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535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docx

安全心理学文字稿

安全心理学讲座

第一讲安全心理学概述

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万物的聪明头脑。

人的头脑是一个由一百多亿个细胞组成的心灵世界。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写过:

“世界最浩翰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翰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翰的是人的心灵。

”为了探索心灵世界,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开拓了心理学学科,安全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不能不学习、研究和运用心理学。

当教师的要研究学生心理学,做生意的要研究顾客心理学,当法官的要研究犯罪心理学。

我国三国时期的谱葛亮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大胆而成功地施展了“空城计”,就是得益于他对心理学的精湛研究。

(参考幻灯片——概念)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心理学的广阔天地。

工业生产事故的三大致因(人、物、管理)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也是与人的因素分不开的。

据统计,工业生产事故中,70%~80%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95%以上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人的种种不良心理状态(如麻痹心理、侥幸心理、逞能心那、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密切相关。

【例如】,某矿一名风钻工,为了贪图小便宜,常常利用残孔开钻,由于多次打残孔并未发生事故,就滋长了麻痹心理和侥幸心理,打残孔习以为常。

后来终于被残药爆炸事故丧了生。

假如该矿的领导能事先对该风钻工做好这方而的安全心理和知识教育,克服无知、麻痹、侥幸、贪小便宜的心理,自觉地遵守操作规程,就不至于产生这类冒险行为和事故。

1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充分掌握人的心理状态与不安全行为的内在联系规律,采取适当的对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心理动因,是预防事故的关键之一,对搞好安全生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要回答这个间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安全心理。

简单说来,安全心理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

安全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劳动者的安全心理活动规律,评估和预测作业人员劳动行为的安全可靠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技术措施,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制约不安全行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使生产得以顺利发展。

第2讲感觉、知觉与安全

人类对复杂纷繁,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

所以,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对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安全心理活动和安全行为)都有重要的作用。

正是如此我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为了了解、掌握和控制研究劳动者的安全心理和行为,必须来掌握感觉、知觉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

(换幻灯片)

2.1感觉

2.1.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眼睛看到物体的颜色,便产生视觉;耳朵听到物体的声音,便产生听觉;舌头尝到物体的滋味,便产生味觉:

鼻子闻到物体的气味便产生嗅觉,皮肤触到物体的表面,便产生温度、硬度、粗糙度等肤觉。

感觉的种类很多,除了上述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外,对人体自身的运动状态、平衡状态、以及饥饱、痒痛等机体状态,便产生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等。

2.1.2感觉的产生

感觉的产生是人体分析器(人脑机能)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是人体感受和分析事物刺激信息的整个神经系统。

它包括感受器、传递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尼的相应区域。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的一些细胞或神经末梢。

如眼睛中视网膜上的视细胞,耳朵中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皮肤内的神经末稍等。

分析器中任一部分丧失功能都不能产生感觉。

说到感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感觉器官以及感觉的种类。

感觉不是万能的。

人的感觉能力受着分析器功能的限制,只能对一定限度内的刺激产生感觉。

由于各人的分析器功能不尽相同,各人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也不相同。

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当刺激的感受能力,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

举例:

正常人对光线的感觉只限于波长为380~780nm(nm是纳米单位符号,1nm=10-9m)的可见光;对声音的感觉只限于频率为16~20000Hz的可听音;在夜间只能看到l5km远的烛光;在安静的环境中只能听到6.096m处的手表滴答声。

感受性的强弱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受性强弱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影响劳动者感觉阈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方面

遗传和疾病都会影响分析器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造成劳动者的感觉阈限变异。

【例如】,患先天性近视的人视觉阈限就较高,患感冒时嗅觉阈限也升高。

(2)心理方面

劳动者的情绪、责任心、兴趣、性格、气质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会对感觉阈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情绪良好,责任心强,兴趣浓厚,性格内向,谨慎认真,喜事临门等情况下,都可以使人的感觉阈限降低。

(3)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有些工作,时间长,负荷轻,容易使劳动者感觉阈限升高。

为长途运输和夜间行车的司机,仪表监视工等,由于环境刺激单调,易使感觉产生适应现象而升高感觉阈限。

有些工作,责任重,操作复杂,促使劳动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阈限下降。

而长时间地紧张工作也会使劳动者的神经系统和肌内等生理功能下降,产生疲劳,导致感觉阈限升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感觉——间接感觉。

