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770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docx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

附件9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

(2010-2015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提高水产品质量,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进一步突破水产品国际贸易壁垒,提升水产品出口创汇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强“十二五”期间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立足现有基础,着眼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几十年来,我省的渔业发展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目前,渔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一些品种在养殖、加工和销售过程使用、添加不规范投入品现象仍然存在,造成部分水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有的产品还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质量事件。

这些问题不仅给水产品生产造成巨大危害和损失,严重影响水产品贸易,而且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省十分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加强从环境、苗种、养殖、捕捞、投入品使用,到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与管理,开展了标准制定、检测体系建设、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药物残留监控等一系列工作,大力推广普及标准化和无公害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积极开展欧盟注册、HACCP认证、ISO9000系列认证管理,促进了水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二)问题

1、质量安全意识不高。

部分生产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受利益驱使,一些养殖户不规范用药、滥用药物的情形较为严重,这是导致水产品质量安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2、渔业环境污染加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三废”大量排放,渔业水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导致了水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

3、养殖病害频繁发生。

据统计,我国已报道的水产养殖生物的病害有400-500种,我省在重点测报的21个养殖品种中发现病害140多种,几乎遍及所有养殖方式、及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病害的频发,直接导致了水产品质量下降,并对对人类食用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4、有害物质残留严重。

水生生物病害的日益严重,导致渔业用药量加大,也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残留和积累。

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多是由于药物残留超标引起。

如20世纪90年代的因贝毒事件,2002年的对虾“氯霉素”事件等等。

5、质量监管手段薄弱。

我省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相对薄弱,监督检验机构布局不合理,数量、设备、人员不足,检验检测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从“池塘到餐桌”各环节的质量监管难以到位。

二、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提升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外贸易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欧盟、日、韩等国一直在用“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加以限制,致使我省扇贝、对虾等品种的出口受到了严重限制。

由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许多检测项目缺乏检测手段在国内检不了,质量安全状况家底不清,到达贸易国口岸才查出问题,不但使出口企业蒙受损失,也使贸易国对我国整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产生怀疑。

在国外渔业产品进入我国时,因受技术条件制约,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检不出,不能有效实施反贸易制裁措施。

同时因此,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是我国对WTO的一项承诺,若不迅速提高防疫检疫能力,也将严重影响我国渔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及我省水生动植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相对滞后,致使我省水产养殖疫病危害程度日趋严重。

因此建立和完善我省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维护我国及我省渔民和渔业企业权益,扩大渔业产品出口和抵御国外渔业产品对国内产业冲击的当务之急。

2、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的必要条件。

水产品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在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渔业水域,尤其是内湾、河口和近岸等传统的优良渔业水域正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影响。

因受工业、农业、城市生活污水等外部污染源的影响,许多重要渔业水域的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导致生态失衡,资源衰退。

同时,大规模海水养殖引起的自身污染也造成局部水域养殖环境恶化,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目前,与环境恶化密切关联的暴发性病害和赤潮现象也频频发生,致使渔业生产蒙受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渔业病害及渔业环境污染,渔业产品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渔业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因此,尽快规划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3、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确立了农业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渔业作为竞争优势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认同和确立。

为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省按照建设“生态、高效、品牌”渔业的发展理念,加大了对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种的扶持力度,重点培植10个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品种,培育1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良品质的特色产品。

尽快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全面开展对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的普查与筛选,检测分析各地区的水域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引导各地区科学地调整增养殖结构,指导渔民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水产苗种,提高渔业产品品质,形成渔业产品优势产区,培育和发展品牌渔业。

通过对水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等的检验检测也有利于摸清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指导渔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逐步提高我省渔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可行性

1、有利的政策环境。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家和省相继颁布实施了《产品质量法》《水污染防治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

农业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行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

这些都为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扎实的工作基础。

几年来,山东省先后制订渔业地方标准23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76处;建立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15个,有842个水产品荣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称号,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28万多公顷;建立了300多个测报点组成的病害测报网络,加大了水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每年由省级质量监测机构检验的苗种和产品都在1000批次一上。

