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852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实验班)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

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2.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壮大自耕农队伍

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D.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4.16、17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建立起封建性的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从欧洲引进的小麦。

这举措

A.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B.促进了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

C.以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为出发点D.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均衡化

5.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人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

这一航线的开辟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6.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国95%的砂糖生产。

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产品的90%。

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国家意志的客观要求B.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7.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

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的推动

8.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比重

资本

占全国比重

工人

占全国比重

1937年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070

5787人

1.26%

1942年

546家

20.56%

16931万元

8.8%

33074人

13.7%

A.抗战促进西北工业发展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9.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

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10.下表反映了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

据此,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6960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65

675173

208

461812

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

C.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

11.李新回忆1978年后,“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

这种情形的出现证实了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人民公社体制的全面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2.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3.1952年8月,党中央提出国庆纪念的主要内容是:

宣传全国解放三年以来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此后,在各类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及党代会报告中都包含有发展成就总结的内容。

这一做法旨在

A.恢复社会经济B.贯彻“双百方针”

C.建构政治认同D.重塑民族精神

14.1978年后,随着农村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显现,日益造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态势。

这一态势

A.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解体B.催生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化

15.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

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

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16.1867年,京剧入沪。

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营业性戏园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剧坛盛况,为京剧专设的戏园、茶园等娱乐空间也竞相开放,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这表明当时

A.新剧种京剧最早在上海产生B.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

C.上海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D.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变化

17.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18.1928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

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鄂豫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

这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

A.中共中央秘密领导根据地开展工作

B.中共中央创建秘密电台的艰难

C.中共中央努力营造通讯便利的条件

D.国共两党在情报领域斗争激烈

19.下表列举了罗斯福上任之初的部分活动。

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反映出

时间

活动

3月6日

星期一,罗斯福开始了接任总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3月9日

国会特别会议通过了《紧急银行法》。

晚上,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

3月12日

罗斯福发表演讲,解释了银行业危机和政策的相应处理措施。

美国有1700万家庭拥有收音机,其中很大部分人收听了这次讲话

3月底

12.5亿美元银行储蓄回流,4月份又有10亿美元回流。

A.国人对政府的认可度提升B.金融领域率先摆脱了危机

C.民主政体的优势得以体现D.危机未明显影响民众生活

20.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市场调节,自由放任

21.1933年7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

”希特勒之所以赞许罗斯福

A.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B.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力

C.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D.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22.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23.1933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1%,1937年占29.1%.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等。

这表明当时苏联

A.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把提升社会福利作为国家核心任务D.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借鉴

24.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质承包制。

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16%。

这明当时苏联

A.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B.改革获得了农民的大力支持

C.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25.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都是工人不超过五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摘编自列利丘克《苏联工业化:

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联邦德国私有化的主要程序是通过私有化法,以规范私有化的目的、范围、程序和出卖企业私有化收入的使用途径。

联邦所有的大型企业私有化的方法是出卖股票,逐步减少联邦持股比例,从部分私有化到完全私有化。

在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革为国家和私人合资企业后,德国在70年代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联邦政府的间接参股。

通过出卖参与股份的公司,使联邦政府完全退出。

1970年联邦经济活动收入占联邦财政收入的1.26%,到1977年这个比例已经降低为0.34%。

——摘编自朱秋霞《德国财政制度》

材料三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

“放权让利”的改革是从四川开始的。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武力、肖翔《环球视野: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3)材料三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分析这一改革是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晚清政府财政每年“亏短一千数百万两”,由此,防灾减灾及社会救助经费被大幅缩减。

在光绪朝,虽然黄河泛滥的频率与范围更甚于前,但政府治河用款不及道光时的十分之一。

因而,在晚清时期,大灾小救、小灾不救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

当时出现的比较著名的义赈组织包括:

沪上协赈公所、澳门协赈公所、绍兴协赈公所等。

在19世纪末,义赈已成为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救灾形式和手段……当时中国主要的救灾活动表现为施粥、义诊、发放衣物以及提供部分的简易搭建,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着灾荒对于民众生命的威胁,但是民众心理的恐慌以及未来的发展却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联邦德国于1961年制定了《联邦社会救助法》,明确社会救助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受救助者享有符合人类尊严的生活”,并对社会救助作了一般原则性规定,具体的救助额度等细节问题则由各州立法决定。

