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93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docx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能源问题

(3)愈演愈烈的石油争夺战

人类能源利用的三个阶段:

1)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木柴(柴薪)时代。

2)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的煤炭时代。

3)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石油时代:

各国对能源(石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当前,大国能源争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

1、波斯湾:

核心地带。

星条旗阴影下的中东2,拉丁美洲:

大后方3,里海与中亚:

新基地4,非洲中部:

拓荒区5,俄罗斯的诱惑6,南北两极“处女地”

(四)发达国家石油措施

◆是推广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

◆替代能源,减少依赖。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数量。

◆建立海外石油开采基地,拓展多种石油进口渠道。

中国石油

(一)中国石油历史⏹

(二)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三)中国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

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

⏹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

⏹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3)中国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

⏹1,“开源节流”⏹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

二、中国的能源形势与对策

1、中国石油发展史

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是石油严重短缺阶段;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自己自足阶段;90年代初以来再次出现短缺。

2、当前中国总的能源形势

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供需矛盾突出。

2、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过多的使用煤炭会有一系列负面影响:

1.过量开采会造成环境的破坏2.煤炭燃烧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决我国当前面对的能源问题:

1、节约优先,效率为本。

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2、有序发展煤炭,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3、当前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1)是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

2)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口石油难度加大。

3)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油运安全问题突出。

4)石油储备体系刚刚起步,石油安全脆弱。

中国的石油战略

1、适当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

2、加大海外石油基地的投资和生产,使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制定石油储备战略:

手里有油,心中不愁。

4、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5、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卫海上通道安全,同时打造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

6、跳出马六甲游戏圈,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

7、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改善需求结构与进口依赖度。

 

思考题

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带来的后果及应对

特点:

(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 

(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 

(3)能源结构不合理。

后果:

我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最大。

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但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除煤炭消费下降之外,其他能源种类均有所增长,其中以石油增长为最快,天然气最慢。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但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应对:

    ①加强各领域的节能。

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采用辅助政策,发展节能产业;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转变;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

    ②向可持续方向引导能源需求。

节能是消费行为和结构的重大改变,必须动员全社会节能。

要在强化公众节能意识方面有所突破,鼓励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

    ③建立提高能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应完善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的节能行为。

    ④健全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构并使其只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⑤节能降耗融入各个行业。

工业是耗能大户,并且箕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水平呈反相关。

工业上鼓励技术改进、鼓励最佳可行技术和最有经验推广是关键,同时必须把降低能耗融入到研究开发之中。

   ⑥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开发前景广阔。

2.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1)“开源节流”。

在“开源”方面,要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增加后备储量和产量,努力提高自给率,是保障我国石油乃至经济安全的基本方针。

在“节流”方面,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能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消费模式,不仅是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缺口的有效方式,也是保障我国石油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我国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在“走出去”之外,“引进来”战略也正日益发挥着对我国石油供应的保障功能。

一些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参与我国多个炼化项目建设,而我国在让出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资源供应。

特别是金融危机为我国获得更多海外石油资源供应提供了良好契机。

(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

石油运送批量大、运输距离长,使得海上运输成为必需的途径。

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但几个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受到诸如大国的军事威慑、日益猖獗的海盗威胁等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

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

(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国际上石油定价体系是由期货市场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

一是建立期货市场。

实施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

只有打破垄断,石油市场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取消目前石油定价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才能使企业对于价格日趋敏感,石油期货才能得到发展。

二是建立配套市场。

如中石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和上海久连集团共同组建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开展中远期石油产品现货交易。

(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

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6年年初,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立的“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工作组”,还确定并且启动了成员国在能源、油气等方面的具体示范性合作项目。

加强上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

三、中国能源威胁论

1、从现在事实来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能源问题。

首先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

其次,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最后,中国也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2、从未来看,中国绝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首先,我们国内能源供给的潜力仍然很大。

其次,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

中国能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加强石油安全是中国的正当权利。

3.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从地理构造上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陆架上。

其次,从民族构成上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

第三,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

第四,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

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那场内战以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而结束。

国民党在台湾不承认失败,叫喊反攻大陆,才继续打“中华民国”旗帜。

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反攻大陆,因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台湾早已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了。

(2)美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和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

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造成台湾问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中、美、台两国三方关系。

外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特别是美国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美国的插手,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美国先是帮助蒋介石打内战,长期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使国民党能够“偏安”台湾,进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的紧张对峙和隔绝。

(3)台独势力的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台湾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纪。

1945年,根据中、美、英、苏联签署的有关国际协定,台湾重新归于中国版图和主权管辖之下。

但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后,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蒋介石再次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还有重要因素是外国势力(美国、日本等)介入。

4.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是什么?

