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71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管理会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教案.doc

《管理会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教案.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会计教案.doc

《管理会计学》教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会计专业和管理类其他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学基础上,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出发,结合会计、统计、数学等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改制,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服务。

管理会计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

二、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核算系统,利用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能初步进行企业经营预测,在预测基础上掌握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的基本理论及其简单应用,并掌握为保证企业决策的执行和完善企业相关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会计或其它经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方法

鉴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大量的练习和案例。

对各章重点内容,教师应阐述清楚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以一些典型案例增进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基本授课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

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应布置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学生须做一定的习题。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三、教材与参考资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管理会计学》主编:

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参考书有:

1.《管理会计学》主编:

孙茂竹、姚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新编管理会计》主编:

李海波、刘学华,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管理会计学》主编:

黄正健、龚凯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四、教学内容:

【课题】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管理会计,着重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对象

(一)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的结构,可用图表示。

具体见多媒体课件。

(二)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概念的含义,可用图表示。

具体见多媒体课件。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规划职能和控制职能

(二)延伸职能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考核经营业绩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一、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根本原因——生产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一)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梗概

(二)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传统管理会计阶段(从产生到1952年)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专门方法的运用。

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1952年至今)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会计、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

第三节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1、多主体假设

2、资料充分假设

3、理性控制假设

二、会计管理的基本原则

1、利益最大化原则

2、预测有效性原则

3、决策有用性原则

4、目标控制原则

5、方法灵活性原则

6、及时性原则

7、重要性原则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

一、相同点

1、基本母体相同

2、最终目标一致

3、信息依据相同

二、不同点

1、会计主体不同2、工作范围不同3、工作重点不同

4、基本职能不同5、工作依据不同6、计算方法不同

7、工作程序不同8、信息特征不同9、价值观念不同

10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

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何区别与联系?

◇◇◇◇◇◇◇◇◇◇◇◇◇◇◇◇◇◇◇◇

【课题】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成本分类方法、混合成本分解方法,理解变动成本法在整个管理会计中的基础性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各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各种成本分类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应用及评价。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5学时,案例讨论1学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概念,简单介绍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中运用成本计算方法的现状,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成本及其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一)理论成本的概念:

W=c+v+m--------强调成本的本质

成本

成本价格相当于商品价值W中的c+v,即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和等价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活劳动价值。

(二)财务会计的成本概念

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取某项资产或达到一定目的而遭致的以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成本的形成既可以通过直接牺牲一项资产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产生某项负债而导致未来付出价值牺牲的方式来实现。

(三)管理会计的成本概念

上述成本概念都无法适应管理会计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的要求。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该成本概念可以适用于各种时态。

二、成本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

成本也有许多分类标志,选择不同的标志可以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而不同类型的成本可以分别满足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

(一)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

1、业务成本:

为反映业务活动本身的耗费而核算的成本。

主要用于:

成本补偿。

2、责任成本:

为明确有关单位的经营业绩而核算的成本。

主要用于明确责任。

3、质量成本:

确保产品质量而核算的成本。

主要于用于:

控制质量。

(二)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

1、历史成本(实际成本):

指以前时期已经发生或本期刚刚发生的成本。

主要用于:

计算、分析、考核。

2、未来成本:

指预先测算的成本。

主要用于:

预测、决策、控制。

(三)成本按其相关性分类

1、相关成本:

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

主要用于成本决策。

2、无关成本:

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无关的成本。

(四)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1、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主要用于完全成本计算。

2、非生产成本: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五)成本按其性态分类――这是管理会计中最重要的分类

在第二节中详细讲解。

第二节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一、成本性态的涵义

成本性态(CostBehavior)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Volume)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

成本总额:

全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非生产成本。

用y表示。

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结果

全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三、固定成本的性质

(一)固定成本的定义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二)固定成本的内容

固定成本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房屋设备租赁费、保险费、广告费、不动产税捐、管理人员薪金和按使用年限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三)固定成本的特点

1、总额的不变性

不论业务量是否变动,成本总额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2、单位额的反比例变动性

当业务量变动时,单位固定成本将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反比例变动。

(四)固定成本的性态模型

成本性态模型使用的是解析几何模型。

1、固定成本总额的性态模型(见教材:

p41)

固定成本总额(用a表示)的不变性

2、单位固定成本(用a/x表示)的反比例变动性(见教材:

p41)

(五)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

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又称经营能力成本。

如:

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不动产税、保险费、管理人员薪金等。

对于此类成本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着手,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

2、酌量性固定成本

是指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期改变其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如:

广告费、职工培训费、新产品开发费和经营性租赁费等。

对于这部分固定成本可从降低其绝对额的角度予以考虑。

(五)固定成本水平的表现形式

在管理会计中,固定成本的水平一般是以其总额表现的。

四、变动成本的性质

(一)变动成本的定义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又称可变成本。

主要包括与产量成正比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外部加工费、外购半成品、按产量法计提的折旧费和单纯计件工资形式下的生产工人工资等。

(二)变动成本的特点

1、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

变动成本总额将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2、单位额的不变性

不论业务量是否变动,单位变动成本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三)变动成本性态模型(见教材p43)

1、变动成本总额(用bx表示)的正比例变动性

2、单位变动成本(用b表示)的不变性

(四)变动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1、技术性变动成本:

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决定、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那部分变动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

是指在单耗受客观因素决定,其单位成本主要受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影响的那部分变动成本。

(五)变动成本水平的表现形式

变动成本的水平一般用单位额表现比较好。

要降低变动成本就应从降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消耗量着手。

五、混合成本的性质

(一)混合成本的定义

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二)混合成本存在的必然性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采用了“是否变动”与“是否正比例变动”双重分类标志;不论哪个标志在前,分类的结果都必然产生既不属于固定成本也不是变动成本,游离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成本。

(三)混合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1、阶梯式混合成本(见教材p47)

(1)阶梯式混合成本又称半固定成本。

(2)特点:

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类似固定成本,当业务量突破这一范围,成本就会跳跃上升,并在新的业务量变动范围内固定不变,直到出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

(3)内容:

化验员、保养工、质检员、运货员等

2、标准式混合成本(见教材p46)

又称半变动成本,它是由明显的固定和变动两部分成本合成的。

如电话费、公用事业费、机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

3、低坡式混合成本(见教材p48)

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固定不变,一旦突破这个业务量限度,其超额部分的成本就相当于变动成本。

(四)混合成本分解的数学依据

混合成本分解是指按照一定方法将混合成本区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的过程。

各类混合成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一个直线方程y=a+bx去模拟它。

(五)建立混合成本通用模型的必要性

可以简化数据处理,为进行混合成本分解创造条件。

事实上,成本性态分析中的混合成本分解就是要设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