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57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docx

高速公路详勘总说明报告

厦门至成都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黔川界)段高速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

(K70+120~K75+530)

S—Ⅶ

1.前言

厦门至成都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黔川界)段高速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本合同段起点为毕节市团结乡团结村孙家岩,途经狮子岩、猪蹄岩、大地头、羊仓沟、营盘包、老林边,止于团结乡法都嘎村与青林村二等坪交界一带,并紧邻赤水河。

里程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

设计标准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路面宽度24.00m,设计车速80~120Km/h。

该项目是贵州省规划的“七纵六横”骨架公路网中重要组成路段。

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国家和贵州高速公路网,促进沿线乃至贵州省的资源开发和引资开发,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改善行车条件,提高效益加快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沿线城镇建设和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任务依据

受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承担了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贵州境毕节至生机段第7合同段(K70+120~K75+530)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本次勘察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置均按设计执行,局部物探测线、钻孔孔位,因受场地限制,长度、位置,有所调整变动者,均征得委托方同意。

1.2目的任务

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是:

⑴、查明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⑵、进行综合地质勘察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避绕或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

⑶、详细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选择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⑷、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

1.3工作范围

本合同段勘察工作的起讫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

沿途主要涉及的构筑物有:

孙家岩2号大桥、狮子岩隧道、猪蹄岩大桥、大地头隧道、羊仓沟大桥、营盘包隧道、老林边大桥,车行天桥(人行天桥)2处,挡墙4处,高边坡4处,高路堤或高陡路堤4处。

其中桥梁全长1510.40m,隧道总长度为1530.00m。

表1—1本合同段工作范围表

构筑物类型

单位

数量

桥梁

工程

大桥

4

车行天桥(人行天桥)

2

隧道

长隧道

1

短隧道

2

路基及涵洞工程

深挖路基

4

高填方路基

4

涵洞(通道)

12

1.4方法手段及执行技术标准

1.4.1方法手段

根据详勘要求及测区地形地质等实际情况,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挖探、物探及工程地质调绘,并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分析,岩、土、水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⑴工程地质调绘:

本次勘察阶段设计虽未作此项要求,但本合同段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因此,我项目部在本次勘察期间对发育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工点增加了大比例尺工程地质调绘。

如:

法郎沟特大桥、磨刀沟大桥等工点。

本次地质调绘是在收集、熟悉初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本合同段控制性工点、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进行的,以设计提供的1∶2000路线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进行1∶2000~1:

500比例尺的填图,主要是修正初勘地质界线,增补岩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进一步圈定及修正不良地质体位置及范围。

本次调绘采用直接观测及访问群众的方法,利用路线法、布点法、追索法。

观察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露头,主要布置于代表性的岩性界线、构造、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点处。

用手持GPS定点及沿线里程中桩、钻孔位测距定点,重要工程地质问题点以全站仪定点观测。

⑵钻探:

按照设计布置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用电子全站仪沿线测设控制点、导线点,采用极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

勘探机械采用XY-180、XY-150、XY-100型工程钻机,钻进工艺采用泥浆或套管护壁,无泵取芯,开孔孔径≥110mm,终孔孔径≥91mm。

各孔按要求获取了地质岩土芯,孔内原位试验、岩土试验样品、简易水文等资料,绝大部分钻孔按设计孔深终孔,少量钻孔根据构造物大小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了加深或提前终孔的调整。

各孔均经过现场技术负责及现场监理现场检查和验收,不合格孔均当即返工。

⑶挖探:

按照设计布置和所提供的坐标,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定位。

主要揭露土层厚度并判断其状态,采取样试验,提供相关参数,在设计深度内遇基岩则挖至基岩面。

施工方法采用人工开挖。

完工后及时进行地质编录、照彩色相片。

各孔均经过现场技术负责及现场监理现场检查和验收。

⑷工程物探:

各勘探线按设计布置起止点里程桩号、勘探方法,在实地由中桩号引测用皮尺丈量和手持GPS定位相结合布放测点。

物探测点利用中桩及钻探桩定位,测绳量距和手持GPS定位相结合布点。

为清晰反映探查对象的物性特征,根据具体勘探目的和地质体物性特点,通过现场方法试验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技术方法和参数。

