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文蛤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55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3 文蛤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63 文蛤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63 文蛤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63 文蛤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63 文蛤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3 文蛤散.docx

《63 文蛤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3 文蛤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3 文蛤散.docx

63文蛤散

63文蛤散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

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

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

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

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

“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

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

文蛤散的临床应用:

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

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

此方用于①消渴:

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

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

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

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

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

[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

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

[实用经方集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39]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

[原文]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舆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

者,舆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服。

(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蛛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词解]

(1)潠(xǔn训):

同“嘤”。

喷出。

(后汉书.郭宪传):

“含酒三潠”。

“以冷水潠

之”,意即含水喷洒(病人),是古代的一种退热方法。

(2)弥更益烦:

烦热更重。

弥、更、益义同,皆是“更加”之意。

(3)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与三物小白

散”。

无“陷胸汤”和“亦可服”六字,是。

(4)身热……如上法:

此四十八字(玉函)卷八无。

[提要]寒实结胸及文蛤散的证治。

[释义]寒实结胸是结胸证的一种,其病为寒邪与痰水相结于胸。

因寒痰冷饮结聚

于胸膈,心胸阳气受阻,故可出现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等证。

因水寒内结,阻滞胸阳,

而致气机不利、津液不布,故常见畏寒喜暖,喘咳气逆,甚至大便不通等证,脉多沉紧

有力。

因属寒实结胸,故无发热、烦渴,而有小便清利,口中和,苔滑。

治疗可用三物

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文蛤散证乃表邪不解,热与水结在表。

病在表,当治以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桂枝

汤或麻黄汤之类发汗解表之剂。

若反以冷水喷淋或冷水洗浴,这虽也是一种降温退热之

法,然用于太阳表证,不仅表不能解,反使邪热郁伏于内,不得外散。

即“其热被劫不

得去”,故“弥更益烦”。

烦者,热也,即发热比前加重。

这是因为表热被冷水闭郁,皮

毛腠理收敛,阳气郁而不宣所致。

由于寒凝于外,热郁于内,皮肤上泛起如粟粒状的

“鸡皮疙瘩”,此即“肉上粟起”。

同时可有发热、无汗、身体酸痛等证。

因寒凝热闭,

体表的津液得不到宣通,热与水结于太阳之表,故虽口渴而不欲饮水。

证属表邪不解,

阳郁水结,治用文蛤散清热利湿。

若服药后病不愈,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证,为表邪

不解,水蓄膀胱,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与文蛤散、五苓散的证治,以体现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

同。

[选注]

柯韵伯:

病发于阳,应以汗解。

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

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

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

当渴而反不渴者,皮

毛之水气入肺也。

(<伤寒来苏集。

伤寒附翼。

太阳方总论))

又:

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寒水相结,成热实结胸。

太阴腹满时痛,而

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

无热证者,不四肢烦疼者也。

名曰三白者,三

物皆白,别于黄连小陷胸汤也。

旧本误作三物,以黄连栝蒌投之,阴盛则亡矣。

又误作

白散,是二方矣。

黄连巴豆,寒热天渊,云亦可服,岂不误人。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

注卷四.三白散证>)

张隐庵:

此言邪之中人,必始于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

经脉;留而不去,则入于府也。

病在阳,病在太阳之皮毛也,当是之时,得汗而散也。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则入于肌腠矣。

复留而不得去,则入于经脉矣。

经脉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流通,则烦;更不能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则益烦。

弥更者,辗转之意也。

夫心主之神,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水寒折之,不能合三焦而温肌肉,故肉

上粟起。

心火不达,故意欲饮水。

意欲饮水则当渴矣,反不渴者,假象也。

文蛤外刚内

柔,秉离明之象,以资心主之气,故可服。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助脾土而达三焦,水

道行而经脉通矣。

设更留而不去,则入于府而为寒实结胸。

(<伤寒论集注。

辨太阳病脉

证篇下>)

尤在泾:

病在阳者,邪在表也,当以药取汗,而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热得

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于是热伏水内而弥更益烦,水居热外而肉上粟起。

而其所以为

热,亦非甚深而极盛也,故意欲饮水而口反不渴。

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皮间水热互结

之气。

若服之不差者,其热渐深,而内传入本也。

五苓散辛散而淡渗,能去膀胱与水相

得之热。

若其外不郁于皮肤,内不传于膀胱,则水寒之气必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

寒实者,寒邪成实,与结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

剂,以散寒而除实也。

本文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七字,疑衔。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

(医宗金鉴):

无热证下,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汤”四字,

必是传写之误。

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

实之理相属;小陷胸汤,乃栝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

“亦

可服”三字,亦衍文也。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评述]诸家解释文蛤散证和寒实结胸的成因与病机,柯氏认为寒实结胸为太阴误

下所致,似嫌牵强,尤氏不仅指出水寒之气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同时强调“与结

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剂”道出了寒实结胸的特

征。

此外,尤氏与<医宗金鉴)还分析了“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两句之讹。

尤氏认为“小陷胸汤及“亦可服”7字,疑衍”,颇有见地。

[治法]

