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06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吴中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开放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苏州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和主城区“一核四城”的总体发展布局,吴中作为苏州南部中心城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为促进吴中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吴中区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在对“十二五”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机遇,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战略目标,确定服务业总体空间布局、重点行业发展引导,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规划范围包括吴中区全域,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1486平方公里,下辖1个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7镇6街道和穹窿山风景管理区。

201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3.1万人,常住人口112.12万人,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成就与特色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为导向,全区服务业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增加值从247.54亿元增加到465.67亿元,年均增长13.5%,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从2.8:

56.1:

41.1调整到2.3:

48.7:

49;服务业投资总量从160亿元增加到440.56亿元,服务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63.6%增加到76.3%;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从47.7%增加到88.3%。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情况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2015年,全区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1.01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2.5%;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48.7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3.4%,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力军。

其中:

批发和零售业74.64亿元,占比16%;金融业56.72亿元,占比1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3.09亿元,占比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7.72亿元,占比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66亿元,占比5.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9亿元,占比2.1%。

功能布局更为清晰。

“十二五”以来,吴中区大力实施开发区、度假区、高新区、中心镇“四大板块”发展战略,推动特色发展质效提升。

开发区“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太湖新城吴郡绿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竣工,越溪城市副中心、尹山湖—独墅湖板块功能形态加快完善。

度假区“二次创业”全面铺开,东入口文旅商集聚区、环太湖酒店集群等项目有序推进,8公里太湖黄金岸线基本成型,苏州太湖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城区、长桥街道“区政合一”,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运河风光带、宝带桥—澹台湖景区等项目高标准推进。

各中心镇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产业园区、教育医疗、餐饮住宿、社区商业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功能、城镇功能、生态功能同步提升,木渎镇成为苏州市首批市级强镇扩权的试点镇之一。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和引领,全面完成服务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服务业资源的有效集聚。

建成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吴中科技创业园、吴中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集聚区、金枫广告影视产业集聚区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十二五”末,全区服务业集聚区达16家,其中省级集聚区2家、市级集聚区7家,16家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及商户)12276家,2015年集聚区内企业(及商户)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元,上缴税收17亿元,完成投资60亿元。

优势产业彰显特色。

近年来,吴中区结合本区特色,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特色产业。

深入实施“6+4”旅游服务业全面提升工程,吴中太湖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建成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试点园区苏州金枫广告产业园、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吴中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字号”发展平台,涌现出苏州电科院、药明康德、昆仑绿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吴中区充分开发自身历史文化优势,宝带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达22项。

连续多年举办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环尹山湖轮滑世界杯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

第二届中非民间合作论坛、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央视中秋晚会等一批重大会议和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吴中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吴中区服务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不合理,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较高。

二、产业集聚度低,缺乏具有知名度、影响力、带动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和标杆型企业。

三、产业链层次低,在互联网、大数据、创意设计、分享经济等新兴行业,亟待大的突破。

四、管理体制臃沉,开发绩效有待提高,各板块低水平重复建设明显,区一级层面缺乏按产业分类的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平台。

二、发展环境与趋势

1、宏观环境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信息社会。

近年来,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依赖消费,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引领增长的主导产业。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到增长速度平稳、空间布局集约、优势产业集聚和创新活力涌动的发展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的宏观发展形势,将主要表现为城市集群、人口集聚、消费升级、创新驱动,“新城市、新人口、新消费、新产业”是推动下一阶段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集群:

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区域经济不断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年轻人向都市集中,新兴产业向城市群集中,大都市群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和共享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空间形态。

人口集聚: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口流动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拥有更强的财力完善城市功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工作创业。

消费升级: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结构,2010到2015年,最终消费率从47.4%上升到66.4%,资本形成率从48.6%下降到31.5%,消费正式替代投资成为增长引擎。

随着中产阶层壮大和智能手机普及,消费观念转变、支付方式便捷、消费领域拓展。

国家因势利导,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化消费。

创新驱动: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使原本相对独立的产品和服务得以重新整合,有集成、也有分工深化,实现商业模式和流程再造,催生出一批1.5、2.5等跨界新产业。

我国的创新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发展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区域环境和吴中优势

目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苏州已超过2万美元,已步入高收入社会。

国际经验的成熟经济体,其基本特征是四个70%,即:

总人口中,城市人口达到70%以上;生产法国民收入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支出法国民收入中,最终消费率达70%以上;收入法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达70%以上。

2015年,苏州与全国对照,城镇化率分别是74.8%和56.1%,第三产业占比为49.9%和50.5%,最终消费率是40%和55%,劳动报酬占比36.1%和66%,从中发现,第三产业占比、最终消费率和劳动报酬占比都相对滞后,这预示着“十三五”时期,苏州市和吴中区在服务业发展、消费拉动和劳动报酬提高方面,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吴中区作为苏州南部中心城区,在以服务业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拥有以下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

吴中区毗邻苏州古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区位优良,地域开阔,在新一轮产业和人才竞争中,吴中区得天独厚,是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姑苏区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

——人文底蕴深厚。

吴中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根植地,勤劳勇敢的吴地儿女,在吴中大地创造了以园林、古镇、古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锻造了以香山古建技艺、昆曲评弹、苏绣缂丝、核雕砖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镇古村、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列江苏县级之首。

“十三五”时期,吴中区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香山工匠”精神,弘扬“洞庭商帮”文化,续写“人文吴中”新篇章,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助推服务业发展的“硬实力”。

——山水资源丰富。

吴中区揽抱太湖,山水兼得,是“山水苏州”代言之区。

太湖是江南之母,吴中是太湖之心。

太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孕育发源地,以东山、金庭、光福、木渎等为代表的吴中山水城镇,历来都是天堂苏州、吴地文化重要的物质承载和精神家园。

“十三五”时期,依托太湖山水,融合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基于自然秉赋的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优化特色小镇,打造生态园林城区。

——产业基础雄厚。

吴中区及周边地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云集。

到“十二五”末,苏州市拥有A股上市公司85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居北京、上海和深圳之后,列第四位,吴中区目前拥有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6家,这批企业的行业整合能力和融资扩张能力强大,有利于吴中区服务业提升发展。

第二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苏州市“一核四城”的总体部署,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目标定位,高标准地持续优化发展“苏州南部现代产业新城”。

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为主题导向,以“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产业新体系”来统揽服务业发展全局,全面深化重点改革事项,加速发展以检测、信息、物流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以旅游、商务、商贸等为重点的消费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公共服务业,构建吴中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将吴中建成为文化旅游名区,都市服务业新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化旅游名区。

突出太湖品牌、写意山水文章,彰显吴文化特色,构建吴中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以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为主线,度假区、东山、临湖、穹窿山为重点,串联起沿线的山水岛屿、古镇古村、园艺温泉、生态民宿等众多景区景点,突显旅游产品特色,优化旅游线路设计,集成旅游配套网络,提高旅游服务标准。

坚持文旅融合,推进全区园林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都市服务业新区。

坚持城乡一体,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苏州南部都市产业新城。

以高新区、城南、太湖新城等三大组团为都市核心区,越溪、郭巷和木渎等三大片区为都市扩展区,打造吴中产城融合、集约精致、产出高效的主阵地,构筑苏州金融商贸、科教文卫、优质地产、高端人才等资源汇聚的都市新高地。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和主要交汇点,高水平规划布局商业载体,进一步提升完善苏州南部商务商贸中心功能,提升越溪副中心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吴中太湖新城、尹山湖-独墅湖生态商圈、木渎片区等重要板块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不断优化商务活动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打造苏州南部园林式都市服务业新城区。

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服务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融合,打造吴中生产性服务业组团。

以东方大道、吴中大道沿线为主轴,充分依托周边的先进制造业和名特农产品优势,助推制造业升级和农商旅融合,加快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集聚,促进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载体和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苏南地区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强区。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总量规模继续提升。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5%,服务业税收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深入发展,突出产业重点,完善发展政策,优化服务环境。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产业体系。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

建成20家区级以上的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2家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形成1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全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拉动、税收贡献、高端就业的集中区。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重点服务业企业集团,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到2020年,创建2家以上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形成10家省、市级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以及15家市级、30家区级总部企业。

三、基本原则

——强化改革引领。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级层面统筹规划、乡镇街道配合落实的服务业发展机制。

以国资开发性平台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和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投资效率和运营效能。