震探采用R24二十四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为美国产的较新一代高精度浅层地震仪,具有频带宽(1~1000Hz),采样间隔小(31.5μs),能进行数字滤波和多次迭加等功能,对薄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勘察能力。

本次勘察采用以下工作参数:

道间距2m,偏移距12m,炮点距10m,记录长度125~256ms,采样间隔125μs,采用锤击震源,多次迭加的工作方式。

解释软件为原配《Eavesdropper》,震探资料从野外记录→格式转换剔除坏道→噪声切除→滤波→CDP点分类→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叠加→归—化处理→输出时间剖面图→地质解译→CAD成图。

在深路堑和隧道处采用地震纵波折射波法,发现异常另用地震纵波反射法进行综合勘察;桥梁、一般路基和浅路堑采用地质雷达法,并重复施测少量高密度电法剖面予以验证对比。

本次高密度电法勘探采用长春科技大学生产的E60B型高密度电阻率仪,采用70个电极温纳装置进行测量,点距4m,排列长度276m,10种变极组合。

野外测量数据现场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作出初步的推断解释,对异常点及突变点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数据可靠。

将收录数据回放到计算机中,首先应用专门软件处理系统对原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地质解释并成图。

对于物探线因局部陡峭地形、障碍物影响采用折线施工时,均将转折点做为排列起点,解释中对折点误差作了修正。

1.4.2执行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

⑴、根据总则要求,结合勘察范围的特点,本次勘察执行下列标准,并按各种标准的应用范围实施。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范》(JTJ054—9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K001—2003)

《铁路工程物理探勘规程》(TB10013—98)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L/T012—1997)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岩溶地区公路地质勘察方法指南》(贵州省交通厅颁布)

⑵、在所列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如遇实际问题,由总体组协调根据工程的需要,会同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研究解决。

并执行其它的国家标准,或参照有关专业手册或工具书的相应规定。

1.5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作业自2010年5月25日勘察队伍陆续进场,根据武汉中咨路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钻探工作量、物探工作量以及技术要求、工期要求等相关资料编制了《勘察大纲》,并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线位图、地形底图、钻探(含挖探)工作量及其位置坐标、物探工作量及其位置坐标,利用初勘地层划分、岩性定名、地层界线、断层界定、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分析、部分钻探等成果,进行了钻探、挖探、物探、岩土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环境水水质分析等综合勘探。

5月26日~6月1日组织钻探设备进场,测量放点,由于设计多次变更设计钻孔孔位,测量组根据设计变更多次重复放点。

因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且本合同段地形条件陡峻,钻探设备转运、搬运困难,测量放样多在雨天冒雨工作,工程进度迟缓;6月2日~6月8日钻机搬运至工点上,解决施工用水,6月5日孙家岩2#大桥工点钻探正式开钻,其他工点也逐步转入正常施工。

本合同段孙家岩2#大桥大桥、狮子岩隧道等工点崩坡积层厚度大,主要由块石组成,土层松散,极易发生垮孔、埋钻、卡钻等孔内事故,钻探施工极困难,大部分工点施工用水特别困难,管道长达2~3km,水源水量小,无法保证钻探正常施工。

特别是猪蹄岩大桥、养仓沟大桥等工点,施工用水和村民用水无法同时保证,常常施工中断协调用水,经常停水导致钻探工作无法展开。

受上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进度严重滞后,极大的影响了施工工期。

6月24日物探组进场,6月27日完成物探外业工作。

我项目部克服施工中重重困难,于9月15日结束野外工作。

完成工作量见下表:

表1—2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钻探

一般钻孔

设计

m/孔

2283.00/98

合计

设计

2624.00/108

实际

2524.70/96

隧道孔

设计

m/孔

341.00/10

实际

2870.70/106

实际

346.00/10

挖探

设计

m/孔

9.00/3

合计

设计

9.00/3

实际

1.60/3

实际

1.60/3

标准贯入试验

15

重Ⅱ试验

20

原状土样

12

扰动土样

/

密度试验

8

岩堆密度试验

岩石试验样

145

水样

/

工程

物探

浅层震探

设计

m/条

1120/8

合计

设计

1585/17

实际

1120/8

高密度电法

设计

m/条

1260/9

实际

2380/17

实际

1260/9

注:

利用初勘钻孔资料详见各工点报告。

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此次勘察我院共投入工作人员近百位,其中高级工程师4位,工程师15位,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31位,高级技工5位,投入钻机32台套,RTKGPS位星定位测量设备1台套,全站仪1台套,电脑14台,机动车2部,物探地震仪2台套,高密度电法仪1台套,并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有效的仪器设备。

勘查工作依照相关规范、规程、《合同》及《勘查大纲》等的要求执行。

1.6.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

此次主要利用初勘资料,设计未提出该项工作要求,未专门作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仅针对个别工点、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进行了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因工作比例尺精度提高而地形发生位移的地方进行了地层界线、断层位置等的测绘修正,补充和修正不良地质现象界限。

1.6.2工程地质钻探

此次勘察钻探工作量均由设计单位提供,包括钻孔数量、孔深、孔位,勘察单位原则上按设计施工,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如位置、孔深、加孔等)必须向设计单位以工作联系函形式上报申请,只有得到可以变更的通知方可变更,钻探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钻孔数量、位置、设计及实际深度等详见附表一:

工作量表。

工程地质钻探方案及钻孔位置确定后,我院先后出动XY-180、XY-150、XY-100钻机32台套,进场展开施工。

钻探施工设备于2010年5月27日~6月1日陆续进场,经十余日施工用水管道铺设和钻探设备搬迁、安装布置,钻孔陆续转入施工,全部钻孔于2010年9月15日结束,所有钻孔基本达到钻探目的,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本次钻探采用机械式回旋钻进,全孔取芯,钻孔施工一般采用φ110mm开孔,钻至完整基岩后进行φ108mm套管护孔,换具后采用φ91mm孔径钻至设计孔深,采用金钢石或合金钻探工艺。

岩芯均按顺序装箱编号,照相并及时鉴定及采取试验样品。

钻孔竣工后就地掩埋岩芯,隧道轴线上地势低洼处的钻孔均采用粘土封闭,钻探工程总体质量良好,达到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目的。

钻探编录严格按《勘察大纲》及相关规范、规程执行,严格要求钻探编录做到及时、准确,内容齐全详细,较好的完成了对岩体特征、地质构造、深部岩体溶蚀状况的控制。

钻探采用孔径适中,满足各类样品采取和物探测井,水文地质试验等工作。

施工中钻探土层均采用无水钻进,抽水试验钻孔基岩采用清水钻进,符合工程地质钻探要求,土层采取率大于85%,断裂破碎及岩溶破碎带采取率大于65%,完整岩石采取率达80%。

钻进过程中进行了回次水位观测,遇漏水、涌水、掉块、卡钻、摔钻等特殊现象停钻观测并记录,钻探工程所获深度、地质资料可靠、翔实。

1.6.3物探测井

本次勘察未作此项要求。

1.6.4水文地质试验

此次勘察均对每个钻孔按要求进行了简易水位观测;对狮子岩隧道SZK111号钻孔进行了注水试验。

1.6.5岩土测试

为查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获取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本次勘察在钻孔中采取代表性岩芯样品共145件,送“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试验中心”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样品的采取严格按相关规程规范执行。

测试成果详见岩石检测报告。

因各工点土层薄,且角砾、碎石含量较多,难于采取原状土样,并大多工点土层的工程意义不大,所以此次勘察仅采取原状土样12件。

1.6.6工程测量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1:

2000路线平面图及控制点成果作为起算数据,采用RTKGP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和全站仪直接对设计钻孔进行定测。

成果精度达0.01m,满足详勘图件精度要求。

1.6.7资料收集

沿线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此次勘察主要收集了初勘资料,而初勘成果是在收集了1:

20万《威信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威信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叙永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叙永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工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以上报告反映了勘察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规律,资料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质量合格。

2.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1地理位置本合同段起点位于毕节市团结乡团结村孙家岩,途经狮子岩、猪蹄岩、大地头、羊仓沟、营盘包、老林边,止于团结乡法都嘎村与青林村二等坪交界一带。