同时,还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3、良好的技术支撑。

我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技术推广和污染调查处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质量检测和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了山东省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组建了省部级认证审查员队伍,考核建立了121人的渔药监督员队伍;初步形成了疫病防控机构体系,建立了139个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培训了252名水生动物防疫员或监督员;建立了山东省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建成了渔业资源生态监测网,对重要渔业水域实施监测。

三、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突破口,以关系居民食品消费健康和渔民增收的“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为重点,紧紧围绕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薄弱方面和关键环节,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统筹兼顾、保障重点,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逐步探索建立“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链条,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众生命健康。

(二)指导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分级负责的管理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填平补齐,加快建设,逐步完善。

2、科学布局,突出重点。

根据不同层级职责、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地域特点,科学规划总体布局。

3、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已有检验检测资源和设施条件,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初步建立起一个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应对国际竞争整体效能明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省、市、县(市)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只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水产品质量监测、环境监测和疫病监测体系,监测能力满足从产地到市场各个环节管理的要求,省级监测中心水平达到国家机构水平。

到2015年,基本形成科学配套的生产标准体系,大宗品种和主要出口品种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基地供应。

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贸易市场和大型超市的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出口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四、建设内容与重点

(一)生产标准体系建设

1、标准制定与宣传推广。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支持新制定(含修订)并推广省级渔业地方行业标准50项,简明生产技术规程70项,出口农产品良好操作规范(GAP)5项,逐步形成以国家和省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核心,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为配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优势主导和名优特色水产品和出口水产品,每年扶持建设30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生产,切实保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在充分依托国家级检测机构力量的同时,加强全省水产品检测机构能力建设。

到2015年,全省共建设完善1个省级渔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烟台),2个省级区域性分中心(济南、济宁),15个市级质量检验中心,包括内陆渔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8个,沿海渔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7个;30个县级渔业产品质量检验站。

省级中心及分中心的能力应当达到承担所辖区域范围内水产品、渔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评价,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性检验,统领全省质检体系的建设和标准实施推广的能力。

在技术条件装备上,配备保障本省主要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

重点配备高精密度仪器设备,提升省级中心在安全类检测参数方面的确证检测能力,使检测参数种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80%;多台套配备主要参数的检测设备(如色谱类仪器)和现代化的前处理设备,提高检测速度3~5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对检测实验室和工作间进行必要的改建或扩建,使建设后的检测实验室能够在使用面积、布局和环境条件等方面与所承担的检测任务相适应。

在检测水平方面:

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所辖区域内主要农产品的检测方面,检出限、准确度等应能够100%满足我国各级标准的相关要求;主要农产品的90%以上检测参数的最小检出限和检测精度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80%以上检测参数的最小检出限和检测精度符合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世界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出口优势农产品的关键质量安全参数的最小检出限和检测精度要100%满足国际标准要求;农药多残留检测水平达到150种成分。

总体技术水平应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市、县(市)级检测机构,县级质检站主要以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指导地方渔业生产为目的,直接面向广大渔业生产者和水产品消费者,重点承担所辖区域范围内水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方面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测工作。

在技术装备上,以服务当地农户、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为目的,根据本区域内的水产品特色,开展贴近地方渔业生产的公益性快速检测,重点配备水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农产品采样、样品前处理、常规检测、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不同产品类别及检测参数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分区,对实验室的水电气条件,试剂及样品存放、设备布局、温湿度控制、防火、样品消化和通风排气、照明、“三废”处理和安全等设施进行系统设计和改造,实验室面积一般应在300~500平方米,控温控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

在检测能力方面:

能够满足养殖用水中主要易于变化的常规污染指标、水产品中高毒农药的定性速测的需要;在加强建设固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的同时,注重流动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建设,以达到辐射监测区域内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中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三)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结合山东渔业“以养为主”的特点,参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思路,加强全省水产品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到2015年,全省共建设完善2个省级水产品疫病防控技术中心(青岛、济南),建设50个县级水产品疫病防治站,并在重点养殖区设立300个水生动植物病害监测报告点,其中直报(省级)测报点100个,非直报测报点200个。

省级防控技术中心的技术装备条件应当达到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且建立完善可行的实验室质量体系,达到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病原学定性诊断、信息处理、风险分析预报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能够对山东20个主要水产养殖品种,100种水生动物疫病和重大病害进行全年监测和应急处置。

