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4课时无答案word文档.docx
《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4课时无答案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4课时无答案word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4课时无答案word文档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说出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
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3、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将这种
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4、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培养
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重难点】
1、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学习过程】第1课时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沉积岩大多数是在广阔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
这些水平的岩层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层盖一层地分布于地壳之中。
但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岩层大多数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发生了倾斜,有变的弯曲,有的形成了断裂,也有的产生了错动。
这就是说沉积岩层的原始形态发生了改变。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改变呢?
是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
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
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
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
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
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
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地
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地壳运动的方向主要有哪两种?
(2)地壳运动会产生哪些形式的力?
2.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什么?
3.板块运动形式
阅读教材36-38页,想一想板块运动会使板块之间形成哪两种基本关系?
同时会对应形成哪些宏观地形和边界类型?
思考后完成下表。
板块移动
产生的宏观地形
举例
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
陆陆
相碰
陆海
相碰
板块张裂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
A.向斜成山 B.背斜成山 C.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褶皱形成的高地
2、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3、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重点:
背斜、向斜的特点,断层、褶
皱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野外如何辨别背斜和向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及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褶皱和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
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
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所用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
右图为为水平方向的岩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的岩石为哪种岩石?
(2)、指出该岩石岩层新老关系。
(3)、如果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画出挤压后的岩层形状,并总结什么是褶皱?
(4)、根据你所画的图:
说出褶皱岩层形状有几种?
并指出什么是背斜和向斜?
(5)、背斜、向斜一般发育成什么地貌?
课堂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山脉名称①②③④
②、用所学的知识说出上述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6)、结合课本38页、39页活动思考下: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图中却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什么原因?
(7)、讨论在野外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1、可以从岩层形态来看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
1背斜发育成(地貌)
岩层中间(新或老)
两翼(新或老)
2向斜发育成(地貌)
岩层中间(新或老)
两翼(新或老)
3、背斜发育成(地貌)
岩层中间(新或老)
两翼(新或老)
4、向斜发育成(地貌)
岩层中间(新或老)
两翼(新或老)
由此可以总结:
背斜无论成山还是成谷,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何共同点?
向斜无论成谷还是成山,岩层的新老关系又有何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课堂巩固练习:
1、判断下图褶曲的基本形态,
乙为斜,丙为斜。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岩层形态
原始地貌
侵蚀地貌
岩层新老关系
褶
皱
小结完成下表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
3、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
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4、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
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三、讨论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帮助
⑴、地下水、石油、天然气一般会储存在何种地质构造中?
1、将石油、天然气、水的密度由大到小排
2、在右图中①②③标出石油、天然气、水
⑵、背斜和向斜那个适合开凿隧道?
⑶、修建水库应尽可能避开什么地质构造地区?
⑷、采石应在背斜顶部还是在向斜槽部?
(从减小工程难度来思考)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
A.向斜成山 B.背斜成山
C.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褶皱形成的高地
2、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
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
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后经开采,果然原油喷出。
据此回答3~4题。
3.本地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B.新—老—新
C.相当接近D.新—较新—较老—老
4.如上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水、气
5、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6、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哥伦比亚高原是岩浆沿地壳管道喷出形成的高原
B、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出形成的火山
C、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D、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小,下部坡度较大
7、下列火山位于太平洋火山带的是
A、意大利维苏威火山B、日本富士山
C、非洲乞力马扎罗山D、夏威夷岛的火山
二、综合题
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地质构造名称:
a,b,c。
(2)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a处还是选择b处开凿?
(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
(4)若在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2、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其中A为,B为_________。
(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
(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
(4)A、B两处的特点是()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
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第三课时学案)
教学重点:
地震和火山的结构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
和火山对地貌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及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地震和火山对地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
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
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火山和地表形态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19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
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
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
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
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
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
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
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
“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
火山类型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
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我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
大陆上,仅95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
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体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如我国白头山天池,曾于1597年和1792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 动。
目前虽然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目前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火山喷发?
其能量来自哪?
2、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4、观察课本40页图2-18思考火山喷发对地形有什么影响?
5.结合印尼的默拉皮火山喷发说出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6、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以分为哪几类?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火山属于那种类型吗?
7、读下图总结全球的火山分布的规律?
8、我国的台湾和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分布?
二、地震和地表形态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
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
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
2、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按震源的深浅,地震可分为哪几类?
3、观察下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说出一次地震由几部分组成?
4、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
5、什么是震级?
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6、什么是烈度?
7、烈度和震级、震中距的关系?
8、地震后会产生哪些危害?
地震活动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9、地震分布有什么规律?
由那几个地震带?
10、我国的台湾和日本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地区和国家?
11、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四川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
12、说一说:
当发生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 关于火山喷发,下面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纹中喷出
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2. 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
C.基本上都在海中 D.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
3.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在街道上不要离开楼房太远 B.尽可能呆在房间里,不要随便走动
C.躲在牢固的立交桥或高楼下 D.在学校里切莫慌乱,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或结实物体下
4. 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带分布是( )
A.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地中海带 B.环太平洋-----印度洋带
C.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大西洋带 D.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带
5. 在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地区( )
A.震级和烈度都不同 B.震级和烈度都相同
C.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D.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6.发生地震时,位于震中的人,其震感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7.我国地处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四课时学案)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反思:
重点:
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难点:
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
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2.教学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知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3.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外力作用有哪些主要形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
2、相互关系:
3、流水作用:
分布的主要地区()
侵蚀:
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1)____地貌
溶蚀:
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2)____地貌:
a、山口处()
b、入海口处()
c、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知识储备:
Ⅰ、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
Ⅱ、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的比较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形成
冲-洪积扇
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的
Ⅲ、不同形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聚落分布位置
聚落分布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
狭长带状
山区
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平原
条带状
冲积平原
沿河、沿海
密集
4、风力作用:
主要分布地区()
(1)侵蚀地貌:
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