  

(1)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

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2)两制并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3)高度自治。

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4)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

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5)在《反分裂国家法》中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

《反分裂国家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

2005年3月4日,根据台湾岛内活动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五、台湾问题前途展望

自2005年“胡四点”出台,中国实施新的对台政策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台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力遏止,大陆重新取得了对台问题的主动权。

首先,连战、宋楚愈相继访问大陆,两岸紧张局势缓和。

其次,两岸民间和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美达成反“台独”共识。

6、朝鲜拥核原因,如何看六方会谈?

朝鲜拥核原因:

换取国际经济援助、对美外交突破以打破孤立、东北亚战略格局严重失衡、朝韩间差距不断扩大、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

(1)“打核牌”,作为进行交换的筹码。

外交解决半岛问题是唯一方式。

在谈判的过程中,各方都要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特别是朝鲜,要在安全保障、能源补偿和投资等方面获得满意的条件,便通过不停地向国际社会施压,表示其拥有威胁到半岛安全甚至可以打到日本的核弹,这是谈判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

(2)“拥核战略”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

国家安保上朝鲜由“打核牌”向“拥核战略”转变,以此保障国家生存安全。

东北亚战略格局严重失衡,朝韩间差距不断扩大,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

在意识形态上,美国是敌视社会主义的,而这对于一个纯粹的和强硬的社会主义政权更是不能接受的。

在历史上,美国是参与了朝鲜战争的,它的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突出决定了它不能和朝鲜和平共处。

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人是最善于挑起矛盾然后从中渔利的。

(3)国内:

民族自豪接班人顺利接管国家政权。

1994年7月金日成逝世后,金正日顺利地接管党政军领导大权,成为最高领导人。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逝世后,金正恩接管党政军领导大权。

如何看六方会谈:

①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

2003年8月,中国在北京举行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

截至2008年6月,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6轮。

②六方会谈的目的是解决朝鲜核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会谈中表现一个主动的态度,一是因为有核武器的朝鲜半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安有坏的影响。

朝鲜核危机没有解决的话,美国可能会对朝鲜用军事行为。

二是因为北京希望表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亚洲有一个稳定的影响。

6.伊朗的核态度、发展核原因及伊核实质。

伊朗的核态度:

面对制裁伊朗的态度强硬:

•拒绝接受安理会决议;继续推进核计划;频繁军事演习……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辩护;严禁国际社会对其核工程进行核查。

伊朗坚持发展核技术及其态度强硬的原因:

1、受历史悠久的大国情结作用,举国上下普遍支持发展核技术。

2、应对地区安全威胁,防范美国和以色列的需要。

3、根据现有国际防扩散机制,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

4、扼守世界油库的大门,拥有抗衡的本钱。

5、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形势是伊朗玩核牌的有利时机。

6、英法德等欧盟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并不完全支持美国的强硬立场,也使伊朗有机可乘。

发展核原因:

①美国作为伊朗的主要安全威胁,伊朗需发展核武器应对;②伊朗发展核武器是对付死敌以色列的杀手锏;③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功的先例,促使伊朗发展核武器;④萨达姆倒台与利比亚模式成为前车之鉴,伊朗需发展核武器;⑤伊朗玩牌有利时机:

和平利用核能,有法理优势。

伊核问题的实质:

伊朗核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国际防核扩散争端问题,伊朗坚持核开发,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嫌疑,从而造成核武器扩散,威胁到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事实上并非如此。

伊朗核问题实质上是伊朗国家利益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的严重冲突。

美国之所以在伊核问题上步步紧逼是因为:

第一,借机削弱伊朗,构建立“中东新秩序”。

第二,通过伊朗核问题打压伊朗现政权,以压促变,竭力把伊朗这个中东仇美反美的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

第三,从能源战略考虑,控制伊朗的石油。

7.如何看待无核世界,如何有效防止核扩散?

(1)如何看待无核世界

美国的核霸权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美国追求军事优势,最大制约其他国家是影响世界无核化的主要障碍。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全球即时打击系统可以不完全依赖核武器,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

美国的“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威力和打击精度足以大大降低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

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军事力量,只能依赖核武器。

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是造成无核世界的根源。

没有核武器的萨达姆终被美军推翻。

“北约”灭掉放弃核武器计划的卡扎菲,主要原因是利比亚放弃核武器与欧美大国握手言和。

2011年3月朝鲜在利比亚遭到空袭后发表声明,西方打击卡扎菲,表明朝鲜当年发展核武器是“明智的选择”。

“没有核牙齿,咬不住进攻的敌人!

”这些都使无核世界梦难圆。

(2)如何有效防止核扩散?

目前,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美俄进一步削减核武器谈判等已成为令世人关注的限核及裁核的主要问题。

目前世界上被普遍承认的有核国家是美、俄、法、英、中这5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目前世界上具备研制核武器潜力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40个。

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

2010年5月28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

会议通过最后文件,就推进核裁军、防扩散、和平利用核能以及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

确认的五个核武器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承诺加快努力以推动核裁军进程取得切实进展。

呼吁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三个非缔约国立即无条件签署这一条约。

2010年4月,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签署有关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以替代2009年12月到期的旧条约。

2010年10月15日,俄罗斯和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削减战略武器决议草案,该草案基于俄美签署的削减战略性武器新条约。

目前有如下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NTBT1996、《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70、《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和《中导条约》INFT。

还有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

8.日本的战略取向?

