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26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广西区岑溪市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评选,你认为183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应是()

A.林则徐B.邓世昌C.左宗棠D.关天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林则徐的相关史实。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提示,“1839年感动中国人物”可知: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

考点: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2.1915年,青年们能够阅读并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师们作近距离交流的杂志是()

A.《民报》B.《申报》C.《新青年》D.《时务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为必须改造国民性。

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故本题选择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3.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请找出发展到达B点高峰的主要原因()

A.清朝鼓励发展B.辛亥革命扫除了障碍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读图识图及史实再现能力。

观察曲线图,B点是第二次高峰,出现在1912年以后1919年之前,根据课本所学,该时期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故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长征的胜利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

5.某同学在研究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发现该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抗战胜利C.三大改造D.新中国成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考查,关键词是“当家作主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提到“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是在新中国的成立选择答案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6.“农业丰则基础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说明了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下列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不利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农业丰则基础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要求选出对解决“三农”问题不利的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是一次左倾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

故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那一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里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

A.中美正式建交

B.中美开始了长期对立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尼克松访华。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处“另一个时代”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察看被恐怖组织ISIS破坏的西亚文明古国文物,应该去下图中的()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西亚古国的地理位置。

根据课本所学,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选择答案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9.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B.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

C.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C.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进城。

选择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0.今天的美国奉行强权政治,任意干涉他国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这与美国200多年前宣布独立时颁布的法律文献格格不入。

那部法律文献是()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权利法案》D.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独立宣言》内容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与今天美国奉行强权政治,任意干涉他国事务是正好相反的,所以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美国的诞生

11.“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首唱响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是为了纪念()

A.宪章运动B.十月革命C.二月革命D.巴黎公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这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

原法语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

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2016年,是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

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以“五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借鉴下列哪个国家的经验()

A.苏联B.法国C.英国D.美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

我国社会建设的探索经验是借鉴的苏联。

实行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化体系。

选择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

13.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A.新经济政策推行B.斯大林模式形成

C.戈尔巴乔夫改革D.赫鲁晓夫上台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中“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直接判断出启示戈尔巴乔发改革,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由于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路线,导致民众思维混乱,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故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4.2016年3月26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自杀式袭击比利时首都,34人遇难,170人受伤,这一恐怖事件震惊世界。

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仅靠动武是不够的,处理好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有深层次的意义。

这体现了()

A.和平与发展都面临着挑战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C.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D.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仅靠动武是不够的,处理好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有深层次的意义”,理解问题,处理好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对铲除恐怖主义有重大意义。

特别突出了发展对和平的重要意义。

故选择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15.《西游记》中多次出现“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幻想,在他的理论中却变成了真实的现实。

他是()

A.牛顿B.达尔文C.普朗克D.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物体运动时,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改变,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静止。

所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正是采用了相对论的观点,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故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璀璨的近代文化·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材料二:

(1)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图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三: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尔曾讲到,“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第二期的探索事件。

并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分)

(2)材料二的两个会议分别确立了谁的领导地位?

中国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华尔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4)结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分)

【答案】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经历了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

(1分)

(2)毛泽东;邓小平(2分)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分)

(3)依据: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分)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等。

(答出1点即可。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学生的分析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故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根据以上文字“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故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经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故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由此总结西方学习的特点:

经历了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

(2)此问考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相关史实。

根据所学知识,在党的领导下,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此问考查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史实。

联系题文所给信息,“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根据课本所学,“1992年”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此问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学生要充分思维拓展。

从中国发展的历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了新中国取得经济成就。

由此得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国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等。

等。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7.历史证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材料二:

当日本……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材料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四: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俄国存在什么重大的缺点?

(2分)

(2)材料二中日本以西方国家为榜样,通过什么事件实现了其本国的变革?

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列宁为了纠正错误实施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中心措施分别是什么?

并指出德国和日本是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

(3分)

【答案】

(1)实施了废除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分)

(2)明治维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分)

(3)新经济政策。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分)

(4)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

德、日:

走上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道路(或建立法西斯政权)。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学生的分析图表的能力。

相关史实1861年改革。

分析图表中数字变化,从1861年到1891年俄国的棉花加工和冶铁产量都有大规模的上升。

说明1861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俄国轻工业、重工业即经济的发展。

根据课本所学,1861年俄国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调动了劳动积极性,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因为这次改革是由沙皇实施的,所以这次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此问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材料二中,日本“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指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

通过这场改革,日本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强国,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这次改革是由日本天皇领导的,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此问主要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题文材料中“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列宁在苏俄内战期间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内战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许多问题,还出现了农民暴动的事件,为此,列宁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根据课本所学,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此问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有关知识的识记。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

罗斯福新政四项内容中,其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对工业进行调整。

有材料“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依据所学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为摆脱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8.2015年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消息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科技的关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

(2分)

(2)美国在电、汽车、飞机三种技术上取得革命性进展是哪次革命的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进行这次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2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1分)

(4)1964年10月,我国哪项重大科技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地位?

(1分)

(5)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谁?

(1分)

(6)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老科学家倡导了什么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2分)

(7)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分)

【答案】

(1)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或资本主义制度);蒸汽时代。

(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3)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

(1分)

(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成功)。

(1分)

(5)袁隆平。

(1分)

(6)863计划;科教兴国(2分)

(7)感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等。

(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解析】

(4)此问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子弹相关史实的掌握。

根据课本所学,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5)此问考查的是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进行水道良种的培养,经多次杂交实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本题考查863计划的相关史实。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

为了加速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又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得到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7)此问综合性问题,考查学生总结能力。

根据前面材料和问题,可知分析得到科技革命创造了生产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革;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等。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成就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