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011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docx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精选

  内蒙古的名胜古迹很多关于内蒙古导游词怎么写?

下面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1

  各位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晨好!

欢迎大家来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文化遗址考古旅游区。

居延文化遗址为内蒙古重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延文化遗址主要包含汉代张掖郡居延县、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辖城障、烽燧和塞墙等遗址。

这些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20_年),废弃于东汉末年。

  遗址大部分分布在今额济纳旗境内,北起额济纳旗苏泊淖尔东南方,沿额济纳河两岸,延伸至甘肃省金塔县以南地方;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分布,全长约250公里。

居延都尉所辖烽燧塞墙,分属于州井候官、甲渠候官和殄北候官;在居延泽(今居延海金斯诺尔)以西,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以东,州井塞以北的大片河流冲积地带,为居延都尉府和居延县所在,也是当时的主要屯田区,遗迹分布在今查科尔贴以北地域。

  肩水都尉所辖烽燧塞墙,分属于肩水候官、橐他候官和广地候官,遗迹分布在今查科尔贴及其以南地域。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作过全面调查,并统一编号,在大湾、地湾、破城子等30处遗址中发掘和采集了汉简约1万枚。

1972-1976年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作了复查,并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即破城子)、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3处遗址,出土汉简约2万枚。

加上后来又出土的汉简,总共出土汉简4万余枚。

  发现了障、邬、虎落等遗迹,同时出土有弓箭、铜镞、铁甲片、转射、铁农具和工具,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

在整个遗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址13处,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118处,西夏至元代的庙宇10余处,以及大片的屯田区和纵横交错的河渠遗存等。

这对研究汉代及其前后共约1520_年间的文化、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居延文化遗址是中外古代文化研究者和考古旅游爱好者的必至之处。

朋友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于不顾。

尽管我们不是考古专家,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汉语言文化的继承者。

让我们加入到居延文化遗址考古旅游的行列中去吧。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2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境内有一座大山,名字叫曼德拉山。

一夜间,它的名字在中外美术界不胫而走,原因是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大规模的岩画群。

曼德拉山默默无闻了几万年,只有山羊、盘羊的足迹在这里徘徊、游荡,连牧人都很少在这里驻足。

太荒凉了,太寂寞了。

而分布在花岗岩、玄武岩上的6000余幅岩画,构成了一幅奇伟瑰丽的自然画卷,成为中国美术界的宝库,被我国著名岩画学者盖山林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我曾无数次在曼德拉山行走,我试图在玄武岩上读出这片土地的精髓来。

也与本土的画家张万和、富丰交谈过,当年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创作了如此规模、巧夺天工的图画。

这里不是接近天堂的孤独,这里在永久的年代里,曾经有鸵鸟出没。

而鸵鸟恰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广袤的草原上,可见当年阿拉善盟曼德拉地区的气温条件,那是一片多么丰美的草原啊,成群的鸵鸟在这里栖息、繁衍、生存。

而现在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牧民,不要说见过鸵鸟,许多人甚至连听也没听说过,个别人只是在电视上看过。

1986年11月,注定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人们在这里首次发现岩画。

  岩画大多刻在大山中的立壁、岩盘、巨石、悬崖上,以刻凿和磨刻为主,也有用颜料涂染而成。

岩画从新石器时代起,至春秋战国,直至元明清,岩画制作至少有6020_年的历史。

分布在曼德拉山的岩画,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6000余幅。

驼鸟和麋鹿首次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惊现,引起了人类学家、动物学家、气象专家和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曼德拉山也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