县(市)疫病防治站的技术装备条件要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且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达到能对常发的动物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进行快速诊断、送样和对重大疫情报告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全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设完善1个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烟台)及2个省级监测分中心(青岛、济南),建设完善15个市级监测中心和50个县级监测站,10市级监测中心和30个县级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

省级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具备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重大生态灾害的监测与评价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市级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条件应当满足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河流和排污口监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评价能力,具备赤潮贝毒、污染物生物毒理、污染事件跟踪监测等的需要。

县级海洋与渔业监测站的技术条件应当满足在近岸海域实施高时空密度的常规污染监测、部分生态指标监测、排污口监测、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连续实时观测和沉积物、生物监测项目的调查采样等的需要。

(五)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促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技术资源,是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措施,是强化现代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手段,是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

按照多认证、快认证、大规模认证的原则,扶持企业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及生产基地的认定和产品标识管理工作。

到2015年,争取全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达到100个;通过无公害认证的产品达到1600个。

争取有1000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有60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等。

全省使用并依照绿色产品标准进行生产作业的企业大幅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分别达到50万余亩、100万余亩和300多万亩。

以优势养殖品种和大宗产品为重点,进一步推动HACCP认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ISO9000系列认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引导和扶持出口企业进行欧盟注册。

加强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人员及无公害认证企业内审员的业务培训,使管理者和生产者熟悉和掌握无公害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等,自觉对生产过程实施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管理。

五、保障工程投资概算及绩效分析

(一)投资概算

到2015年,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投资5亿元,各级财政资金3亿元,自筹资金2亿元。

(二)绩效分析

1、进一步改善水产品质量状况。

工程实施后,将显著提升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治和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形成对水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进行全过程监控检测的能力,确保主要水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量和污染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大幅度提高水产品的合格率和优等品率。

预计到2015年,水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水产品的优等品率提高到50%以上;水产投入品的市场抽查合格率由现在的75%左右提高到95%以上。

2、进一步推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

通过工程实施,对全省水产品的品种、品质及生产环境进行普查和检验检测,进一步摸清山东省优势水产品的品种、品质状况及适宜养殖的资源条件,从而科学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地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扩大优质水产品生产规模,逐步培养本地区的名牌产品和具有市场前景的水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从根本上优化山东水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水产品生产新格局。

有利于加大面向广大渔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力度,推动安全水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相关信息的提供与反馈,提高广大渔民生产安全水产品的意识,减少渔用化学品投入,发展无公害渔业,实现优质优价,增加渔民收入。

3、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全省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能力,有利于推动生产企业按贸易国和国际标准要求的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状指标组织生产,减少出口水产品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发达国家在水产品贸易中设置的技术壁垒,同时通过对进口水产品的科学的质量检测,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防止国外一些有害生物及不合格水产品流入国内市场,保证人民群众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精细组织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实施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

要积极争取财政、计划、科技、环保、农业等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建设促进工程计划的实施。

要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设中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好这项关系民生、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

(二)依法管理,创新体制

以《渔业法》、《产品质量法》及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积极推进我省水产品质量立法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监控管理、标准化生产、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等各项管理制度,为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要建立高效的水产品质量执法管理体制,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密切合作,形成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要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健全渔业行政执法管理人员录用、考核和培训制度,提高渔业行政执法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三)深化改革,多元投入

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所需经费应尽量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设立相应专项资金,以保证工程计划的顺利进行。

各级政府和部门也要加大对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

同时,要广泛吸纳银行贷款、企业资金、民间资本、个人捐助等社会资本和国外投资、国际援助资金等,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相配合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培训,广泛宣传

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

各级渔业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采取制作专题电视片、编印宣传册、开展宣传日活动等方式,全面普及水产品质量的相关知识。

同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宣传、推广正面典型,提高全社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的认知程度,增强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

要扩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同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的广泛联系,促进人员、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水产品质量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

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制订并组织实施培训与交流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培训,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能力。

严格履行有关水产品国际标准,落实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规则,加强同欧盟、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全面提升我省水产品质量的国际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