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56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6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与其膜结构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细胞核

B.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C.物质进入细胞消耗ATP的同时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依赖膜结构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1、内质网:

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细胞核由两层生物膜组成,核膜上有核孔,其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磷脂。

3、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

【详解】细胞核由两层生物膜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磷脂,故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细胞核,A正确;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其本质是蛋白质,由细胞中的核糖体组成,再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成成熟的蛋白质,转移到溶酶体中,故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B正确;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物质,进入细胞消耗ATP的同时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如果是被动运输就不需要能量,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依赖膜结构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C。

2.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而与腺嘌呤配对,假如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DNA复制时,一个DNA分子的两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两个精子的DNA序列改变,两个没有改变

B.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羟化胞嘧啶

C.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

D.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没有该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1、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DNA复制时,若一个DNA分子的每条链上的一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依据半保留复制和减数分裂过程,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个DNA分子中,会有两个DNA序列改变,所以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两个精子的DNA序列改变,两个没有改变,A正确;B错误;由于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所以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可能发育成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即出现新的性状),也可能发育成没有突变性的个体,CD正确;故选B。

3.马拉松是典型的耐力性运动项目,改善运动肌利用氧能力是马拉松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甲、乙两名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下,测得血液中乳酸含量与摄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强度增加,甲乳酸含量增加更显著的原因是摄氧量不足

B.运动员甲比乙更适合从事马拉松运动

C.等质量的脂肪含能量高于糖类,运动中宜选用脂肪补充能量

D.有氧呼吸供能是马拉松运动供能的主要方式

【答案】D

【解析】乳酸是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马拉松运动时,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以有氧呼吸为主。

【详解】图中曲线表明,随着运动强度增加,所需能量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但有氧呼吸增强也不能满足运动增强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无氧呼吸也随之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A错误;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相同运动强度、摄氧量时,乙的乳酸比甲相对要少,因此乙比甲更适合从事马拉松运动,B错误;脂肪与糖相比,氢多氧少,因此在氧化分解时需要消耗的氧气多,因此为减少马拉松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乳酸,一般宜选用单糖作为补充能量的物质,C错误;有氧呼吸供能是马拉松运动供能的主要方式,D正确;故选D。

4.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外流

B.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D

【解析】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又由于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

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神经递质A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A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项错误;故选D。

5.施用外源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效唑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使叶绿素含量增加

B.细胞分裂素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赤霉素反之

C.多效唑在影响叶绿素含量上具有两重性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植物激素:

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促进插枝生根。

主要作用于植物分生区和嫩芽的尖端。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增高,主要作用于植物茎部分生区。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主要作用于植物根部分生区。

【详解】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使用多效唑的组别中的,赤霉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都高于对照组,A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赤霉素反之,B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使用多效唑的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也增加,且高于对照组,故只体现促进这方面,C错误;通过表格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

6.下列有关实验过程及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子代噬茵体都有放射性

C.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都用到了模型构建法

D.萨克斯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的实验,用的是碘液鉴定淀粉的存在,如果有淀粉存在,则溶液呈蓝色,没有用同位素示踪法。

【详解】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故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含有亲代噬菌体的一条链的子代噬菌体才具有放射性,B错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构建出DNA双螺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S和J型曲线来研究,C正确;萨克斯未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是用碘液鉴定法,鉴定淀粉的存在,D错误;故选C。

7.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于吸氧腐蚀所致

B.石油的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C.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组成元素相同

D.工业废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可以通过加入FeS除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于钢铁及其中含有的杂质碳及周围的水膜构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所致,正确。

B.石油的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有新物质产生,因此都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天然纤维中的纤维素与人造纤维相同,而蚕丝、羊毛属于蛋白质,与纤维素的成分不同,合成纤维组成元素也随原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该说法错误。

D.工业废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可以通过加入FeS,发生沉淀溶解平衡,溶解电离产生的S2-与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形成更难溶于水的物质而除去,正确。

考点:

考查化学在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知识。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氧化生成CO2和H2O

B.

和C4Hl0的二氯代物的数目不同(不含立体异构)

C.乙烯能使溴水褪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它们发生反应的类型不同

D.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变成脂肪

【答案】A

【解析】A.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氧化生成乙酸,故A错;B.根据

分析知其二氯代物有12种,C4Hl0由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异构体,正丁烷的二氯代物有6种,异丁烷的二氯代物有3种,C4Hl0的二氯代物的数目共有9种,故B对;C.乙烯能使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它们发生反应的类型不同,故C对;D.植物油为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加氢后,可以变成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由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肪,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性质相关知识。

主要考查乙醇,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原理,和溴水反应的区别。

抓住碳碳双特征,易被加成和氧化。

找二氯代物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定一移一,找对称性的方法进行确定。

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所选玻璃仪器能达到目的的是()

目的

操作

所选玻璃仪器

A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酒精灯、烧杯、玻璃棒

B

海带提碘

将海带剪碎,加蒸馏水浸泡,取滤液加稀硫酸和H2O2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漏斗

C

测定饱和NaClO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值

分别蘸取两种溶液滴在pH试纸上,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玻璃棒、玻璃片

D

配制480ml0.5mol/LCuSO4溶液

将称量好的62.5gCuSO4·5H2O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烧杯、玻璃棒、量筒、一定规格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结晶后过滤需要漏斗;B.海带提碘时,应该先将海带灼烧成海带灰,该方案及仪器都不合理;C.NaClO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的pH;D.应配制500mL,需要62.5gCuSO4•5H2O。

【详解】A.过滤时还需要用漏斗,该实验中没有漏斗,选项A错误;B.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实验中,先将海带灼烧成海带灰,然后在灼烧后的海带灰中加入蒸馏水,煮沸2~3min,再过滤,得到滤液,煮沸的目的是为了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