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144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19苏州园林

立足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字词,朗读并品味课文准确优美的语言。

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并在写作中学会运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借助诵读,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学习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加强诵读,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增进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目标任务

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

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

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播放《苏州园林》纪录片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略有删节。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

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3、关注基础重视积累

字词积累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

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

蔷薇(qiánɡ)斟酌(zhēnzhuó)重峦叠嶂(zhàn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俯仰生姿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

【嶙峋】枯瘦的样子。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目标导学提升素养

导学一:

赏析苏州园林图片,概括其特征

播放苏州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赏析图片,说说:

苏州园林美在哪里?

它具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特征?

预设指导:

赏析园林,学生对苏州园林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课文教学。

此外,学生在描述苏州园林的特征时,也会有一定的说明顺序,教师宜予以关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导学二:

初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指导:

标本。

“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预设指导:

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导学三:

细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1.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预设指导:

四层内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预设指导:

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至六自然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说明详细。

3.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指导: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写得简略。

4.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预设指导: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5.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预设指导: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导学四:

研读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征

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简要说明。

例子: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总结:

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与“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导学五:

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说说其作用。

预设指导: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作用:

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对称性与其他建筑的对称性作比较,更加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点。

(2)举例子。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作用:

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3)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作用:

作者实事求是,不以一“多”字作搪塞,事实上,“一百多处”是出于作者已知条件下对园林数字的准确概括,“十多处”是作者写此文章的依据。

(4)摹状貌。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作用:

使说明对象更具有形象性。

总结: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不单调,同时又使得文章的介绍清晰明了。

导学六:

赏析本文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

不能,原句强调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明确:

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

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主要——次要

说明对象:

苏州园林 总—分

整体特征:

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四个讲究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整体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         

  角落的图画美                   

三个注意 门窗的图案美   细部着眼

色彩的搭配美                 

七、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

而今,又以传统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XX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住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

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

全封闭式的               ,俯视呈          ,整个大院显得。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             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                                  。

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古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文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

(不要用原文语句)

 

二、阅读思考:

节录《红楼梦》中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几段文字。

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

众清客都道:

“好山,好山!

”贾政道:

“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众人都有道:

“极是。

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崚,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

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贾政道:

“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或遍览。

”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

“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

宝玉也知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

宝玉道:

“尝听见古人说: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

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

”众人听了,赞道:

“是极,好极!

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贾政笑道:

“不当过奖他。

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

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思考:

把它和本文关于假山堆叠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参考答案:

写作目的不同:

课文以假山堆叠为例介绍园林文化;《红楼梦》节选借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

表达方式不同:

课文是概括说明;《红楼梦》节选是生动的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