里程桩号为K70+120~K75+530,路线全长为5.410Km。

本合同段线路起点紧邻团结乡人民镇府,有柏油公路通往团结乡人民镇府。

交通相对较为便利。

但大部分工点离主干公路(X704县道)较远,乡村公路坡陡,路面差,局部地段因地形条件恶劣,车辆无法通行,交通较为不便(详见图2—1)。

图2—1第9合同段交通位置图

2.2地形地貌

路线经过区为重山区,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强烈,沟谷纵横交错,山脉蜿蜒曲折,地貌形态多样,地形复杂。

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岩性和侵蚀强弱的影响较大,路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山体总体呈北西向展布。

本合同段属峰丛山地地貌区,处于赤水河向斜过渡的南翼,岩层产状一般在320°~355°∠20°~35°间,本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有:

一、山体多为单面山,山脉呈阶梯状由赤水河向斜核部向东侧翼部逐渐抬高。

二、由于地壳的抬升和赤水河的快速垂直下切,使河流两侧的山体遭受强烈的侵蚀和溶蚀,在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的地段侵蚀和溶蚀更为发育,形成尖棱的脊状山和相间沟壑次级地貌,沟壑形态多表现为“V”型、“U”型深切沟谷和峡谷。

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下统茅草铺组(T1m)中厚层灰岩夹泥云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溶塌角砾岩;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薄层夹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2.3水文气象

2.3.1水文

沿线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为赤水河及其次级支流。

本合同段路线垂直相交的次级支流较发育,为雨源型溪沟,流量季节性变化显著,具有山区河流受降雨控制暴涨暴落特点,地表水总体不发育,勘察期间多已干涸,河(溪)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有限。

2.3.2气象

拟设路线所在地区属亚热带至温带云贵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但常出现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等自然灾害。

路线所在区域四季分明,春、秋、冬三季较长,夏季较短;四季各有其气候特点。

线路所在地区四季气温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11℃~15℃,年平均最低气温0℃~4℃,无酷暑严寒,气候温和。

霜期:

项目所在地区无霜期较长,因地形有所差异,一般相差10~20天,全线无霜期约250天。

路线走廊所经过区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500mm,但降雨量地区分配不均,降水分布由东向西,从南到北,逐渐减少。

每年5月~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雨季降水多阵雨,中雨、大雨、暴雨少,夜雨多见于冬、春、秋季,夏季常发生暴雨洪涝,3~7月为冰雹天气的重灾区。

路线走廊所经过区域受云贵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影响,风向具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其余各季以东南偏东风为主。

平均风速0.8~2.5m/s,较大的风力相当于8级。

湿度:

相对湿度变化不大,相对湿度75%~88%。

10~2月份相对湿度大,为高湿月份,平均84%~86%,最大可达88%;只在春季各月和盛夏7月相对湿度较小。

蒸发:

根据资料统计,沿线年平均蒸发量在1000mm~1400mm之间,7月平均蒸发量最大,约为167.5mm,1月平均蒸发量最小,平均蒸发量约为31.4mm。

雾与凌冻: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高差悬殊,垂直温差大,加之降雨量及蒸发大,山间沟谷易形成浓雾。

在冬季地势较陡的山坡,细雨天由于气温低易形成凌冻。

沿线与工程有关的灾害气候主要为暴雨、冰雹、雾及凌冻。

2.4地层岩性

沿拟建线路两侧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为:

第四系(Q4),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飞仙关组(T1f)(详见表2—1),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表2—1地层简表

地层

代号

主要岩性特征

出露比例(%)

/长度(km)

出露位置

第四系

全新统

Q4

主要由冲洪积、坡残积、崩坡积和局部人工筑填土组成的松散覆盖层。

主要为砾石土、粘土、碎石土、块石土等。

11.4/0.605

K70+120~K70+400、

K71+000~K71+275

三叠系

下统

茅草铺组

T1m

顶部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泥灰岩夹白云岩、溶塌角砾岩及紫红、灰绿、深灰色泥岩。

底部为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灰岩夹鲕粒灰岩、砾屑灰岩。

区域地层厚度372~610m。

88.6/4.840

K70+415~K71+000

K71+275~

K75+530

飞仙关组

T1f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顶部夹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夹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及鲕粒灰岩。

区域地层厚度335~559m。

地表未

出露

2.4.1第四系(Q4)