岩画内容庞杂、纷繁,大部分是反映狩猪和畜牧生活的。

岩画上的动物有山羊、骆驼、盘羊、黄羊、马、驴、蛇、鹰,还有当地绝迹或少见的驼鸟、野牛、野马、老虎、豹、麋鹿等。

在征战的场面,有原始部落的战斗,有拉弓射箭的场面,还有骑马征战的场景,有反映宗教生活的寺庙以及诵经场面,也有反映文化生活的舞蹈、游乐、杂耍的情景。

栩栩如生,刻骨铭心的场景让人们在阿拉善西部的旷野里,仿佛还能听到法号长鸣,深沉回转的诵经声;还能看到古代游牧部落金戈铁马的兵刃撞击的金属声音,那样清脆并喋血。

  我和我的朋友在敖包山随近看到一幅岩画很让人大开眼界,大约在15X22厘米的岩画上有4个骑马的人,一个在马背上弯弓欲射,一个徒步瞄准,视野有13只飞鸟一只鹰和15只盘羊,令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太丰富了,想象太奇特了,这是一幅用美术形象演绎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狞猎故事啊!

曼德拉岩画曾被美术界誉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值钱了,出名了,也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窃,一些珍贵岩画被人用现代切割的办法,弄到遥远的地方。

现在,当地文物部门加强了保护,6000余幅岩画重振它的风彩。

我在曼德拉山采风行走途中,听到许多关于岩画的故事。

一个老牧民奶奶,有一块放碗筷杂物的长方型石头,在她的蒙古包已放置了几代,经历了几辈子。

一次游牧出行,老人家怎么也舍不得丢弃,才发现石头背面全是图画,而且是庙宇和诵经的场面,画面上喇嘛就有七八个。

老人家雇了车,把这块珍奇的石头无偿献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1996年5月,曼德拉岩画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我不明白的是,除了驼鸟外,岩画上有虎群出没,画面推断,是春秋战国时匈奴部落的作品。

这些虎群什么时候消逝了,抑或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是留给人类一个大大的问号。

曼德拉山岩画,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你留给人们许多谜团等待人们,你的美术思想和艺术造诣让后来者叹服,人们试图知道当年是谁在这些冰冷的石头上留下这些美术的巨制和不朽……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3

  镇北堡西部影城距银川市35公里,是在一个原始古堡的基础上修建的。

这里保持并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浑、苍凉、悲壮、残旧、衰而不败的景象,突出了它的荒凉感、黄土味及原始化、民间化的审美内涵,尽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审美价值,让电影艺术家们在这一片西部风光中心情尽兴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电影《红高梁》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当它荣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金熊奖》。

从此,在这里摄制影视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被誉为“中国一绝”。

  目前,在这里拍摄的影视片多达50余部,国内外的一些“影帝”、“影星”、“明星”大多从这里升起,这里也是“大腕”导演们频频“涉猎”影视片获奖机遇的地方。

镇北堡西部影城,它诞生在两座曾被世人遗忘的古堡中。

沿公路边的古堡俗称“老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古代军事要塞的兵营,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地震摧毁,距今已有520_年的历史。

据传说,当年明朝参将韩玉将军准备在贺兰山这一带修建城堡时,曾请所谓“风水先生”看过这里的“风水”,先生走遍四周,说这地方正处在贺兰山山脉中间,有“卧龙怀珠之势”,更有一条“龙脉”延伸下来,预言此处将来“必出帝王将相”,于是韩玉才决定把城堡建在这里,就成了现在的镇北堡。

  古往今来这里帝王将相倒是没有出过,但轰动世界影坛的影视作品和明星、名导却是出了不少。

到了清代为防御外族的乘虚而入,于是,在震毁的“老堡”旁边不到200米处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老堡”略大一点的土城堡,这就是所称的“新堡”,它大约落成于旧堡被震毁后的两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

这种古堡,在当地俗称“土围了”,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覆土建筑”。

古代人也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堡墙体没有一块砖石,完全用黄土夯筑而成。

经过数百年的雨雪风霜以及人为的破坏,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边防要塞的雄资已经荡然无存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61年,在附近南梁农场劳动的张贤亮发现它具有一种衰而不败的雄浑气势和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

到80年代,他平反后,第一次将镇北堡写进了他的小说《绿化树》,在书中称“镇南堡”,并将它介绍给影视界,电影《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并获得国际大奖的,这块神奇的土地,就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及同仁们创办的“西部影视城”、“中国一绝”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之基地。

  内蒙古名胜古迹导游词4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欢迎大家来到的旅游胜地是内蒙古秦长城,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长城概况。

