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8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术语及应对 

1、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

“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

”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

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

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

(1)评价类

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

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

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5、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

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

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

“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6、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

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7、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

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例如:

“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

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8、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9、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

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

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

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

后果怎样?

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10、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运用范例:

[例] 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有“世界史库”之称,其及时地对

国际问题发表的看法、对国际重大

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的深度跟踪报道,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有很大影响,其每期的封面人物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于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当期的封面人物,封面上标题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注:

图中邓小平画像两侧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人民的生活的对比。

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对图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解析]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该问要求回答的是“评价”,对象是“图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

(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从材料内容和《时代》周刊的标题看,其观点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我们的观点是不同意《时代》周刊的观点。

(2)“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

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本质和相关成就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3)“怎么样”,分析这一观点错误的根源。

[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变革。

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外交上看,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成效上看,经过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果,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

尝试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

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

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

“……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

”文帝许之。

启为太子,后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

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

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2: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

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

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

(3)诸卿的设置和执掌……

材料3: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地评价。

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说:

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1,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

(3)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材料2中提到的“朝议”制度?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用文明史观准确理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1)问应抓住材料1中“宗法制度”“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封其子弟为九国”“诸侯王……拥有军、政大权”等信息来作答;第

(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变革来说明废除官僚世袭制所体现的“公天下”;第(3)问可以从材料2中关于“朝议”的情况以及参加人员范围广来说明其具有集思广益和减少决策失误的优点,但是最后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朝议”制约皇权是有限度的,故评价应从这两个方面予以说明;第(4)问可结合材料3的观点及所学知识,围绕中央集权制度在巩固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简要说明即可。

答案:

(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

(2)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任用;魏晋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