1。

清热利湿。

2.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

1.文蛤散方。

2。

三物白散方。

[方义]文蛤。

药材称海蛤,其性咸寒质燥,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微有利尿

作用,故上能清肺化痰而治咳逆上气,下能利小便而治水气浮肿。

本证表邪不解,阳郁

水结,因水热之邪郁闭体表,故但用一味文蛤,既可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

水结。

水热得解,阳郁得伸则烦随除。

若服药后病不愈,而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蓄水

证,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寒实结胸,因胸中水寒结实,非热药不足以开水寒,非峻药不足以破结实。

三物白

散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

巴豆辛热有毒,攻逐寒水,泻下冷积,破其凝结,

为本方之主药。

贝母解郁开结去痰,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利肺散结去痰,又可载药上浮

使药力作用于上,更有助于水饮之邪泻下。

三药并用,使寒痰冷饮一举而出。

邪结于上

者,可从吐而解;邪结于下者,可从泻下而解。

因三药颜色皆白,故名“三物白散”。

本方药性峻猛,吐下易伤胃气,故以白饮和服,既能和养胃气,又可制巴豆之毒性。

欲加强泻下之力,可进热粥以助药力;若泻下过猛,可进冷粥以抑制泻下。

用粥之冷热以调节药物作用,又可借水谷以保胃气、存津液。

因本方药性峻猛,属温下寒实之剂,

故身体羸弱,应减量而行。

原方剂量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为了便于控制

剂量,现有的按三味药等分,研极细末,和匀备用。

用此方的关键在于巴豆的炮制,为

减低毒性,大多制成巴豆霜用。

巴豆霜制法:

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

微烘,压榨去油后碾细,过筛。

[方论选]

柯韵伯:

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其能制水可知。

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

肤之水,其肉能止胸中之烦。

……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

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

<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汤主之。

审症用方,

则此汤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补入于此。

(<伤寒来苏集。

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又:

贝母主疗心胸郁结,桔梗能开提血气利膈宽胸。

然非巴豆之辛热斩关而入,何

以胜硝黄之苦寒,使阴气流行而成阳也。

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

速下耳。

散者散其结塞,比汤以荡之更精。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四))

张隐庵:

按桔梗色白味辛,开提肺气之品,故本经主治胸痛。

贝母色白,其形若

肺,能消郁结之痰。

巴豆辛热有毒,主破坚积、开闭塞、利水道。

用散者,主开胸痹,

以行皮肤而散水气也。

((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下))

(医宗金鉴):

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

逐水,斩关夺门,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

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

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

羸,鲜能善其后也。

故羸者减之,不利进热粥,利过进冷粥。

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

不用水而用粥者,借谷气以保胃也。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方论):

论曰,咸能软坚,能清热,能走肾以胜水,故有止烦化痰咳逆胸痹之

用。

此仲景以之为因寒郁热,宿饮胶结主剂也。

然易五苓之意,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

剂,故必不瘥,而后两解之图也。

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

不能胜实结之热矣。

((伤寒方论.和剂)不著撰人)

[点评]关于文蛤散主治问题,大体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本方为清热利湿之轻

剂,可用治水热互结于太阳之表。

另一种意见,以柯氏为代表,认为“此等轻剂恐难散

湿热之重邪”,主张当改作<金匮>文蛤汤,颇得一些医家赞同。

三物白散主治寒实结

胸,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其中<医宗金鉴)注释较详,说理亦明。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文蛤散的应用

1)主治表邪不解,阳郁水结证,见141条。

2)主治渴欲饮水不止者,见(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后世医家对三物白散的应用

1)(外台秘要):

仲景桔梗白散(即本方)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

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方后云:

若利不止者,饮冷水一杯则定。

2)<类聚方广义):

此方对肺痈、幽门痈、胃脘痈及胸膈中有顽痰而胸背挛痛者,

咳家胶痰缠绕、咽喉不利、气息秽臭者,皆有效。

卒中风、马脾风、痰潮息迫、牙关紧闭、药汁不入者,以本方吹鼻中,吐痰涎,咽喉立通。

(3)现代应用

1)呼吸系统:

现代三物白散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尤常用于治疗肺痈,症见咳

唾腥臭、浊痰不畅、胸中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者。

其主要作用是排脓、托毒

外出,加速空洞的闭合。

黄氏等用本方治疗1例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

患儿女,6

岁,咳嗽气急,烦躁不安,呼吸快而浅,节律不整,鼻翼煽动,精神萎靡,出现三凹

证,口唇、指、趾末端微绀,咳声如拽锯。

体温39。

5%3,脉搏180次/分,呼吸45次/

分,肺部细湿罗音广泛。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14。

2x10。

/L,中性85%,淋巴15%。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有斑片状阴影。

舌红、苔斑剥而干,脉细数。

投三物白散2g,

加麝香少许,冷开水灌服。

逾20分钟,呕吐痰水约150ml,呼吸立畅。

次日诸症大减,

复用清肺益气化痰之剂半月余,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及胸片检查均正常。

2)喉痹:

喉痹见胸膈窒闷、痰鸣喘急、面色发绀、肢冷汗出、呼吸困难、濒于窒

息、便秘而身无大热者,都可用本方收效。

黄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痰火缠喉之白喉

重症1例,用药2g,加麝香少许,冷开水送服。

药后咳嗽加剧,呕吐、腹泻3次,患

儿竟怡然入睡。

翌日,呼吸通畅,再服白散1.5g,加麝香少许,又呕吐痰水若干,临

床症状消失,局部伪膜脱落,血象正常。

后用宣肺清热、利咽化痰汤剂善后调理,病灶

部位细菌培养3次阴性,半月后复查未发。

3)流行性出血热:

张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例。

耿氏等认为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若胃阳素虚或有寒邪,表邪入里,易寒水交结,阻滞三焦气机,形成寒

实结胸,多见于出血热低血压休克并少尿期,可用三物白散加味,温下寒实。

4)其它:

本方可用于冷痰蕴伏所致的痫病及狂乱。

黄氏等治疗1例小儿消化不

良性腹泻,投药5g,片刻后,吐泻交作,皆宿食垢秽之物。

次日,精神食欲正常,腹

泻、呕吐停止,大便常规正常。

(4)医案选录

1)肺痈:

程某,男,45岁,以种田兼缝纫为业,素嗜烟,并有咳喘宿疾。

某年

秋,因受感发热,咳嗽加剧,痰中见脓,有腥臭气。

服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排脓之

品,热退,其他未愈。

再延西医注射消炎针剂,咳嗽唾脓之证,时而小愈,时而增剧。

困卧床第,已将1年。

患者因病势折磨,意志消沉。

几欲自寻短见。

其家人偕来恳求一

速效良方处治。

愚细询其证,胸闷异常,右胸部并有痛感,时唾浊痰腥臭,咽干、不

渴,脉数,苔黄,是与(金匮)所云肺痈相符。

又阅中医从前处方,如苇茎汤、泻白

散、排脓散、犀黄丸及鱼腥草、忍冬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已服过,均未彻底收

效。

细审此证,虽旷日持久,元气已损,然脉来有神,似尚未至竭绝程度。

惟肺部浊痰

败脓,病久似已结成窠囊,必得攻坚拔积峻药,捣其病之症结处,背城一战,以冀转危

为安。

遂用桔梗、川贝母各lOg,巴豆(去壳、炒黑存性)3g,共碾细末,以白开水调

下,作数次服。

初一服未见动静,约工小时后,再服二次,服后须臾胸闷不舒,唾出浊

痰败脓约半升许,急令止药勿服。

以米粥调养,和其胃气。

从此以后,而胸膈见快,唾

出浊脓亦稀。

改用扶土生金法。

仿参苓白术散加化痰解毒药调理,而病愈。

(<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1988,

(2)17)

2)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

某男,2岁,面白体胖,5天前出现鼻塞、流清涕,二天来有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呼吸迫促,以“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收住院。

会诊时见:

体温36.5℃,呼吸48次/分,呼吸困难,吸气时长而费力,在天突、缺盆、心窝部有深度吸

气性下陷,喉中痰鸣,颇似曳锯,语言难出,汤水难下,大便三日未行,活动或哭闹时更见面

色发灰、烦躁不安、额上出汗等。

脉细数,指纹青紫、已透关射甲,舌苔薄白,手足触之稍

凉,诊为急喉风,辨证为寒痰阻塞。

急用三物白散0.15g,吹入咽部,5分钟后即开始呕吐

痰涎,量多,2小时后又连续腹泻2次,呼吸困难等症状开始好转,额汗渐止,并逐渐能平

卧安睡。

以后虽尚有轻度呼吸急促和喘鸣症状,因急喉风的危急症状已解除,故停用三物

白散,改用宣肺理气化痰药调理。

共住院5天,痊愈出院。

按:

本例病人,因痰涎阻塞气道

致喘鸣声嘶,痰阻脉络则指纹青紫,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故面灰、肢冷、烦躁不安、甚至额

上汗出。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三物白散能涌吐喉中痰涎,使喉头水肿减轻,化险为夷。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

27)

[按语]

三物白散本为治疗寒实结胸而设,方用桔梗、贝母以开胸痹,化顽痰;巴豆辛温峻

热,为温下猛药,服后不但能使人剧烈的泻下,并可引起剧烈呕吐,而起“开通闭塞”

的作用。

三药合用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对气管食道间停潴壅塞的痰涎异物,可以通过

呕吐或泻下而迅速排除。

临床运用的病例多有一定的热象,如体温升高、咳痰粘稠黄

浊、苔黄、脉数等,服药后,出现上吐下泻而病亦趋愈。

此时用本方,取其峻逐痰浊之

力,痰浊一去,热亦随之而散。

但本方毕竟偏温,故吐泻之后,可用冷粥调其偏,用清

热药除其余热,方可巩固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