——实施创新驱动。

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深化齐头并进,推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广告影视、跨境电商、大数据、投资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扩大开放水平。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区域内外的服务产业转移,提升服务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精准招商,引进资本实力雄厚、市场知名度高、技术水平领先、客源网络四通八达的实力企业加盟吴中。

——突出发展重点。

以优化整合产业链、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为方向,结合实际,着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优势行业,弥补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集聚发展。

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度假区、开发区、高新区、重点乡镇等区域分类布局和产业集聚,实现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第三章服务业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围绕吴中区“一核一轴一带”的生产力布局,根据全区服务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潜力,全力打造“一核一扩一廊一带”的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为都市核心区,发展中央商务区为主导的都市服务业;“一扩”为都市扩展区,发展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一廊”为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依托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二三产融合发展;“一带”为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依托太湖山水资源,重点打造5个环太湖特色小镇。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都市核心区:

以中央商务区为主导的都市服务业

明确“都市核心区”概念,避免以往城市功能区组团式开发造成的资源分散、功能重叠、低水平重复和都市核心区地位不突出的问题,集聚要素资源,高水平打造苏州城南中心城区。

吴中的核心城区大体划定在友新高架以东、运河以西、南环高架以南和南湖路高架(在建)以北的方形区块,加上西南方位重点开发的太湖新城,也就是高新区、城南和太湖新城所辖区域。

地理位置居中,发展基础较好,轨道交通密集网格分布,便于集约式发展紧凑、精致、高效的都市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都市核心区的产城融合、都市更新、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发展,重点发展科技信息、金融服务、商务商贸、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围绕打造“苏州主城南中心”的目标定位,把握省级吴中高新区获批筹建的契机,推进城南片区重新规划定位和更新改造,加快实施“再城市化”和“产业更新”,注重集约、集聚和簇群式发展,汇聚轻资产、人力资本密集的高端服务业,打造吴中区行政、金融和商务中心。

围绕将太湖新城建成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区和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规划发展智慧化、生态型总部经济区,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成为苏州城市新标杆和现代湖区门户新城。

二、都市扩展区:

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都市扩展区是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域,包括都市核心区外围的木渎、越溪和郭巷三个片区,发挥紧邻都市核心区,商贸流通发达、产业园区集聚、综合地产成熟的独特优势,分解城市功能,发展低密度的都市服务业。

这三个片区轨道通勤能力相对单薄,适合发展汽车通行停泊、空间布局疏朗的城市副中心业态,重点发展综合性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以“商务商贸区、宜居宜业区、产业配套区、行政教育区、都市旅游区”为发展定位,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周边的城市副中心。

商务商贸区:

重点打造“尹山湖-独墅湖”商圈、金山路商圈、长江路商圈,提升广电国际影视城、南苏州生活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功能,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商务商贸中心;宜居宜业区:

优化完善独墅湖、尹山湖、石湖、东太湖、寿桃湖等重点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功能开发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城区;产业配套区:

以金枫广告产业园、金枫电商产业园、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越旺智慧谷众创空间等园区为引领,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园区;行政教育区: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吴中商务中心、吴中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将越溪打造成吴中区的行政、教育中心;都市旅游区:

优化发展旺山景区、木渎古镇、藏书山陵文化、尹山湖运动公园等休闲旅游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特色餐饮、运动养生、温泉民宿的都市田园旅游目的地。

三、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以东方大道、吴中大道为主轴,自东向西,串联甪直镇、吴中综合保税区、太湖新城大数据产业园、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和胥口镇五大区块,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条东西向生产性服务业走廊。

位于“一廊”两端的甪直和胥口,是都市区的外延,也是传统工业重镇,建设二三产融合发展区。

甪直紧抓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契机,做优做强“神州水乡第一镇”,依托传统的模具产业集聚优势,重点提升发展模具产业前后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和产业整合能力。

胥口依托文化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提升发展胥口文化(美术)产业示范集群,打造香山工坊古建技艺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昆仑绿建培育成为全国木结构行业标杆企业。

重点打造三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吴中综合保税区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苏州市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太湖新城)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太湖科技金融城打造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形成品牌化、集聚化、差异化发展。

重点培育发展苏州电科院、药明康德、铁洋物流、九次方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航天科工智慧园区、太湖新城云计算数据中心、信测华东检测基地、吴中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项目开发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区-品牌企业-平台项目”紧密结合的、功能完善的、主业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四、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

