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97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doc

洛阳理工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授课教师杨筝

系部中文系

教研室新闻教研室

授课对象新闻学

学年学期20-20学年第二学期

20年2月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授课教案

课程代码

130104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概论

授课专业

新闻学

授课对象(年级)

授课教师

杨筝

职称

讲师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授课时间

20年—20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编者

陆晔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48学时

学分数

3学分

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

70%

考核方式

考试:

笔试(√)口试()机试()

考查()

其他()

广播电视概论是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研究广播电视产生和发展历史、媒介性质、传播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体裁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对学生的新闻理论和实践学习有指导作用。

本课程对以后开设的广播电视专题、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辑等课程有很大帮助。

部门认证

注:

表中()选项请打“√”

项目

内容

备注

本课程希望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及其意义;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广播电视体育节目;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等

重点: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难点: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沿;中国广播电视的现状与变革;广播电视产业组织;广播电视业务流程与基本节目形态;广播电视体制及其经营管理模式;广播电视市场与受众及广播电视研究对象、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等课程打好基础。

[1]党东耀编著.当代广播电视技术.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郭镇之主编.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匡宇.广播电视概论.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石长顺.电视话语的重构.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章序

名称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周次

第周

授课时间

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

培养对作为学习、研究对象的广播电视(而非仅从受众的角度去收听、收看广

播电视)的兴趣及接触习惯;尝试以专业的角度进入广播电视(尤其是其中广播电

视新闻)领域。

广播电视的基本定义以及信息传播的5次革命,广播电视的发明及早期发展历史沿革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发明、早期历程及技术基础有基本的认知,

帮助学生树立起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理解、看待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与角色的学习视角。

教学场所

环境

多媒体教室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实践();双语()

课时分配

4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多媒体(√)

教学

用具

多媒体器材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广播的定义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印刷术的发明

–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广播电视:

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

–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

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声音的心理性

•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  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NTSC制(也简称为N制)

–PAL制(PhaseAlterationLine,也称帕尔制)

–SECAM制(SequentialColorwithMemory,也称色康制)

•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节序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4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2

第二节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

第三四节

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及主要技术标准

1

思考题:

1、什么是广播系统?

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广播系统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4、声音的特性。

如何实现受众转化为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PPT与板书关键词相结合。

完成方式

书面版()

电子版()

提交时间

《当代广播电视技术》

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

评价

课堂讲授与提问效果比较好,能够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

课堂分组讨论。

结论多样。

有助于多层面理解“广播系统”的含义。

由于概论理论性较强,还需扩展音视频资料用于加强形象性的理解。

树立观念和角色转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章序

名称

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周次

第周

授课时间

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大陆)广播电视历史沿革的基本情况。

对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程形成基本认知,包括民国时期的广播事业的发展概况、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新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简史等。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简史。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简史。

教学场所

环境

多媒体教室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实践();双语()

课时分配

4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多媒体(√)

教学

用具

多媒体器材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备注

第一节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

-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

商业性广播电台;第二类:

教育性电台;第三类:

宗教性电台。

•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全面复播。

-抗战期间,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

1)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2)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3)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4)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5)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6)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溃

-抗战胜利,全国的广播事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迅速恢复

-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

-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

第二节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

(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

(三)挫折、停滞时期(1966年至1976年)

(四)复苏、振兴时期(1977年至1980年代中期)

(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

•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

•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

-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

-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

-广播“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服务意识提高

第三节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年)

-1958年,北京、上海电视台先后开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