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585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2011年第5期

(SocialSciencesEdition)

(总第202期)

教育研究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龙文佳

薛海平王颖

摘要:

该研究采用中国六个省所有县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层面数据,全面评估了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

改革虽没有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学校教育财政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状,但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配置差距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新机制”政策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强化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责,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新机制”政策;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142(2011)05-0044-09

收稿日期:

2011-

03-02作者简介:

龙文佳,女,湖南邵东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薛海平(通讯作者),男,湖北黄石人,首都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颖,男,江苏宿迁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及预警机

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原因,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中,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间、

城乡间、学校间、社会不同群体间的配置并不均衡,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为此,

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

是2005年年末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后文简称“新机制”

政策),该政策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该政策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在西部实施,

2007年扩展到全国。

[1]4

4

“新机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巩固“普九”成果。

同时其依据现实国情设计的“分地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的实施方案,也兼顾了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

截至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24],但鲜有实证研究评估“新机制”

政策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试图分析“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讨论其政策效果,期望能为我国政府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随着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日益凸显,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59],

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本研究着重关注“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张力和李孔珍通过对全国2001—2006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新机制”政策缩小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10]。

范先佐和付卫东通过对中西部部分县市的调研,

发现“新机制”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1]。

薛海平和王蓉运用2006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东、中部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和教师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但在2007年春季学期实施“新机制”政策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有了明显缩小[12]。

孙志军、

杜育红、李婷婷基于2004—2006年广西、湖北、浙江三个省的学校和县级层面的数据,对“新机制”政策的增量效果和分配效果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发现,改革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中来自财政拨款部分资金的水平和分配的公平程度,改革前获得财政拨款资金较少的学校在改革后财政拨款明显增长,然而改革对于经费总量都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研究还显示,改革对财政投入的增量效果在原来经济水平低、财政能力低、

区域面积大的县效果更好[13]。

概括说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新机制”政策

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许多研究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但鲜有实证研究评估“新机制”

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已有的几项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没有全面、深入评估“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区域间、县域间三个层面的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此外,

以往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或从教育经费收入的维度,

或从教育经费支出的维度展开分析,而教育经费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有必要从这两个维度展开考察。

因此,本研究将从教育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全面分析“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区域间和县域间的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6年、

2007年中国东部浙江、

山东,中部河南、湖南和西部甘肃、贵州六省县级义务教育经费统计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基尼系数对其进行全国、区域间、县域间三个层面的分析。

在指标方面,教育经费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

由于现有数据比较全面,本研究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全面进行考量。

本研究将教育收入细分为教育总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构成)、预算内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其他经费拨款)、预算外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征收,集、捐资助学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和学杂费等)三个具体指标,

其中预算内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拨款,

可以测量出政府投入在整个义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

而将教育支出细分为教育总支出(由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构成)、事业性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基建支出三个具体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部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机制”政策,东、中部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机制”政策,但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大部分来自于东、中部地区学校,为了方便比较分析,本研究统一以2006年、

2007年作为“新机制”政策改革前后两年,这并不会对研究结论造成较大

5

4

影响。

四、“新机制”政策对全国义务教育财政

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一)“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小学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

通过对小学教育收入和支出经费各项指标的城乡差距比较(见表1、图1),可看出:

第一,2007年,小学的收入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城市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生预算外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2006年到2007年小学教育收入经费指标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来看,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略微缩小,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高于城市的幅度更大,

生均预算外收入的城乡差距明显拉大。

第二,2007年,小学的支出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

生均基建支出城市略微高于农村。

从2006年到2007年小学教育支出指标城乡变化趋势来看,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均明显拉大,生均基建支出这一指标城乡差距略微扩大,变化不明显。

表1

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比较(元)

教育总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教育总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建支出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2364.913017.981779.062438.21586.91609.612330.983263.372231.13203.999.8859.47农村2227.692892.95

1885.53

2639.06

348.37293.262211.932868.862133.472838.9681.9629.9差额

137.22

125.03-106.47-200.85

238.54

316.35

119.05

394.51

97.63

364.94

17.92

29.

57

图1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比较(元)

(二)“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初中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

通过对初中教育收入和支出经费各项指标的城乡差距比较(见表2、

图2),可以看出:

第一,2007年,初中的收入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和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内收入一项,城市略微高于农村。

2007年较2006年,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生均预算内收入从农村略高于城市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外收入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第二,2007年,初中的支出指标中,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生均基建支出城市略高于农村。

2007年较2006年,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

6

4

支出的城乡差距略为拉大,生均基建支出的城乡

差距略为缩小。

表2

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比较(元)

教育总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教育总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建支出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

3353.664422.682357.373504.53996.29917.183282.594334.873102.294256.38180.378.49农村2629.433999.072381.543437.62544.9559.332909.053955.762787.33899.23121.7654.55差额

724.23

423.61

-24.17

66.91

451.39

357.85

373.54

379.11

314.99

357.15

58.54

23.

