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50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

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

周朝

其中:

前11世纪——前770年:

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

其中:

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

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

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

理性时代。

敬礼重德。

“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

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

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

盘古(课本35页)

始祖神话:

女娲(课本36页),简狄,姜嫄

洪水神话:

大禹

战争神话:

炎黄之争,蚩尤(课本38页)共工(课本42页)

发明神话:

神农氏,有巢氏,轩辕氏

自然神话:

夸父逐日(课本39页),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神话的意义

凝聚先民:

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

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

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十五国风,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今文三家诗:

鲁、齐、韩;古文:

毛诗

第一节《诗经》的内容

风雅颂: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反映婚姻爱情、如:

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郑风·子矜、召南·摽有梅、鄘风·氓

表现战争徭役、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无衣、

咏叹农业生产、《豳风·七月》

表现日常生活(燕飨)、小雅·鹿鸣、唐风·蟋蟀

抨击现实政治、王风·黍离、小雅·雨无正

叙述部族历史、大雅·生民、

祭祀时祈福禳灾、国风·麟之趾

一、赋比兴

郑玄注: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大师”注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红字为赋,蓝字为比,绿字为兴

《郑风·野有蔓草》《国风·螽斯》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尚书》与《春秋》

《尚书》

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

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

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第三节《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因此逻辑缜密。

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第四节《战国策》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文学特色:

并不局限于真实与否,重视波澜起伏的情节,雄辩有力的语言,精彩传神的细节,将战国时期“士”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四章先秦哲学散文

第一节《论语》和《老子》

这两部著作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说理散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论语》和《老子》都体现出当时文章含蓄隽永,深刻典雅,言简意赅的风格特征。

但这两部作品由于哲学理念不同,又体现出各自的文学特征。

《论语》平实亲切,《老子》玄妙缥缈。

第二节《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的说理散文进一步走向成熟,士人纵横论辩之风也横行天下。

战国时期的哲学散文普遍呈现出逻辑缜密,气势充沛的特点。

《孟子》的文学风格:

一、情感激越,气势浩然

二、逻辑严密,长于论辩

三、善用比喻,戏剧性强

四、语言晓畅,平易浅近

第三节《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文学价值一:

丰富浪漫的想象

文学价值二:

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

文学价值三:

自由高妙的境界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名况,字卿。

儒家思想传承者,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现存32篇,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

《荀子》的文学风格:

一、逻辑严密,说理清晰,论辩精辟

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他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文学风格:

一、思想极为深刻,说理鞭辟入里,缜密透彻,入木三分

二、文气波澜壮阔,淋漓尽致

三、辞旨简洁爽利,风格冷峻犀利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第一节楚国与楚文化

楚国有800年历史,其疆域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1/2,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六省的全部,以及陕西、河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

战国时期,楚是除了秦国之外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地文化的核心还是周文化,但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却为楚文化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第二节屈原与楚王的关系

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

与楚王同属芈(mǐ)姓,因封地在屈,故以屈为氏。

高阳氏传到他的第五代孙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名叫季连,随羊叫声姓芈。

季连有个后裔名叫鬻熊,辅佐周文王有功,却过早地去世了。

鬻熊有个儿子名叫熊丽,是从他父亲的名字里截取了一个“熊”字来作姓。

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居丹阳。

熊绎便成了楚国的开国之君。

屈氏家族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屈原的一生

屈原,名平。

(前339?

-前288?

)。

曾任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昭、屈、景。

曾任楚怀王左徒——靳尚——被疏——张仪——怀王死——被逐

悲愤痛苦之情发于楚辞。

第三节《离骚》

文学特色:

一、首次以美人香草比喻君子,以男女之情喻君臣

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

《离骚》中最耐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

二、自由活泼的骚体和对楚方言的借鉴

第四节《九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朱熹《楚辞辩证》说:

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

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

《九歌》与巫风

一、歌、乐、舞三者合一。

《东皇太一》云:

“扬枹(bāo)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二、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和合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三、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很可能是对当时祭祀环境无意识的反映。

第五节其他楚辞作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只有宋玉作品留下来。

宋玉是楚人,师事屈平,为顷襄王大夫。

但也有人考证,宋玉与屈原并无师承关系。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西汉散文

第一节汉初政论文

贾谊(前200-前168),《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晁错(前200-前154)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

他曾在汉文帝举贤良文学的对策中名列第一。

千古名篇《过秦论》

一、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精彩的对比

三、充沛的情感和流畅的语言

晁错的《论贵粟疏》

第二节《淮南子》

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

-前122)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式的句子,后世骈文之先河。

第三节董仲舒的政论文

董仲舒(前179-前104),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董仲舒连上三篇对策,从政治上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西汉初期辞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文帝四年(前176),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作《吊屈原赋》

东方朔的《答客难》

东方朔(前154-?