2.1.3感觉的基本特性

(1)客观性(直观性)

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任何感觉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没有客观事物也就没有感觉。

所谓“眼见为实”,说明感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或直观性。

(2)主观片面性

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复杂的,既有外在属性,也有内在属性。

人的感觉都是对事物外在属性的直接反映所得到的印象。

尽管这些印象同所反映的事物相象,但并非事物本身。

如人对食盐的味觉是咸的,但咸味并不是盐,而只是盐的属性之一。

此外,人在反映事物时的方式、条件不同,感觉也会不相同。

如一块招牌,正面是红色,背面是兰色,甲从正面看去感觉此招牌是红色的,乙从背面看去感觉此招牌是兰色的,其实两者皆是片面的。

(3)适应性

感觉的适应性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异的现象。

如,人在白天看电影,从强光下突然进入黑暗的放映厅,起初什么也看不见,经过几分钟后才能看见周围的东西,找到座位。

同样,从放映厅出来时也什么都看不见,也要经过儿分钟后才能睁开眼睛走路。

进出矿坑也有同样的感觉。

古人云“入兰芝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说的也是感觉的适应性。

(4)对比性

感觉的对比性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异的现象。

如,吃过糖之后接着又吃有酸味的苹果,会觉得苹果比原有酸味更酸。

(5)互相作用性

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是在脑机能统一协调下工作的,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会相互影响。

如在安静的环境中,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

在强大音响干扰下,会使视觉感受性降低;在绿色的环境中,听觉感受性会提高,在红光的照跃下,听觉感受性会降低;食物的颜色可以影响人的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而产生呕吐现象等等。

2.2知觉

2.2.1什么是知觉

任何事物虽说都有许多个别属性,但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

因此,人们头脑中产生的任何事物的印象,都不会是单一属性的映像,而是集多种属性的综合映像。

如人们对苹果的印象,就不单是形、色、味等个别属性,而是综合了形、色、味、硬度、光滑度等各种属性以后的苹果整体映像:

一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水果。

对一位友人的认识也不单是他的体形、面貌、肤色、音调、性格等个别特征,而是集各种特征于一体的完整印象。

这种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就称为知觉。

2.2.2知觉的特性

由于知觉参与了人的主观体验和综合加工作用,所以具有明显的完整性、理解性、恒常性及选择性。

(1)知觉的完整性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把由许多属性和许多部分组成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这就是知觉的完整性。

如图3-1点线所描绘的图象虽不完整,但人们凭经验知觉它是一只大象的图象。

又如图3-2所画三条直线虽未相交,但人们凭知识也会把它看是一个三角形。

这就是知觉的完整性在起作用。

 

(2)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认识当前的某事物时,总是采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物加以理解或解释,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看芭蕾舞,在行的人对演员的一招一式舞姿都能理解含意,看得津津有味:

又如看机械图,识图的人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机器,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3)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常常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一堆煤,无论做成什么形状,人们都知觉它是煤:

又如对一个熟悉的友人,不管他穿什么衣服,在什么地方遇见,都能认得他。

有时甚至只要听其声,便能知其人。

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起作用。

(4)知觉的选择性

任何时候,人们都在同时受到外界众多事物信息的刺激,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同时把所有事物都纳入知觉中去,而仅仅是接收其中容易引起知觉注意的少数事物。

这些事物从其他事物丛中突出成为“画面”,而其他事物则成为“背景”。

不管怎么看待图象前景、背景,都可以解释过去,都是一种正确的感觉,但是还有一种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和知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错觉。

2.3错觉

2.3.1什么是错觉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和知觉。

【例如】,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好象比中午的太阳大;兰色的环境好象比红色的环境凉爽;穿横条条衣服好象比穿竖条条衣服身体肥些;日子好过感到“光阴似箭”,日子难熬感到“度日如年”:

两根等长的直线,两端用不同的衬托,看起来似乎不等长,如图3-4,将毕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起来似乎是折断了的,如图3-5;等等。

这些都是错觉现象。

错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从主体上说,视、听、味、嗅、触等各种感觉都可能产生错觉,从客观上讲,形状、大小、重量、距离、彩色、声音、时间、速度等等,也都可能造成错觉。