打造5个环太湖特色小镇

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金庭、光福)和吴中太湖旅游区(东山、旺山、穹窿山)为主体,涵盖临湖、横泾等区域,既是全市的生态敏感区,又是吴中传统文化集聚地、旅游资源密集区。

把握休假时代、生态时代、汽车时代、信息时代主题,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创建香山文旅商小镇、光福工艺小镇、金庭健康小镇、东山碧螺春原乡小镇、临湖园艺小镇5个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的环太湖特色小镇为抓手,打造环太湖弧型分布的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香山文旅商小镇:

打造环太湖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运营基地,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产业,策划推出展现太湖风光和吴地文化的实景演艺和参与性项目,打造动感十足的文旅商融合发展集聚区。

光福工艺小镇:

充分挖掘玉雕、核雕、佛雕、红木雕等传统工艺资源,按照“文化探寻+旅游体验+产品销售”模式,构建工艺文化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建设融工坊、展示、交易、研学为一体,集文玩、饰品、装艺、家具等多品类于一体的雕艺产业集聚区。

金庭健康小镇:

依托太湖第一大岛的山水风光和旅游资源,挖掘自然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疗养、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先进、面向中高端人群的健康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

东山碧螺春原乡小镇:

结合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东山农产品电商产业园,重点推进碧螺春景区板块-茶文化主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板块-农业、园艺科普活动体验区以及水产市场板块-特色小镇主配套区建设。

临湖园艺小镇:

以园博园和温泉为依托,以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特色,加快菱湖渚片区水陆空休闲旅游项目开发,重点打造集水乡园艺、温泉休闲、主题酒店、羊毛衫定制、水上游艇项目、非遗馆等为一体的“园艺小镇”。

第四章重点服务业行业发展引导

围绕吴中区服务业发展实际,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检验检测、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房地产业六大行业,明晰主要行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实现行业快速发展。

一、休闲旅游

以环太湖旅游文创产业带为主轴,串联起太湖丘陵的温山软水、古镇古村和文物古迹,加强文旅融合,打造湖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至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9亿元,旅游业对全区GDP综合贡献率达15%。

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

形成“一心一带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一心”:

苏州太湖度假区集散中心(香山街道),是太湖度假区东入口和大本营;“一带”:

环太湖自然与文化遗产风光带,沿环岛公路-太湖大桥-环太湖大道,景点串珠成链,布局太湖驿站;“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

东山-临湖太湖原乡度假区、穹隆山吴文化传奇体验区、太湖新城-旺山都市田园休闲区、城区蠡墅老街-运河风光-宝带桥文化休闲区、甪直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区。

梳理旅游产品品类,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倡导全域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以“名胜古迹观光游”为基础,以“湖岛休闲度假游”为重点,以“水乡园艺体验游”为特色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

吴中“全域旅游”品类

湖岛休闲度假游:

以环太湖大道风光带、太湖大桥、长沙岛、叶山岛、西山岛、漫山岛、冲山岛、东山岛、三山岛、丽波湾、菱湖湾等太湖岛屿和湖岸为依托,完善休闲度假、古居民宿、农家餐饮、水上游乐、环岛健身、温泉养生等项目,开发环岛自行车、探险拓展、房车露营、影视基地,打造太湖休闲度假产业。

古镇古迹文化游:

甪直古镇、木渎古镇、宝带桥、蠡墅老街、孙武文化园、金庭石公山和林屋洞、东山雕花楼和雨花胜境、陆巷古村、杨湾村等,串点成线,形成吴中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系列。

山林森态健身游:

穹窿山风景区、光福香雪海景区、渔洋山景区、东山莫厘峰、旺山景区,以及周边的上方山-石湖、天平山、灵岩山等共同组成山林森态健身游系列,完善爬山步道和线路规划,泊点停车和餐饮服务。

水乡园艺体验游:

以临湖园博园、横泾水乡稻田、东山西山茶园果园、甪直澄湖水八仙生态农业园等为重点,深度挖掘太湖水乡的民俗文化、园艺文化、水文化、茶文化、渔文化内涵,加强体验化设计,筑造吴中水乡园艺体验型旅游精品。

非遗文化学研游: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光福核雕、金山石雕、藏书澄泥石刻、冲山佛雕、苏式砖雕、红木雕刻、香山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