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212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docx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集客观题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客观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D)。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B)。

A.洛克的《教育漫话》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1.(B)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康德论教育》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C.教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D.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0.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B )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C.意识起源论D.需要起源论

21.“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

25.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B)。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

2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D)编写的。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昆体良

28.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D)

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31.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论述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C)。

A.明了、联合、系统、想象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

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D.清楚、明了、系统、方法

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

3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的目标分成三大类,即(A)。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34.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C)。

A.《新编教育学》B.《教育学》C.《新教育大纲》D.《实用教育学》

3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C)。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36.我国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B)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C.学习与思考D.学习与行动

3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C)。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普及)性、免费性、( 强迫)性。

2.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4.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各级各类学校)。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他的作品是

(  《教育学》)。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 癸卯学制)。

7.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都是(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   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美国的( 杜威),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1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的重要文献的是(《学记》)。

1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16.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7.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8.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终身化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

2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2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为“七艺”。

25.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是

助产术。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目的的是(C)。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4.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C)。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B)。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0.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1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15.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B)。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1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1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C)。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

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D)。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

2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B)。

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

24.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C)。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

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4.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15.(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6.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

的权利。

18.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

19.(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0.(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A.社会本位论B.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B)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3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自我意识B.创造能力C.预见能力D.选择能力

3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B)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二、填空题

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外铄论。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1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4.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5.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6.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8.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5.(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6.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9.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B)。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C)。

A.教育实验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D)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2.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B)。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

13.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A),它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

14.“美育”一词最早是(C)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席勒D.卢梭

15.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D)。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6.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A)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D.人才规格

17.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

A.涂儿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

18.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B),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A.个性化B.社会化C.科学化D.个性自由发展

19.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D)

A.科学技术B.个人需要C.科学知识D.社会需要

22.素质教育是促进(A)的教育。

A.个性发展B.认识发展C.情感发展D.意志发展

2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C)。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

24.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C)。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25.培养学生的(D)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填空题

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

一是认知的;二是情感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7.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8.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9.全面发展的人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1.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教育目的。

1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