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5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docx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一○年八月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济南铁路机械学校,始建于1951年。

1958年至1963年为普通本科院校,后又调整为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改建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由隶属铁道部改为山东省政府管理。

是山东省唯一具有铁路行业企业背景和特色的高职院校。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校企共建、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之路,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沉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面向铁路行业和地方,培养了5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和“山东职业教育突出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院占地1242亩,校舍面积36.68万平方米。

设有轨道交通、机械工程、机电装备、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生物工程8个教学系和基础部。

专兼职教师766人,其中,专任教师509人,专业课兼职教师257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268人。

一、建设基础

(一)建设环境宽松和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民生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山东制造业强省和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也适时制订了《山东省“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各高职院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支持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等,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为提高山东省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特别是随着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5年-2020年)和山东省《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为轨道交通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近三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平均上线率171%,新生录取分数线列全省前三名,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4.25%,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二)领导班子开拓进取

学院现任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开拓进取,牢固树立“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统筹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完善的党政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着力加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确保学院有序健康发展。

依靠师生,民主管理学校。

坚持重大事项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制度和学术问题由学术委员会决定制度,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院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安全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三)综合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坚持外延与内涵发展并重,着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着力加强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着力创新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毕业生高数量、高质量就业。

实行了向教学和一线教师倾斜的年度经费预算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逐年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结构优化、数量适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注重吸引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并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练,有效地改善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72.4%,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占43.2%。

建立了由合作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500余人兼职教师人才库,初步实现了主要实践技能课由兼职教师承担,专兼教师比例为1:

0.51。

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问学习,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和新产品推广等技术服务工作。

近年来,立项的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64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课题1项,省级以上课题8项,厅级课题26项,获得省级成果10项,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641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被SCI、EI检索10篇。

积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学分制,并建立了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建成了校系两级质量监控体系,逐步使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院坚持依法治校,办学行为规范。

建立了“以系为主、学院统筹”的就业工作机制。

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按照“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的要求,成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工作机构。

选配优秀人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个案式”就业指导,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实行了“8215”工程,通过对80%的毕业生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对10%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广泛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接触,搜集社会需求信息,提高毕业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就业对口率平均为84%,高于山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18个百分点,实现了毕业生“双高”(高数量、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

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勤奋敬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超过80%。

2007年,学院荣获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全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荣誉称号,被山东省人事厅评为“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四)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学院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导,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为内涵的“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先后与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作开办了“四方动车班”、“莱钢运输班”、“永煤司机班”、“济铁车辆班”、“苏州大智模具班”、“对日软件开发班”、“家家悦储备店长班”等订单班,合作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承担订单班学生的教学任务,学生定期到订单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模式已趋成熟。

实施了“项目导师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申报技术服务或科研项目,经学院审查立项后,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题。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和“学训赛相通”,使学生学有所长,深受社会欢迎,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高技能人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密切合作,有力促进了双师素质的提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同时,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近年来,学生获得的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达141项,学院被授予2007年度济南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奖的单位。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其中,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项。

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22项,其中,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山东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9项、山东省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5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五)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一是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将原来面向铁路行业的专业进行合并改造,拓宽其服务面向;二是围绕山东制造业强省的要求,将机电类专业作为学院骨干专业进行建设;三是推进国家、省、学院三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路地兼顾、以工为主、机电见长”的专业框架,并按照专业的相关性形成了以骨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以专业群建设为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

已建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等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

建立专业建设与调整合作机制,形成校企良性互动。

各教学系成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进行研讨,并参与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和教材撰写等工作。

学院通过实施毕业生“8215”工程,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毕业生对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进课程内容,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根据工作过程的序列和内容,以任务、项目的形式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

目前,已建成《表面组装生产线的操作、编程与维护》和《Linux网络操作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院级精品课程43门。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31本(册)。

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济南铁路局、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南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浪潮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烟台冰轮集团、青岛啤酒集团、莱芜钢厂和苏州大智等企业,共同建设了289个校外顶岗实习场所,合作关系稳定。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捐赠仪器设备、软件、提供教学项目等形式,在校内投资共建了“青岛四方实训室”、“大智工作室”、“思科网络学院”、“华为3COM联合实验室”、“一舟网络实验室”和“紫金桥工业组态软件实验室”等以企业冠名的实训基地;珠海纵横创新软件有限公司捐赠总价值人民币270余万元的管理软件;中国电信济南分公司投入500万资金与学院共同建设电信营销实训中心。

通过校企共建,极大地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学院出台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和《工学结合工作经历证书的管理办法》,编制了顶岗实习手册,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多年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获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学院被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确定为特种设备作业、安全作业三级安全培训单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近3年,共进行了147期安全、技术、特种作业培训,总人数计16922人。

为济南铁路局、兖矿集团铁路运输部和莱钢铁路运输部等企业培训职工总计20000余人。

同时,还承担了济南铁路局复退军人高职学历教育任务。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服务企业并促进自身发展。

支持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了“山东捷力电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参与电梯控制柜的设计、开发及生产;为山东中煤电器有限公司完成BBW系列矿用防爆开关测绘、设计工作;为苏州大智设计了几十套模具。