)是武帝周围文学侍从中较突出者。

在武帝征天下贤良文学时,他上书自荐,夸大其词地自我炫耀。

武帝甚欣赏,令待诏公车,累迁至太中大夫。

其为人滑稽多智,时时进谏,然多以诙谐话语论事,指意放荡,故终不见重用。

遂作《答客难》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东方朔的《上书自荐》

第二节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生平见课本160-161页

其作品巨丽宏大,奏出了汉代大一统盛世的最强音。

《上林赋》:

声势浩大(课本161页)

哀怨动人的《长门赋》(课本157页)

第三节王褒和扬雄

王褒(约前88-约前55),生逢宣帝倡导文学之时。

当时很多大臣不赞同朝廷奖掖赋的创作,他们从文化的功利作用角度看问题,认为赋属于“淫靡不急”之事。

然而宣帝认为:

“赋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

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扬雄(前53-后18),学者而兼赋家,堪称模仿大师。

为人好学深思,不慕荣利,口吃不能剧谈。

王褒的《洞箫赋》

扬雄的《甘泉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

),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前110),曾任太史令

司马迁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受宫刑

征和二年(前91),他在写给任安的信中称《史记》基本完成

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定本纪、世家不局限于名号,充分尊重历史事实。

(项羽、吕后入本纪,孔子、陈胜入世家)

二、注意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

三、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四、详略得当。

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五、叙事精彩纷呈,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一、即便身份地位相似,各个人物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注意家庭出身、人生经历、个人修养对人物的影响

三、写出了很多人物的共同性格

四、本传和其他传记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多重侧面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歌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西汉乐府历史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

东汉以后的乐府历史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

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

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魏晋时期,旧的乐府歌辞有的还在继续沿用,有相当数量的两汉乐府诗流传于朝廷内外。

六朝有些总集专门收录乐府古辞,其中主要是两汉乐府诗。

至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尤为众多。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

第二节两汉乐府诗的丰富内容

一、下层人民苦难的呼喊

二、上层人物的奢华生活

三、热烈的爱情

四、对死亡的思考

五、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第三节乐府诗的文学价值

一、选取精彩的生活片段

二、详略得当,叙事有法。

三、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言事尽而情不欲尽

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语言风格朴实厚重

羽林郎(东汉·辛延年)

第五章东汉辞赋

第一节东汉大赋

文采烨烨的班氏家族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

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彪性沈重好古。

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

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二子:

固、超。

作《女诫》七篇

班固的《两都赋》(课本202页)

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张衡

《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夏,造候风地动仪。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

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yāo)言。

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的《二京赋》课本205页

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班昭的《东征赋》

张衡的《归田赋》

第六章《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强调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第二节《论衡》

王充(27-96?

)出自细族孤门,加之仕途坎坷,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纠正世俗的虚谬。

论证透彻,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进入东汉,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语言质朴。

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并且取得重要成就。

风格缛丽华美,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赵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

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赵壹的《疾邪诗》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出自多名作者之手,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钟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文心雕龙·明诗》称: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chāo)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第一节三曹

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155-220),沛国谯人(安徽亳县)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宋敖器之《诗评》说: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操文章通脱坦率,无所顾忌

蒿里行(课本22页)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课本24页)

短歌行(课本23页)

曹丕的诗文

曹丕(187-226),字子桓。

清人沈德潜说: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卷五)

《燕歌行》其一(课本25页)

感物赋

与朝歌令吴质书(课本135页)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丕弟。

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

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

曹丕登基后,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

曹植的才华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前期作品:

浪漫乐观,兴高采烈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白马篇(课本26页)

后期作品:

美好理想在黑暗现实中挣扎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赠白马王彪诗》

第二类用妇女自比,托寓身世《美女篇》

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洛神赋》《求自试表》

第二节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七子”。

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曾祖王龚为汉太尉,祖父王畅为汉司空。

本人少有异才,先依刘表,后归曹操。

刘桢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课本31页)

阮瑀的《室思诗》

与侍郎曹长思书(课本136页)

第三节女诗人蔡琰

悲愤诗

第二章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是魏晋易代之际。

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竹林七贤与名士风度

魏晋时期,政局动荡,许多知识分子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佯狂避世。

同时这一时期,玄学兴起,名士们纷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人物。

七贤: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子。

嵇康

(224-263),字叔夜,谯国铚(zhì)(今安徽宿州)人。

第三章两晋文学

西晋文坛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如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郭璞、刘琨等

东晋文坛玄风大盛,如王羲之、孙绰、许询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正如陆机《文赋》所言:

“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

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

吴亡后闭门读书,太康十年(289)与弟陆云至洛阳求仕。

太安二年(303)司马颖等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乂(yì),陆机率20万大军为前锋,兵败受谗,被司马颖杀害。

陆机的繁缛诗风

壮哉行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之二)(课本45页)

陆机的《文赋》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xíng)阳中牟(今属河南)人。

赵王伦专政,被孙秀诬告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