  秦长城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固阳县城正北7公里处,请大家向两边的山坡上看,这条宛若游龙、蜿蜒于群山之中的石墙就是我们要参观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长城。

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20_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抗匈奴而筑。

后来汉武帝又派卫青进行过修复,故又称秦汉长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

  请大家随我从步道登城,边走边听我为您介绍。

秦长城西起狼山西端,东经武川县出大青山,在呼和浩特北郊红山口东侧与战国赵长城相接,在固阳境内横穿中部,蜿蜒于色尔腾山北坡上,长度约为120公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秦长城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它的修筑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垒砌,建于山峦的阳面半坡上,在石料丰富的山地一般为石筑,在低山、坡势较缓地带采用石土混筑方法,两侧垒砌石头,中间填以土石,山隘谷口及平川地带采用夯土建筑。

秦长城城墙最高处4.5米,顶宽2.8米,在城墙内侧,每隔千米有一座烽火台,也是用石块砌成,这就是烽燧遗址。

秦长城的烽燧与长城主体分离,位于长城内侧的山头,烽烽相望,颇为壮观。

可能有的游客已经发现了,在城墙的下面,隔一段就有一个方形的孔洞,它在长城上起什么作用呢?

对,这就是古人专门为长城设计的排水系统,可见这些戍边将士们不仅仅只会打仗,还懂建筑呢,真可谓是有勇有谋啊!

您随手拾起一块散落的砌城石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有一个或几个方形的孔,这就是有名的“箭穿石”。

相传是当年匈奴军队猛烈攻城的时候,万箭齐发留下的。

在固阳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方。

  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方——蒙恬大将军的点将台,相传是当年秦大将蒙恬战前点兵列队迎战匈奴的地方。

站在这里,眺望巍峨的群山,壮观的城障,遥想始皇当年,狼烟四起,号角连天,一统天下,气度非凡。

不知是否能激起您浮想联翩?

金堑壕是我国古代金国所修筑的“长城”,又作“金界壕”、“金长城”。

  据《金史》记载,天眷元年(1138年)以前,曾在东北路泰州境内筑堑壕一道,后又修筑了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堑壕,并将其连成一线。

该堑壕东起呼伦贝尔市,西至固阳县大青山北侧,全长近20_公里。

经包头的金堑壕呈南北走向,全长70余公里。

在固阳县城东南方向7公里处明磴山北坡的堑壕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长约10公里,堑壕上的土楞还清晰可见,高度为2~5米不等,每隔1~2公里处设有方形土墩围墙。

据说是金世宗为防御北方鞑靼(蒙古)的进攻而修筑,当时在达茂旗境内繁衍生息的汪古部就曾为金王朝守护堑壕,后降附蒙古军的。

到现在,还有以“堑壕”取名的村名和地名。

怀朔镇与两个皇帝在固阳县城东北方向35公里处有一古城,城垣明显,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4667米,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

在城内发现一座北魏时期的佛教殿堂遗址——“土窑”,出土了全国罕见的泥塑佛像,并有铜菩萨塑像、石臼、陶罐等大量北魏时代的文物。

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古城就是北魏时北方六镇之一的怀朔镇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北魏古城遗址。

现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朔镇最早建于北魏始光年间(424~420_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属朔州管辖。

北魏为保卫国都平城(今大同),在北方陆续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国防六镇,其中怀朔镇被史家看作北魏之咽喉或六镇之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作用重大。

既可屯兵防范柔然等外敌入侵,又可发挥农业生产基地效应。

当时通往阴山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稒阳道(今包头昆都仑沟)就由其扼守。

当时,怀朔镇管辖范围大,统领五郡十三县,当时的镇将除统领怀朔镇军事外,还统领沃野、武川两镇的军事。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追尊为神武皇帝)从这里起家,北齐建立后从皇帝到大臣、将领几乎都是怀朔镇人,后又有怀朔镇乱世名将侯景灭南梁而自称汉帝(不久被部下刺杀)。

因此,怀朔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六镇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