德国由于社会救助对象有限以及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社会救助的待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对申请者资格的限制以及对有劳动能力者的工作审查都有所放松,侧重强调受助者的权利。

社会救济不仅包括必要食品、住房、衣物、身体护理、家庭用品、取暖、日常生活的个人用品,还包括书籍、简易运动器材等物品……按照法律规定,在救助实施前或者救助四星期之后,受助者与救助机构应当签署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写明受助者的现状以及积极融入社会与再就业的可能性,并对受助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乃至培训。

——摘编自喻文光等《德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社会救助活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清时期中国相比,指出德国社会救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形成双方差异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

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70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 445

15

29696

100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 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伟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大肆侵地、招揽农民为其生产,而佛寺是不必提供赋税的,长此以往,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故答案为D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瓦解”的表述夸大了“佛图户”对国家的影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也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但材料未涉及地主土地兼并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会使部分农户少地或无地,对自耕农经济发展不利,排除。

2.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规定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说明官府征收的赋役数量少于豪强地主,所以会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壮大自耕农队伍,故B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C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排除D。

3.D

【详解】

由材料“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大,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

4.A

【详解】

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移植本国生产方式建立的贵金属开发和封建性种植园未能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未能对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倒造成了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使其畸形发展,故A项正确,B、C项错误;D项“均衡化”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5.D

【详解】

材料中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东亚、东南亚卷人世界市场,推动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D正确;材料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世界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A;这一时期亚洲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排除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外来商品在中国当时尚未有巨大市场,排除C。

6.B

【详解】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组织,这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B正确;这是垄断资本家意志的反映,故A错误;垄断组织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错误;垄断组织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D错误。

7.C

【详解】

加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

故选C。

8.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工业迁到西北,西北地区工厂数量、资本和工人占全国比重上升,西北工业得到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国民政府调整工业布局是由于抗战所迫,并非主动调整,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不能得出西北成为工业重心,也不能得出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D选项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1948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是导致材料现象直接原因,A正确;此时抗战已经结束,B错误;C和D与材料现象不符合,排除。

10.B

【详解】

1928~1935年正是国民党统治前期,这一时期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表格中轮船业的发展与之有关,B正确;A项在一战期间,排除A;当时西方正值经济危机时期,排除C;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

11.C

【详解】

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的自主权,进而产生了对大型牲畜的需求,导致价格上涨,C正确,B排除;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A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D排除。

故选C。

12.A

【详解】

1955年,政府报告中明确在“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同时,还要“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表明当时中国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A项正确;1955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基本建立,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C项错误;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D项错误。

13.C

【详解】

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等中宣传国家发展成就,目的在于建构国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至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时间是1956年,B项时间错误;重塑民族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C

【详解】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显著,必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无关,排除A;国企股份制改革是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排除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乡镇企业,其本身是合法的,D表述错误,排除。

15.C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所以答案选C,排除D。

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排除A;国有经济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排除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的转变

16.D

【详解】

从材料中的“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可以看出,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了变化,D正确,京剧产生于北京地区,排除A;标志着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是元杂剧,排除B;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7.A

【详解】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

故答案为A项。

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8.C

【详解】

材料反映出中共中央在革命时期相继建立了用于通讯的电台,便于革命活动的开展,体现了中共中央努力营造通讯便利的条件,C正确;材料涉及的并不只有根据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艰难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排除D项。

19.A

【详解】

依据材料“12.5亿美元银行储蓄回流,4月份又有10亿美元回流”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准备来看,罗斯福的演讲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使得银行的储蓄增加。

A正确;银行储蓄回流不代表银行摆脱了危机,B正确;罗斯福之前美国亦是民主政治,未发生改变,C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破坏,D错误。

故选A。

20.B

【详解】

经济民族主义色彩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以保护其国内产业,结合所学可知,“美元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