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10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5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第一讲、机械运动

课型:

复习主备:

罗长海审核: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dm=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

课桌的高度约0.75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cm,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m,教室每层楼高约3m,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

(3)测量:

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

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秒表、手表等。

(2)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60min=360s.

(3)测量:

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

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15s;脉搏1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求速度

用v=s/t求速度

用V=s/t求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常考的物体运动的速度的估测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m/s.

 

【链接中考】

1.单位换算:

8.5m=cm;36000nm=km15cm3=m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cm。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4.把一根刻度尺均匀但不准确的直尺跟标准直尺进行比较,当两尺零刻度线对齐时,不准确尺的30.00cm刻度线正好与标准尺的29.50cm刻度线平齐,由上面读数可知标准尺的分度值是。

若用不准确的直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15cm,则用标准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cm。

5.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图像,正确的是()

 

图1

6.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车窗   B.铁轨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7.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

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

8.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图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

 

9.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此桥,火车完全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二讲、声现象

课型:

复习主备:

罗长海审核:

【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

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色、响度和音调。

名称

概念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高;

频率小,则音调低。

声音的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不同。

 

考点三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1)特点:

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

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

超声波碎石。

【方法提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链接中考】

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前三项都不同

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

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

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

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

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曲线。

7.“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传播的.

8.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集体议课意见】

 

【个案补充】

 

【教学反思】             

 

第三讲、物态变化

课型:

复习主备:

罗长海审核:

【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

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常考的温度估测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2.温度计

(1)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

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

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

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

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没有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

图像

 

凝固

图像

 

举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