沿线为半坚硬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坚硬碳酸盐岩岩组,半坚硬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地表风化强烈,残坡积层较厚,第四系土层分布较广,坚硬碳酸盐岩岩组多发育为崩坡积岩堆,多发育在陡壁下、陡坡变缓坡处。

残坡积成因为粘土、粉质粘土、碎石土、块石土;崩坡积成因为块石土。

仅在局部地段的冲沟中有冲洪积成因的砾砂。

其中孙家岩2#大桥K70+000~K70+400段崩坡积层厚,一般8~25米,最厚可达数十米,多为块石土、碎石土,成分为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各组分分布不均,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松散状,稳定性差。

K71+000~K71+275路基段位于团结岩溶盆地内,盆地内冲洪积层较厚,一般8~20m,最厚处大于35m,多为圆砾、卵石土,含粘土、细砂。

圆砾、卵石成分为灰岩、泥岩,磨圆度较好,呈浑圆状、次圆形状,圆砾粒径3~35mm,最大50mm。

各组分分布不均,松散~稍密,稍湿~湿。

2.4.2三迭系(T)

(1)下统茅草铺组(T1m):

占路线总长的88.6%。

分布于线路K70+415~K71+000、K71+275~

K75+530m段。

顶部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泥灰岩夹白云岩、溶塌角砾岩及紫红、灰绿、深灰色泥岩。

底部为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灰岩夹鲕粒灰岩、砾屑灰岩。

风化程度差异较大,溶塌角砾岩、泥岩地段浅部风化强烈,强风化层较厚,强度低,稳定性较差;中风化岩层岩质硬,强度高,稳定性较好。

(2)下统飞仙关组(T1f):

本合同段未出露于地表,上覆第四系厚度较大。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顶部夹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夹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及鲕粒灰岩。

风化程度差异较大,强风化层较厚,强度低,稳定性较差;中风化岩层岩质较硬,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2.5地质构造

2.5.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路线经过地段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和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间,与中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个一级沉降带的四川盆地毗连。

路线走廊带的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与断裂,北北东向、北东向以及东西向构造线相对明显,其它构造形迹比较隐蔽。

北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于项目区的中部,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雁列褶皱及其相伴生的压(扭)性断裂组成。

褶皱一般轻微,产状平缓。

背斜、向斜多具两翼不对称的短轴状。

由于受其它体系构造的影响,走向常变化为北东向。

主要断裂多发育于褶皱核部,基本与褶皱轴向平行。

北东向构造线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与压扭性断裂组成。

褶皱轴线由于受南北、东西向构造的限制,常呈特殊的“S”弯曲弧形展布。

断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及本构造体系与其它构造体系之复合部位。

东西向构造主要分布于项目区的南部,构造规

模由北向南呈渐强之势。

对设计线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北北东向与东西向分构造(见图2—2)。

2—2构造纲要图

2.5.2褶皱

路线经过地段的褶皱为赤水河向斜:

位于坡头、大渡、赤水河一带,褶皱轴向长84km,平面形态呈“S”形。

核部地层为三迭系中统狮子山组(T2sh)和三迭系中统松子坎组(T2s),两翼由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飞仙关组组成,岩层产状多为350~10°∠25~30°。

本合同段线路主要位于向斜核部,经过的主要地层为三迭系下统茅草铺组白云岩、灰岩、溶塌角砾岩和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

2.5.3断裂

线路经过地段无断裂构造经过。

2.5.4节理裂隙

线路经过段峡谷、深沟两侧节理裂隙发育,走向多与峡谷、深沟同向。

其产状多为40~60°∠75~85°、250°~275°∠°75~86°。

多呈微张状,局部有泥质充填、钙质充填,一般1~2条/米,延伸3~5米。

孙家岩2#大桥生机岸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产状为210~220°∠80~87°。

受此节理裂隙的影响,以及下伏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岩质软,在长期岩体自身重力作用下,形成生机岸陡壁。

陡壁底部滑塌、崩塌体堆积较厚,但岩堆体的稳定性较好,对工程影响不大。

2.5.5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拟建工程区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和川黔经向构造带之间,与中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个一级沉降带的四川盆地毗连。

具体处于赤水河向斜南东翼。

本区构造形迹定形于燕山期,挽近期使地壳发生大面积间歇性掀斜式抬升。

设计线位经过的地区处于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