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78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docx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

“五位一体”之社会篇

一、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是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

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一些人员需要下岗转岗、以多种形式创业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随着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速,相应社会养老服务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不协凋、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

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

一方面,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人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积极稳妥地解决好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用体制来推动,用体制来促进,用体制来保障。

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李克强:

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

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法制化。

公众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法治保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把社会管理纳人法治化轨道。

第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政府主导就是要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覆盖城乡就是要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

可持续就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第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

政社分开就是各级政府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办好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权责明确就是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

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

依法自治就是要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

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机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

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

在加强动态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加强应急处置方面,要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总之,必须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全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把握以下3个关键举措。

第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基础稳固的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面对新世纪风云变幻的世情国情,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强国必先强教,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教育需求迈出重大步伐,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按照中央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区各部门需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人、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从全局来看,这将是继续筑牢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我国2020年进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重要支撑。

第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协调发展的教育。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教育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二是优化结构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于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更加协调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

相信经过全党全社会和教育系统的共同奋斗,将党的十八大部署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导向落实到教育发展全过程,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面覆盖青少年儿童和其他社会群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重要任务。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今后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两大关键环节人手。

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人保障制度改革,重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广大适龄青少年和成人学习者提供更多良好教育机会。

二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教育资源,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同时,还要积极调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人民群众的关心、参与和支持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要求,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促进教育公平逐渐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教育公平总体上迈出重大步伐。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今后,要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着力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着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在其他教育阶段,要切实落实政府在办好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中,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教育系统能力建设,采取很多措施予以支持和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重点是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进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使其有效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在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方面,加强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相互衔接和配套,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主导、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的机制,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农民工随迁和留守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者学习困难而失学,在其他教育阶段为每个学生开辟适合他们成长成才的多样化路径。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对于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要求,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势在必行。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此外,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重申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要求,要在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支持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这都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更好制度基础,营造更好社会氛围。

五、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促进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为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

第一,全面准确把握新的就业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并要求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新的就业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市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发挥的作用,必须全面准确把握。

自主就业体现了劳动者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调节就业的基础平台;政府通过制定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最著,需要采取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

第二,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根本要求是:

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我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和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三,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保持我国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任务。

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通道,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对退役军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信息等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

第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不断适应新的职业变化,增强就业稳定性,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切实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要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

第六,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失业保险具有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三大功能,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期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健全劳动标准体系。

劳动标准体系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稳定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保障。

在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过程中,现行劳动标准体系难以适应和满足维护职工权益的需要,亟待根据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和职工权益保障新的诉求变化加以完善。

要加快制定新的劳动标准,进一步健全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标准体系。

同时,要落实好现行的各项劳动标准,重点是要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特殊工时管理规定,依法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人文关怀,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深化劳动关系改革,创新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形成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有效预防、化解、处置劳动关系矛盾的关键。

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我国劳动关系工作新形势,以实现劳动合同制度全覆盖为重点加快完善职工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配套法规和政策,依法健全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企业裁员机制;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重点加快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扩大集体协商覆盖范围,积极稳妥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协商,促进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同步增加职工工资;以健全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协商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的独特作用,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第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国家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的加快,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任务日益加重,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特别是基层监察力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就是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组织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和专项整治,及时有效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案件。

要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及时加强和改进监察执法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监察执法的效率。

要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有效开展监察执法提供必要的装备和经费保障。

第四,加强争议调解仲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通过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来实现。

对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要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加强源头治理,发挥调解仲裁组织的作用,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在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性、前端性作用的同时,仲裁委员会依法仲裁,努力做到仲裁终结。

要畅通投诉渠道,搞好裁审衔接,合理配置力量,加强相互协作,形成各级仲裁机构与司法机关的联动机制,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要健全集体争议调处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企业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争议调解仲裁的组织程序和工作规则。

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逐步明确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在经济活力显著激发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日益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