场竞争激化,制度性壁垒与区域一体化:

边界效应,边界效应(bordereffect)行政边界会减少区际贸易流量,导致地区间价格差异基于市场一体化的一价定律价格联动程度:

相对价格变动方差,短期整合和长期整合测度方法:

Ravallion模型法、协整法、PBM模型法、共同概率模型一价定律(LawofOnePrice):

相对价格变动方差折算成距离Engel&Rogers(1996):

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效应75000英里Gorodnichenko&Tesar(2009):

控制异质性后,美加边界效应47公里基于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流量效应贸易流量法:

域内贸易和域外贸易的比例,边界效应系数(McCallum,1995)美国国内贸易流量是美加国际贸易流量的22倍(McCallum,1995)引力模型:

忽视多变阻力的影响,导致估计偏差,关于边界效应的实证研究,边界效应增强1987-1997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省际间贸易强度减弱。

相对于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市场分割壁垒更为严重,国内市场一体化不成功(Poncet,2003)1997年各大区域之间仍然存在市场分割(黄赜琳和王敬云,2006)边界效应减弱长三角和珠三角:

2004-2007年城市平均边界效应从45.9万公里下降至6.6万公里,每年以0.2的速度下降(黄新飞等,2013)2002年前国内市场整合程度呈上升趋势,2003-2005年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桂琦寒等,2006;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a,2009b)边界效应先增后减边界效应在三个样本期先增后减:

1991-1995年到1996-2000年是增强的,2000年以后减弱(赵永亮等,2009)已有研究:

间接估算,数据年份偏早,不考虑地理相邻,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突出区域发展理念的协同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强调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和全域一盘棋的发展规划,体现“扬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方针,实现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突出区域发展机制的协同性,强调一体化发展,包括市场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通过一体化发展,带动和扶持问题区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