引深到错觉的种类

2.3.2错觉产生的原因

(1)事物本身的显现条件方面。

如筷子斜插入水中产生“折断”错觉,就是由子光线在空气和在水中的折射角不同所致。

(2)环境方面。

如在月影下走路,常把路上的积水误以为是干地而踩上去;在平稳的航船上,若不看外景就会感到船是静止的。

(3)生理方面。

如患色盲或色弱的人易产生视错觉,耳闭的人易产生听错觉:

患幻觉症的人会在眼前出现不存在的景物等等。

(4)心理方面。

错觉的心理原因也很复杂。

在形状、大小、轻重、空间、时间、速度等方而的错觉,大多与人的心理状态,如情绪、兴趣、个性、疲劳程度等有关。

如疑心者会有“杯弓蛇影”之错觉;惊恐者会有“草木皆兵”之错觉等等。

许多错觉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所造成的。

如《三国演义》中所讲曹军误中孔明“草船借箭”之计的历史故事,一方面是当时江面有大雾(环境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曹操的疑心过重(心理原因)所致。

魔术家的精堪表演,无一不是借助于观众的错觉而获演出成功的。

但错觉对劳动安全则是十分有害的,后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2.4消除错觉的方法

一是要掌握错觉发生的规律性,注意识别并分析其原因;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

三是利用仪器、仪表等加以辅助判别。

2.5感知规律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在安全工作中,要重视应用感知现象的规律,努力改善有关劳动安全的事物的显现条件,加强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感知能力,以提高将动者预防预测事故的技术水平。

(1)在改善事物的显现条件方面,主要从突出对象物与相邻事物的对比度或反差度,加强对象物的刺激信息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排除和减少环境千扰,设置醒目的危险警戒信号设施等方面着手。

如对公路运输方面,应根据感知规律,改善路况,设置事故多发地段、雷达测速区、危险慢行等安全标志、使司机警钟常鸣,安全行驶。

(2)在提高劳动者安全感知能力方面,应针对感觉阈限过高和产生错觉的主观原因,根据感知的基本特性,采取相应对策。

如在生理上有感受缺陷或疾病的人,应予治疗或调换工作;心理上有障碍的人,应予适当的娇治;知识、经验、技能不足的人,应给予学习的机会,特别注意加强岗位培训等等。

经验证明,人的感知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靠生活实践得到的,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劳动者的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如,盲人可以练成靠触摸认识盲文:

医生能够练就靠切脉和听诊器看病;鉴酒大师可以练成靠口尝鉴定酒的质量,屠夫卖肉能够练就“一刀准”的硬功夫;安全员可以练成靠“敲帮问顶”识别松石的本领等等。

此外,还要制订和执行一些确保感知无误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确认制”。

对危险度较大的工作对象和作业环境,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允许进入作业,

(3)在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注意品质方面,不注意和注意品质不良,往往是产生错觉,造成事故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提高劳动者注意品质的根本对策是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教育,树立对劳动安全的高度责任感,防止注意松懈。

其次是要加强劳动者的注意品质的针对性训练,克服注意品质上的弱点,以适应岗位劳动安全的特殊要求。

第三讲情感情绪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继认识过程之后紧接着便是情感情绪过程。

情感情绪过程一也同认识过程一样,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劳动安全有着重大影响,是安全心理学的重要讨论内容之一。

3.1什么是情感情绪

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中获得大量客观事物属性的信息,然后通过头脑的加工处理,便会在思想意识中产生对该事物的主观体验。

【例如】,观看一场扣人心弦的球赛,当我方球队赢了球,我们就兴高采烈:

当我方球队输了球,便会愤愤不平;当观看到决定胜负的关键球时,又会感到紧张焦急。

这种心理体验过程就是情感情绪过程。

心理学中把情感情绪定义为,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3.2情感情绪的种类

情感情绪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几种社会性情感与情绪状态。

3.2.1几种主要的社会性情感

人的情感有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

自然性情感是人作为自然实体,对自然物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社会性情感则是人作为社会实体,对社会事态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由于自然性情感对劳动安全的影响远不如社会性情感,故我们主要讨论社会性情感。

社会性情感一般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三种。

(1)劳动者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劳动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劳动活动中,劳动者总是用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行,如果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就会对此思想言行表示肯定,产生一种满意的情感。

