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52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docx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学年九年级期中化学试题doc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B.铁栏杆生锈C.玻璃破碎D.干冰升华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香水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栏杆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3分)(2015•镇江一模)下列措施中不利于PM2.5治理的是(  )

A.大力发展煤电B.开发新型能源C.禁止焚烧秸秆D.控制工地扬尘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只要能减少空气中固体颗粒就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

【解答】解:

A、发展燃煤发电,会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所以对PM2.5的治理起不到作用,故A正确;

B、研究新能源汽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PM2.5的治理,故B错;

C、焚烧秸秆能产生烟尘,所以禁止焚烧秸秆,有利于PM2.5的治理,故C错误;

D、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就减少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故D错.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PM2.5(particulatematter)是指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只要能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量,就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

 

3.(3分)(2015•新疆)生活中的“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指的是(  )

A.原子B.离子C.元素D.分子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与元素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这里所指的“碘”、“氟”、“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3分)(2015•苏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B.

闻药品的气味

C.

加热液体D.

读取液体体积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3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如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B.生成物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

C.反应物中无单质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无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图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

题目中图变为: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A正确;

B、图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故B错误;

C、图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了两种化合物,故C错误;

D、据图可知,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偏氯酸,则可推测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用微观模型示意图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

 

6.(3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下列区别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氮气

C.用对着玻璃片呵气的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比空气中多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O2和CO2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不支持燃烧;

C、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D、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解答】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方法正确;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方法正确;

C、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有许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故方法正确;

D、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方法不正确.

故选:

D.

【点评】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7.(3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

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B.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

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D.

实验中水的作用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

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C、通过比较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的燃烧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硫在氧气中燃烧,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铁在氧气中燃烧,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的生成物炸裂瓶底,只是说明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8.(3分)(2012•绍兴)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反应的是(  )

A.

B.

C.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特征是“多变一”据此对选项的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

A、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一种物质)生成物是两种分子(两种物质),所以不是化合反应,而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

B、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生成物是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所以是化合反应;

C、该图示反应物中有两种物质分别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所以是置换反应;

D、该图示中反应物是一种分子(一种物质)生成物是也是一种新分子(一种物质),故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化合反应类型的考查与判断,解题时依据微观图示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9.(3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由42个原子构成

C.属于化合物

D.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

22:

5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由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42个原子.故正确;

C.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分)(2014•潍坊)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解答】解:

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由一种原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由一种分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

是否有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否则属于混合物.

 

11.(3分)(2012•泰安)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B.N2﹣氮气

C.2H2O﹣2个水分子D.Mg2+﹣镁离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D、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

A、2H﹣﹣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能表示两个氢元素,故选项解释错误.

B、N2﹣﹣表示氮气或一个氮气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水分子可表示为2H2O,故选项解释正确.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2.(3分)(2015•苏州校级模拟)森林发生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首先了解爆炸:

在有限的空间(如爆竹、炸弹)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然后逐一分析,

A、爆炸是物质的急剧燃烧造成的,所以需要氧气的参与;

B、爆炸会使周围的温度升高;

C、可燃物的在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

D、爆炸还可以掀起沙土,覆盖燃烧物,到达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

A、爆炸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气体的体积膨胀造成的.可见爆炸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不可选;

B、爆炸可以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升高,并不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说法错误,可选;

C、可燃物的在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故说法错误,可选;

D、爆炸可以掀起大面积的沙土,覆盖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不可选.

故选BC.

【点评】在有限的空间(如爆竹、炸弹)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二、填空与简答题

13.(14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化学观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

1、微粒观: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核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请用所学的恶化U型额用于写出表中各微粒的化学符号:

2个水分子

亚铁离子

2个氢氧根离子

硫酸铝

氧元素

 2H2O 

 Fe2+ 

 2OH﹣ 

 Al2(SO4)3 

 O 

2、元素观

请回答:

(1)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元素有 锂 和 钠 .

(2)写出8号和13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Al2O3 .

(3)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共同的特点是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任写一点).

(4)请结合钙元素的“身份”信息填空: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根据元素周期表以及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寻规律,据此解答.

【解答】解:

1、2个水分子就是在水的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2个氢氧根离子就是在氢氧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2,硫酸铝的化学式为Al2(SO4)3,氧元素的符号为O,故填:

2个水分子

亚铁离子

2个氢氧根离子

硫酸铝

氧元素

2H2O

Fe2+

2OH﹣

Al2(SO4)3

O

2、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据图可以看出,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元素有锂和钠、铍和镁等,故填:

锂,钠.

(2)8号元素是氧,13号元素是铝,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故填:

Al2O3,故填:

Al2O3.

(3)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共同的特点是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故填: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在次氯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

(+2)+(﹣2)×2+2x=0,解得x=+1,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0,相对原子质量为40.078,故中子数为40﹣20=20,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故填:

金属,+1,40.078,20,失.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4.(5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及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1)如图所示,将一支充满氨气的试管倒放在水槽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做该实验时会闻到氨气的臭味,原因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2)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或NH3+HCl=NH4Cl)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1)根据氨气极易溶于水,会使试管内气压降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书写表达式.

【解答】解:

(1)氨气极易溶于水,使试管内的气压降低,外界大气压大于试管内的压强,将水压入试管内,做该实验时会闻到氨气的臭味,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答案为:

试管中的液面上升;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氨气+氯化氢→氯化铵(或NH3+HCl=NH4Cl),故答案为: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或NH3+HCl=NH4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题中的叙述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5.(5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明确化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根据所学的概念,把网络图补充完成.

① 原子 ② 单质 ③ 原子核 ④ 中子 ⑤ 氧化物 .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分子、离子、原子,分子可分裂为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以及原子的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解: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分子、离子、原子,分子可分裂为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①为原子;

②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②为单质;

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③为原子核;

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④为中子;

⑤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果组成化合物的元素只有两种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为氧化物,故⑤为氧化物;

故答案为:

①原子;②单质;③原子核;④中子;⑤氧化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以及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题目较易.

 

三、实验与探究化学式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

16.(32分)(2015秋•长乐市期中)探究一、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答问题.

(1)写出图1中仪器a、b、名称:

a 试管 ,b 酒精灯 .

(2)用图1中B装置制取O2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4

K2MnO4+MnO2+O2↑) ,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D (填装置序号),如果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应从 a 端通入,其验满的操作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

(3)如图1中A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改进后的优点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4)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拿出木条,盖好集气瓶,过一会儿,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仍然复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木条不再复燃,据此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5)该兴趣小组同学还做了如图2中的趣味实验,图中现象是在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 双氧水在某些催化剂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 ,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水+氧气(2H2O2

2H2O+O2↑) .

探究二、如图3是小红同学设计的某探究实验的装置,请你协助他共同完成下列实验相关的内容.

(1)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2)收集的信息数据:

①空气中N2占78%,O2占21%,其它其它及杂质占1%(按体积计)②O2可支持燃烧③红磷、硫、木炭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3)方案设计:

利用 A 在空气中燃烧以消耗空气中O2的实验完成(填写字母).

A、红磷B、硫C、木炭

(4)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烧杯中的水会进入到瓶中约占瓶中体积的五分之一 

(5)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6)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4P+5O2

2P2O5 .

(7)结论分析:

若实验所得结论与实际结论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 红磷的量不足 

b、 没有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8)启示:

通过该实验,我们预测瓶中剩余氮气的一个性质:

 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

【实验改进】小刚同学查得实验资料表明:

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置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二元论设计如图4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

80.0

54.5

12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