(1)吉田茂路线

吉田茂路线主要指“道奇路线”。

与西欧的福利国家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成长不同,日本政府主要依靠金融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并平衡国际收支。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仍然延续其战时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恢复,美国政府提供的援助填补了日本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

后来美国不愿继续承受这个负担,于1949年命令日本政府健全财政彻底消除预算赤字,这就是有名的“道奇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奇路线”的实施把日本经济立即带入了萧条。

道奇路线的实施,抑制了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使日本基本上摆脱了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为随之而来的取消对物资和物价的统治创造了前提,更促进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道奇路线的实施也实现了日本财政收支平衡。

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使日本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推动了日本企业素质的提高和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立足。

(2)政治大国化的轨迹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国主义意识抬头以来,“政治大国”已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

这预示着日本将继续在国内、地区、全球三个层次上追求政治大国化。

日本走政治大国道路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掀起修宪新高潮

《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放弃以武力作为解决国家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及其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该款规定禁止日本拥有军队和享有交战权及其集体自卫权。

作为修宪派的主力,自民党一直在追求突破该限制。

置反对于不顾,频繁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②在地区层面上,构筑普通国家所必需的良好区域环境

积极参与朝鲜问题,发挥在东北亚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不失时机的扩大军事实力。

以经济为纽带,密切与东盟的关系,强化对东盟的影响。

③寻求政治大国所应有的国际影响力

借反恐之际,加快构筑与美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提高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上兜售“中国出口通货紧缩论”,以凸显其在国际上的主导先锋作用。

积极展开全方位的联合国外交。

9.影响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

(1)美国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战后以来,美国因素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中日复交本来就是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下完成的,复交后两国关系也一直受到中美关系状况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近年来,日美同盟关系又通过“安保再定义”而明显加强。

冷战后的日本外交已从“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变成了“以日美同盟为基础”。

前几年,日本政界还有人说日美关系与日中关系“同等重要”,现在日本外交界和舆论界则更倾向于日美关系“头等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因素或者中美关系的好坏,无疑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2)美国对日本的战略目标和对东亚的战略目标

原则:

抵强扶弱、拉二打一。

美国对东亚一直是打击强的,扶持弱的,扶持“老二”,现在“老三、老四”也扶持。

20世纪80年代日本是美国的重点打压对象,因为苏联解体前已与美国实现和解,美国感到,苏联的军事危胁下去了,日本的经贸危胁上来了。

1992年后矛头转向中国,这是一个原则。

目标:

构筑利美平衡,维护主导地位。

关注有利于美国的利益,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

战后美国是一个在东亚地区内有强大的双边同盟网的超级大国,亚太地区有五个半盟友,从北向南是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半个呢,一般认为是台湾。

台湾是有份无名的,不是有名无份的,首先他没有一个名义,是暗地里勾勾搭搭的。

 

美国利用日本牵制其它大国。

日本就是一枚棋子,也就是一方面美国利用日本牵制其它大国,比如说中国。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有防范日本的一面。

长远防范日。

随着日本强大,美国就慢慢开始注意了,实际上美国不会放弃防范任何一个大国。

美国不是为中国考虑,它是为自己考虑,不仅防范中国也防范日本。

现阶段中国发展很快,所以他的关注点就比较集中在中国地区了。

 

10.如何看待中日矛盾焦点的转移(从历史认知转移到战略利益)?

(1)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

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中日双方自古以来一衣带水,但双方自古以来纷争不断,中日两国两千年的关系史可以看做是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而由此决定两国在东亚竞争结果的历史。

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在历史认识、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问题上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

 

(2)中日两国的矛盾 

历史问题不是中日之间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日本为了达到其经济发展的目的依托先进的军事装备在东亚地区大肆的发动侵略,以掠夺资源和土地。

在其侵略的近一百年的时间中,日本对亚洲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已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疮疤,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使其不愿意承认罪恶。

历史问题随之成为了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

中日两国上层建筑、国家战略之间的差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泡沫的破裂引起了日本政坛的不稳定。

在上层建筑中,日本对华的态度越来越不理性。

企图用这种强硬的态度迎合日本国内部分民众的支持。

无论东海油气田的问题,或者是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上层建筑一次次的伤害着中日之间的长远利益。

纵观日本近些年来对中国的所有行为,无不在施行“步步为营”的策略,看似稳扎稳打,其实是上层建筑战略目标,长远利益等方面的缺失。

资源的矛盾将成为中日之间最大的矛盾。

东海油气田问题之所以日渐凸显成为中日关系的最主要话题,这与中日的能源局势密切相关。

中国并非资源的富有国,中国的经济需要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