反之,则会产生一种不满意的情感。

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及不同阶级的人,其道德准则是不同的。

因此道德感带有鲜明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道德感是不一定相同的,【例如】,对违章操作,多数能从安全生产的准则出发的劳动者,会产生憎恨、厌恶、羞耻的情感;而少数从个人的眼前物质利益出发的劳动者,则会产生满足、侥幸、羡慕的情感。

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以及对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对安全生产的情感等,都属道德感范畴。

(2)劳动者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例如】,每当劳动者获得新的工作成就,发现新的科学技术时,就会产生满足感、自豪感、幸福感:

遇到难题时,就会产生困惑感,一旦难题被攻破,便会产生希望感。

劳动者的理智感对于搞好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者只有在丰富的理智感支配下,才能不断地提高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安全生产作出贡献。

(3)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

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美,也需要精神美。

凡符合自己美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产生愉快的美感。

反之就会产生厌恶的丑感。

【例如】,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助人为乐的风尚,遵守安全规程的行为,都会使人感到美;杂乱的环境,刺耳的噪声,肮脏的语言,损人的行为,违章的操作,都会使人感到不美。

这些就是美感的表现。

劳动者的美感与个人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许多因素有关,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不同国家、民放、社会、地域、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一个零件,对一位不知其作用的人来说毫无美感,但对一位知道它的作用的人来说,则可能比珍珠还美。

一块石头对于矿物学家,………………

3.2.2几种主要的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的发生速度、强度及外部表现,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状态。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但持久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心情。

心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而有明显的弥散性,作用范围很广。

人在心境良好的一段时间内,心情比较愉快,一切都感到很美好,即使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毫不在乎。

反之,在心境不好的时候,心情不愉快,一切都感到厌烦。

心境对于劳动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均有很大影响。

良好的心境使劳动者头脑清晰、感知良好、反应敏捷、工作效率和行为安全性提高。

不好的心境会使劳动者昏昏沉沉、感知不灵,反应迟钝、工作效率和行为安全性降低。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

在激情状态下,人会有明显的机体表现。

如,极度高兴时会手舞足蹈,极度悲痛时会放声大哭,极度恐惧时会浑身寒颤,极度愤怒时会面红耳赤等等。

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姿态、表情和语调。

激情一般是因与本人关系较密切的重大事件而引起的。

【例如】,对分配不合理而恼怒,对受侮辱而发火,人身受到严重威胁时而恐慌,亲人遇难身亡时而悲伤等等。

处在激情状态下的劳动者,往往感知能力受阻,自制能力下降,常常做出一些有失理智和有碍安全的事来。

如破口大骂,动手打人,毁坏物品,故意违章等等,为什么激情状态下感知能力会受阻,自制能力会下降呢?

因为激情发生时,大脑皮层受激的区域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相对地,其他区域受到抑制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这时,意识集中在引起激情的事物,而对其他事物的刺激则反映受阻,故感知和自制能力会降低。

激情是一种不冷静的心理表现,对劳动安全十分不利。

(3)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在生产作业中,突然出现的险情,劳动者必须马上采取对策作出反应,这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应激状态。

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待突发情境的反应是不同的,表现出不同的应激水平。

有的人在突然的刺激下,感知水平、活动水平会突然下降,其表现或是惊慌失措,乱中出错,或是不知所措,呆若木鸡。

【例如】,某变电所派三人去装表接电,其中甲登杆拉线接火,不慎触电,坠落下来倒挂在下方的低压线上,口吐自沫。

站在杆下的乙看到此惨状,慌慌张张四处奔跑找领导。

丙则被吓得发了呆,站在杆下直哆嗦。

几分钟后甲从电线上掉下来摔死了。

这起事故就与乙、丙两人的应激水平低有关。

如果乙、丙发现甲触电倒在电线上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把甲救下地面来,就不会被摔死。

此外,有的人在突然刺激下能迅速调动全身的力量处于临战状态,使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达到最佳水平,头脑清晰冷静沉着,思维敏捷果断,急中生智。

3.3情感情绪有那些特性

情感情绪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感染性、迁移性及可控性等特性。

3.3.1两极性

情感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性质方面,肯定与否定之对立。

如喜与悲、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欢与忧、满意与不满意等等。

(2)在作用方面,积极与消极或增力与减力之对立。

一般地说,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人的活力,消极情绪会减弱人的活力,故常把积极的增力情绪叫做食好情绪。