94

图2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比较(元)

五、“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一)“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小学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1.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

(1)2007年,东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西部次之,中部城市略高于农村。

(2)2007年较2006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城乡差距均有所拉大(见表3)。

表3

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3519.934474.201743.702425.67

1744.382228.53农村3210.894043.621726.872356.721668.432121.16差额

309.04

430.58

16.83

68.95

75.95

107.37

2.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

(1)2007年,东、中部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城市略微高于农村。

(2)2007年较2006年,东、中部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高于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西部由农村略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见表4)。

3.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

(1)2007年,东部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远远低于城市,中部农村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农村略高于城市。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部由农村略微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西部仍然是农村略高于城市,城乡差距变化不大(见表5)。

7

4

表4

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2417.293317.82

1354.152031.351571.612040.58农村2569.173561.211479.192207.251586.472023.70差额

-151.88

-243.39

-125.04

-175.90

-14.86

16.88

表5

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1105.371255.83389.55247.68173.2281.50农村659.90598.16390.94145.49187.9597.46差额

445.47

657.67

-1.39

102.19

-14.73

-15.96

4.小学生均教育总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中部城乡差额最大,其次为东

部,西部差额最小。

(2)2007年较2006年,东、中、西部城乡差距均有所拉大,中部城乡差距大幅拉大(见表6)。

表6

小学生均教育总支出(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

200720062007城市3467.424347.841715.343111.45

1727.792208.58农村3165.633998.561731.682344.161660.872108.39差额

301.79

349.28

-16.34

767.29

66.92

100.19

5.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

中部城乡差额最大。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拉大,中部城乡差距大幅拉大,西部城乡差距略为拉大(见表7)。

表7

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

200720062007城市3222.134218.091694.223073.60

1705.122198.46农村3045.183938.531667.052332.161617.972092.79差额

176.95

279.56

27.17

741.44

87.15

105.67

6.小学生均基建支出

(1)2007年,东、中部小学生均基建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西部农村略高于城市。

(2)2007年

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中部由农村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农村仍然高于城市,

但幅度有所减小(见表8)。

表8

小学生均基建支出(元)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6

20072006200720062007城市245.29129.7521.1237.84

22.6710.11农村130.5260.0364.6312.0042.9015.61差额

114.77

69.72

-43.51

25.84

-20.23

-5.50

(二)“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初中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1.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收

8

4

龙文佳薛海平王颖“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入城市均大幅高于农村。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表9东部2006城市农村差额5135.384444.84690.5420076336.305713.54622.762006中、西部城乡差距均有所扩大,中部尤为明显(见表9)。

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元)中部20073887.383478.46408.9220062212.321870.98341.342448.962260.01188.95西部20072793.242387.31405.932.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

(1)2007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城市略高于农村,中、西部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西部城乡差距大于中部。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内城乡差表10东部2006城市农村差额3334.033404.83-70.8020074590.914564.7826.132006中部初距由农村高于城市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中生均预算内收入由农村高于城市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城市仍然高于农村,城乡差距有所拉大。

(见表10)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元)中部20073294.723190.47104.2520061889.801721.36168.441766.991900.59-133.60西部20072429.372225.00204.373.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

(1)2007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中、西部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明远高于农村,表11东部2006城市农村差额1801.351040.01761.3420071745.391142.80602.592006显高于农村。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中部略为缩小,西部有所扩大(见表11)。

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元)中部2007590.31287.99302.322006322.52149.61172.91681.97359.43322.54西部2007363.87162.31201.564.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

(2)2007年较2006年,表12东部2006城市农村差额4999.494425.15574.3420076163.415625.33538.082006东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城乡差距有所扩大(见表12)。

初中生均教育支出(元)中部20073841.163453.11388.0520062122.691861.95260.742446.682239.44207.24西部20072749.492379.27370.225.初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事业性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

(2)2007年经费支出,较2006年,东、中、西部城乡差距都有所扩大,中部最明显,东部次之,西部变化幅度最小(见表13)。

49

龙文佳薛海平王颖“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表13东部初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元)中部20076053.545517.83535.7120062357.552215.69141.8620073789.203437.20352.0020062034.981709.73325.25西部20072669.392330.21339.182006城市农村差额4654.714212.72441.996.初中生均基建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基建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

城乡差距不大。

(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中部也有所缩小,西部由农村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见表14)。

表14东部2006城市农村差额2007初中生均基建支出(元)中部2006200751.96西部2006200787.7280.10段城乡财政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

2007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在0.2到0.3之间,表明县域间小学阶段的生均预初中的生均算内收入分配处于比较平均的状态,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处于0.3到0.4之间,表明县域间初中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县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总收入基尼系数也均处在0.3到0.4之间的相对合理状态;小学和初中的生均预算外收入基尼系数均大于0.6,表明县域间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外收入差距悬殊。

2007年较之2006年,除生均预算外收入外,各项收入指标的基尼系数均有所缩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相对合理状态转变为2007年的比较平均状态。

2007年,县域间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小学和初中均处在0.3到0.4之间的相对合理状态。

2007年较之2006年,县域间小学的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尼系数略微扩大,县域间初中的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尼系数有所缩小,但变化都没有超出0.3到0.4的相对合理状态的范围(见表15,图3)。

344.79109.8889.13212.43101.9023.75132.367.9865.3815.91152.2149.0736.05-64.4931.03“新机制”六、政策对县域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分析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就越小,指标。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基尼系数就越大。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目前,基尼系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测量,本研究将运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义务教育县域间财政资源城乡配置的均衡程本度。

借鉴收入分配指标的基尼系数划分思想,2007年各项指标的所有县域城研究将2006年、镇及农村教育经费数据按从低到高划分为10个组,分别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

这些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县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