从2006年开始,学院国家级SMT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为几十家企业加工100多种产品,并取得了欧盟国家的无铅ROSH认证,工艺水平达到业内先进,同时为多家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几十项工艺技术支持。

学院机械工厂是铁道部机车配件定点厂,为东风型系列机车生产专用水泵。

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省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有近百所高职院校先后来校进行交流学习。

学院是山东省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承办单位,是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教务与教学管理学会秘书长单位。

与贵州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给予了援助;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学校建立了共建协作关系,影响和带动了协作单位的发展。

学院与德国兰茨舒特高级工程技术学院、韩国湖南大学进行了友好交流与合作,签署了《合作办学项目协议书》。

双方就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生互访、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进行了沟通交流,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目前,与韩国湖南大学合作办学的3个专业已经开始招生。

二、建设思路与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为指导,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山东区域经济和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二)建设内容

牵头组建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理事会,下设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现代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与轨道交通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区域支柱产业无缝对接。

与济南铁路局、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和浪潮集团等知名企业紧密结合;深化“三通三融三证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4个国家重点专业和3个省级重点专业,强化“路地兼顾、以工为主、机电见长”的专业特色;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干部领导与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将学院建成办学综合水平高、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1、建设具有行业和区域产业特色的7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7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

以7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7个专业群中其它20个专业共同发展。

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将7个重点专业建成办学机制充满活力、人才培养模式先进适用的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业,其中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三个专业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达到省级品牌专业水平。

2、建设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牵头组建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理事会,形成“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

建立“互挂、互访、互兼、共建、双向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校企之间“良性互动、两栖发展”的用人制度。

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教学工厂或校企合作实体,校企互利共赢,保障校企合作长期、深入、有效开展,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基础,实现校企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项合作向系统合作、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的“三个转变”。

3、深化“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导,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开发与结构调整;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的思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订单培养,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共同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用“工作经历证书”规范顶岗实习,毕业生“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获取率达到99%以上;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领导能力建设体系等9项内容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建设优质课程群和教学资源库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遵循校企合作开发、合作建设、合作实施和合作评价的原则,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深入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专业课程。

从7个专业(群)中优选67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网络课程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建设。

其中4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9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41门院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满足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开发50本(套)适合行动体系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正式出版38本(套)教材。

其中,含“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0本(套),省级优秀教材4本(套)。

在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融合学院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分门别类的整理、汇集、开发相关专业标准、论文、教材、教学文件、课件、动画和视频等资源。

内容涵盖专业主要知识技能,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虚拟训练,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撑。

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资源库达到国家级标准。

5、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效益优良的实训实习基地

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与165家企业合作新建、扩建和完善60个校内实习实训室,14个“投资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学习工作化、产品市场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含校中厂6个),15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含厂中校10个),提高办学装备水平和基础能力。

在校企紧密合作基础上,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以先进的设备和真实任务、真实环境、真实工艺、真实过程,保证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和“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工艺和虚拟实训,用于仿真教学。

虚实结合,构建功能完备的技能培养体系,确保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满足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与服务,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培训,同时也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校企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保障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对现有专任教师采取学位进修、挂职锻炼和国内外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技能模块的授课任务。

以专任教师数为基数,按1:

3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库;专兼教师合作育人,共同进行专业和课程开发与建设。

经过三年建设,7个重点专业实现培养或引进技术服务能力强并具有较大的行业企业影响力的专兼职专业带头人15名,培养骨干教师45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50%以上,逐渐建成“德厚能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6名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打造2支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7、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兰茨舒特高级工程技术学院的交流,建立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关系;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开拓视野,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引进轨道交通新技术、新工艺等优势教育资源,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项目,深化学院与韩国湖南大学的合作办学;再与2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8、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

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型运行机制为保障,建设先进、快速、稳定、高效和安全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涵盖各个职能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便于自主学习与交流、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料库为主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能实时传递校企信息流、远程直播企业一线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的校企信息交流平台等五个部分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其能满足1.5万人使用、存储空间达100TB、同时在线学习人数达4000人,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

9、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建立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建立“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建立健全铁路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等“三个基地”;加大教师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和高技能、新技术培训,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

7个重点专业培养毕业生2800人;教师参与技术研发52项,完成科研课题40项,科技成果转化13项;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137项;完成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6670人次,技能鉴定培训18900人次,师资培训840人次,继续教育6010人次;对口支援职业院校3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0、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生命线”的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完善教学工作质量标准,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价系统。

通过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方位保障,学校为主、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构建注重过程与系统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

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专业建设与调整评价体系、专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1、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

积极开展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单独招生考试命题、组织、阅卷和录取等工作机制,形成院校自主、社会监督的运行机制;单独招生从重点建设的铁道机车车辆等7个专业开始,逐步扩大到25个以上招生专业,单独招生计划占当年招生计划的10%以上。

(三)指标监测

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度及指标监测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年度预期目标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度

总计

重点建设专业

新建、完善(扩建)

实验实训室

9

28

23

60

生产性实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