消极的减力情绪视为不良情绪。

(3)在强度方面,紧张与轻松之对立或强烈与微弱之对立。

如狂喜与适意,暴怒与不满,恐惧与担心,哀痛与不悦等等。

情感情绪的两极之间,虽是相互对立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喜、爱、善、美,就没有悲、恨、恶、丑。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故有“乐极生悲”“破涕为笑”之说。

3.3.2感染性

由于人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看到旁人笑得很开心,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笑,看到旁人哭得很伤心,自己也会忍不住淌泪水。

这就是情感情绪的感染作用。

这种感染作用,一般讲都是相互的,既可以感染他人,也会受他人感染。

3.3.3迁移性

情感情绪的聚积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能量,能够从这件事转移到那件事,从这个人转移到那个人,这就是情感情绪迁移性。

例如,捷克的一位漫画家,曾画过一幅幽默画:

先是一位职员受到趾高气扬的上司的训斥;接着是受了训斥的职员回家后对着妻子大发雷霆,妻子受了气就对刚刚进门的女儿一顿咆哮:

受了委屈的女儿走出家门给前来约会的男朋友一记耳光,男朋友挨了一记莫明其妙的耳光后无处撒气,抬脚就向身边的一条狗猛踢一脚;狗受惊后跑到外面见到一位大胖子便乱咬一阵。

这位被狗咬的不是别人,正是从这里路过的那位训斥该职员的上司。

这幅漫画生动地描写了情感情绪的迁移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假若一个劳动者受了委屈后将不满情绪迁移翔作业对象上,就可能引起事故,这是很危脸的。

3.3.4可控性或可导性

由于情感情绪是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刺激所产生的。

因此只要改变客观事物的刺激或实体的需要,就可以控制或诱导情感情绪。

3.4情绪与事故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并参与影响人的行为。

情绪聚积到一定能量能对行为产生较大的支配作用,特别是对劳动安全影响极大。

因为,当劳动者情绪良好时,能以较高的感知水平,集中注意力观察作业对象和作业场所的安全动态,遇到不安全情况也能理智地进行处理,控制自己不产生不安全行为,差错率和事故率很小。

相反,在情绪不好时,就会降低感知水平,注意力涣散,思维阻塞,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甚至产生不安全或非理智行为,导致差错率和事故率上升。

凡是发生在劳动者身上,对事故的发生起催化作用的不良情绪,都可以叫做事故情绪。

一般地说,不良的心境、极度的激情和低下的应激水平,都有可能成为事故情绪。

其消极作用可以促使劳动者产生不安全行为,也可以使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功能障碍,间接影响劳动者的安全作业。

许多事故案例表明,事故情绪就是事故的催化剂。

【案例1】一天,某供电局检修外线,一位有10年工龄的检修工错把安全带钩勾在衣服扣眼上。

登杆操作时,安全带钩把衣服勾破了,该检修工坠地身亡。

为什么一位老检修工竟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

原来,在事故发生前他的母亲刚刚病故,妻子又被人撞伤,为母、妻医病治伤负了一大笔债,每天下班回家要护理妻子,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思想上经济上负担很重,身体也疲劳过度,上班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人在杆上,情绪却未进入角色,从而产生了挂错安全带钩的差错。

【案例2】某矿一位巷道维修工,家在农村,因超生受到降级处分,闷闷不乐。

一次,有位算命先生说他今年有大灾,更使他情绪不安,精神恍惚,结果在一次更换巷道支柱作业时,因注意力涣散,不慎被支柱压断了双脚。

【案例3】某矿有位46岁的老放矿工,一天,得知妻子生了个男孩,中年得子,份外高兴,上班前就请好了假。

准备下班后立即赶回家去抱儿子。

可是不巧,就在快下车的时候,遇到一块火石塞住了溜斗,想急忙装上炸药准备炸碎那块大石。

点火之后“很久”(心理上的时间错觉)未听见炮响,误以为是瞎炮,迫不及待地跑去看间火,结果炮响人亡。

这样的事故案例很多,血的教训告诉人们,要防止事故做到安全生产,切切不可忽视劳动者的情绪状态,不良的情绪确实是事故的最佳催化剂。

3.5情绪控制

谈到情绪的控制,就要从情绪的诱因来开始。

3.5.1情绪的诱因

由情绪的定义可知,诱发情绪的原因有外部因素(客观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