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50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

1.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C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用题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

1925年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开展;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大革命失败。

这一变化导致了苏联更改校名,C项符合题意。

2.下图是某时期农民协会的入会须知,据此判断,此组织有利于( A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体现了国民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故选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任务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D两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抗日,排除C项。

3.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

此时期这人参加了( B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解析】 “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这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共产党员保持了身份上的独立性。

4.观察油画《井冈山上》,该画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

当时毛泽东站在井冈山上正在思索的是( A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解析】 井冈山是毛泽东创建革命根据地实践的开始,这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A项。

苏联走的是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道路,排除干扰项B项。

5.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C )

A.中共诞生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三大战役胜利

【解析】 “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

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

另“黔北”也是有效信息。

6.(2017·天门)“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

”文中的“此事”是指( C )

A.大革命湖南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D.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

【解析】 依据题干“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可知,与红军长征有关,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保留了党和红军,保留和锻炼了红军的精锐部队,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7.(2017·宜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铁骑肆虐,走向统一抗战成挽救民族危机的必由之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领导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央政府是( B )

A.瑞金苏维埃政权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陕甘宁边区抗日政府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 根据所学,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与国民党谈判中,主动作了让步,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改编红军,故B项正确;A项是国共对峙时期,C项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时中共特区政权,当时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D项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故A、C、D各项错误,排除。

8.歌曲《松花江上》唱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皆在关内流浪。

”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 据“脱离了我的家乡东北松花江”等信息可知,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9.(2017·达州)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

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C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解题的关键是对国共两次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是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对日本的侵略,不符合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第一次合作是为了反抗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为了进行抗日战争,因此都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故D项错误。

10.(2016·全国Ⅰ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D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

A项明显不是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排除;“争取民主”这样的词语都属于“谬误名词”,不能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排除B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政府掌握着抗战的领导权,排除C项。

1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 据“全国军民齐奋起”这一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12.(2017·赣州)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C )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

【解析】 根据材料中此历史人物参加南昌起义,且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并参加长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淮海战役等,联系所学的历史人物,此人应是刘伯承元帅,空白处从时间上应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决战之前的历史事件,故填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上不相符,故排除。

13.“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C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解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的口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的口号。

综合起来看,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

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

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哭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回归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分离原因:

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新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此前的道路:

夺取“中心城市”。

说明:

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天翻地覆”指: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5.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

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答案】 

(1)实物证据:

材料三;文献证据:

材料一、二;口传证据:

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素能提升

16.毛泽东曾说:

“《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

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

”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D )

A.城市中心道路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C.国共合作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解析】 据“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当红色‘山大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D项符合题意。

17.(2017·开封)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

这凸显了红军( D )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解析】 材料未提及群众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战争胜利源于正确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此时红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C项错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体现了军事上实事求是的特征,是对“左”倾错误的纠偏,故D项正确。

18.儿歌《两只老虎》起源于法国民谣,其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便是其中一个版本,这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 )

A.北伐战争 B.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 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故A项正确;十年对峙、解放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国共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都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19.某一时期刘伯承曾对战士们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C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争取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改编。

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抗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八角帽换成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

所以应选C。

20.1938年9月28日,武汉行营致电某军:

“贵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害敌胆。

”其中“贵军”是指( C )

A.国民革命军 B.红军

C.八路军 D.解放军

【解析】 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平型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本题实际考查抗战初期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故选C项;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的军队,红军、解放军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的军队。

21.1938年英国报纸报道: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这一战役是( C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解析】 依据所学,淞沪会战以中国失败结束,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与题意“1938年”不符,排除;百团大战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也与题意不符;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至4月。

所以应选C项。

22.(2017·湖南六校联盟)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

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

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D )

A.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

B.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材料“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说明了中国抗日的作用,这有利于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故选D;A项中“同等的军事地位”错误,排除;B、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23.以下四张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D )

A.国共十年对峙 B.工农武装割据

C.和平民主团结 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浙江嘉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点,江西瑞金是1931年成立的红色政权的首都,陕北延安是敌后抗日战场的指挥中枢,河北西柏坡在1949年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些共同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故选D项。

24.(2017·南京)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A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解析】 本题涉及了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涉及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大别山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京和武汉之间,与题干相关信息吻合,故A项正确;战略决战出现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故排除B项;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25.阅读下图,分析中共党员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C )

A.建党初期吸纳不同阶层人士B.北伐时期大力发动农民运动

C.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D.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该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变化一览表,1927~1928年影响中共党员成分变化的因素只能是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故选C项。

26.(2017·潍坊)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

“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这说明当时多数民主党派( D )

A.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B.支持中共反对独裁

C.追随国民党实行社会变革D.要求实现和平民主

【解析】 依据材料“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可知A项错误;B、C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排除;依据材料“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可知D项正确。

27.(2017·杭州)1949年,艾奇逊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

“国民政府之所以陷入今日之窘境,其根源于无力解决中国民食问题者,殊非浅鲜。

反观中国共产党之宣传,其主要部分即在使中国人民信其能对土地问题予以解决。

”他认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 A )

A.国民党统治无能 B.共产党力量太强

C.美国支持共产党 D.抗战削弱了国民党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材料信息“其根源于无力解决中国民食问题者……反观中国共产党之宣传,其主要部分即在使中国人民信其能对土地问题予以解决”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正确,属于主观原因;B项说法属于客观原因,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A。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他还强调: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怎样的成果?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历程。

(1)问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在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组织上是指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第(3)问需要概括共产党在1945年至1949年所做的努力,注意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这个角度。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美国政府对日侵华战争持“中立”的态度。

日本人要求美国下令让所有在华的美国空军人员离开中国。

美国国务院将此情况转告陈纳德时,陈斩钉截铁地回答:

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1940年后苏联空军援华人员陆续撤走,这时中国国民党空军和日本空军飞机之比是1:

5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

1940年5月陈纳德返美,四处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战,争取各方援助。

罗斯福决定对华进行军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国。

1941年7月中旬,陈纳德回到中国时,已有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

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作战7个多月,取得击落约150架敌机和摧毁297架敌机的战绩。

美国航空志愿队共损失26名飞行员。

1942年7月以后,陈纳德率领美第14航空队摧毁了2608架敌机,击沉和击伤敌大量商船和44艘军舰,己方损失496架飞机。

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失意离开中国回国。

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纳德将军及其航空队在华作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纳德将军及其航空队在华作战的意义。

【答案】 

(1)日军全面侵略中国;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援华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作战。

(2)消灭了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