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病害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66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甜瓜病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甜瓜病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甜瓜病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甜瓜病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甜瓜病害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甜瓜病害1.docx

《甜瓜病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甜瓜病害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甜瓜病害1.docx

甜瓜病害1

甜瓜病虫害防治方法

(2)

发布日期:

2008-11-30文章来源:

农业试验示范网

瓜田常发生的蓟马有黄蓟马,又名瓜蓟马、瓜亮蓟马)、烟蓟马(又名葱蓟马、棉蓟马)和棕桐蓟马(又名棕黄蓟马)等,均属缨翅目,蓟马科。

[分布与为害]

蓟马分布在华中和华南地区。

主要寄主有西瓜、甜瓜、冬瓜、苦瓜、番茄、茄子、菠菜和豆类等蔬菜,其他如枸杞、野苋等也可为害。

成虫、若虫锉吸瓜类植株的心叶、嫩芽、幼果的汁液,使被害植株嫩芽、嫩叶卷缩,心叶不能张开。

瓜类植株生长点被害后,常失去光泽,皱缩变黑,不能再抽蔓,甚至死苗。

幼瓜受害出现畸形,表面常留有黑褐色疙瘩,瓜形萎缩,严重时造成落果。

成瓜受害后,瓜皮粗糙有斑痕,极少茸毛,或带有褐色波纹,或整个瓜皮布满“锈皮”,呈畸形。

[形态特征]

蓟马成虫体黄色。

触角7节,第一、二节橙黄色,第三节黄色,第四节基部黄色,端部灰黑色,第五至第七节灰黑色。

雌虫体长

1.O-

1.1毫米,雄虫0.8-0.9毫米。

卵长椭圆形,长0.2毫米。

淡黄色,产于嫩叶组织内。

1龄xx体长0.3

0.5毫米,乳白色到淡黄色;2龄若虫体长0.6—

1.1毫米,淡黄色。

[发生规律]

黄蓟马1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

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枯枝落叶间过冬,少数以若虫过冬。

次年气温回升至12C时到地面开始活动,先在冬茄、枸杞等上取食和繁殖,待瓜苗出土后,即转至瓜苗上为害。

孤雌生殖,雄虫罕见。

雌虫产卵于嫩叶组织内。

蓟马以成虫和1-2龄若虫取食为害,老熟的2龄若虫自动掉落在地面上,从裂缝钻入土中,3—4龄若虫不食不动,相当于全变态昆虫的预蛹期和蛹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除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物生长旺盛,可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

在蓟马发生时期及时施药,常用药剂有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20%高卫士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等。

蝼蛄俗称喇喇蛄、土狗子等,属直翅日,蝼蛄科,我国常见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两种。

[分布与为害]

华北蝼蛄在我国遍布北纬32'以北地区。

东方蝼蛄又称南方蝼蛄,在中国南部发生较重,近几年北方发生也多,国内曾误认为它是非洲蝼蛄。

蝼蛄成虫、若虫都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把幼苗的根茎部咬断,被咬处成乱麻状,造成幼苗凋枯死亡。

由于蝼蛄活动力强,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

蝼蛄是不完全变态昆虫。

华北蝼蛄卵孵化前暗灰色,长约

2.7毫米,宽约

1.5毫米。

若虫体黄褐色,腹部近圆筒形,后足5-6龄以上同成虫。

成虫体长45毫米左右,体黄褐色,布有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大而凹陷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l根或消失。

东方蝼蛄卵孵化前暗紫色,长约4毫米,宽约

2.3毫米。

若虫体灰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2-3龄以上同成虫。

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淡灰褐色,布灰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小而凹陷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4根。

[发生规律]

东方蝼蛄在江西、四川、江苏等地1年发生1代,而在陕北、山东、辽宁等地2年发生1代,华北蝼蛄约3年完成1代。

两种蝼蛄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其深度取决于冻土层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低,即在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

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地温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到4月上中旬即进入表土层活动,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和挖洞灭虫的有利时机。

在温室或温床里,温度上升快,蝼蛄提前为害瓜苗。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表出现隧道,标志着蝼蛄已出窝,这时是结合播种拌药和施毒饵的关键时刻。

[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

用瓜类种衣剂拌西瓜、甜瓜、打瓜、黄瓜种子,对防治蝼蛄、金针虫、种蝇等效果好;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1%-O.2%;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o.1%-

0.125%,堆闷12-24小时。

2.毒饵诱杀:

药量为饵料的o.5%-1%,先将饵料(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千克炒香,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为度。

每667平方米用毒饵2千克左右。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xx。

[分布与为害]

棉钤虫分布于全国各地,是食性杂、为害广的蛀食性大害虫。

寄主有番茄、辣椒、茄子、西瓜、甜瓜、南瓜等蔬菜、瓜类及棉、烟、麦、豆等多种农作物。

均以幼虫蛀食寄主作物的蕾、花、果及茎秆,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等,造成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长约16毫米,翅展约34毫米,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和肾状纹,肾状纹前方前缘脉上有2条褐纹,后翅黄白,端后褐黑色。

卵半球形,约o.5毫米,乳白色,壳表具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约36毫米,体色变化极大,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发生规律]

棉钤虫在内蒙古、新疆每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7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北4月下旬开始羽化,大体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依次为1代、2代、3代、4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

幼虫发育温度25-28%、湿度75%—90%最为适宜,当月降水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最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一是在整枝时打顶、打权要带出田外销毁,以消灭有效卵量;二要打去老叶,改善通风状况,抑制幼虫为害;三要在受害作物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诱成虫集中产卵杀灭,

2.生物防治:

于产卵高峰期喷洒2次

B.T.乳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

3.化学防治:

于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选用灭杀毙4000倍液,或

1.5%功夫乳油、

2.5%xx乳油3000倍液喷雾。

瓜种蝇又名灰地种蝇,俗称根蝇、地蛆,属双翅目,花蝇科。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可为害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

主要以幼虫为害播种后的种子和幼茎,使种子和幼芽腐烂而不能出苗或幼苗死亡。

在留种株上为害根部,引起根茎腐烂或枯死,造成减产。

此外,被害株的伤口易为病菌侵染,诱发病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毫米。

头部银灰色,触角黑色,触角鬃长于触角。

胸部灰褐或黄褐色,前胸背板有3条纵线。

卵长椭圆形,长

1.6毫米,白色透明。

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乳白色微带黄色,口钩黑色,体末端呈截头状,除有1对明显的气门外,可见7对肉质突起,均不分叉,第七对很小,第一、二对肉突位于气门之上;第五对与第六对等长。

[发生规律]

种蝇是1年多世代的害虫,世代数因种类和地区而异。

瓜种蝇在黑龙江1

年发生2-3代,在新疆、辽宁3-4代,陕西4代,江西、湖南5—6代。

瓜种蝇以蛹或幼虫在土中越冬。

翌春羽化的成虫先在粪肥上和开花植物上进食,成虫尤其喜欢腐烂发酵的气味,它对未腐熟的粪肥及发酵的饼肥有很强的趋性,这种气味可引诱成虫群集进食和产卵。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注意均匀、深施,种子和肥料要隔开,也可在粪肥上覆一层毒土,或粪肥中拌一定量的药剂;发生地蛆时不要追施粪水,可用化肥或浇氨水,以减轻为害;瓜类豆类要浸种催芽,浇底水后播种;秋翻地可杀伤部分越冬蛹;已发生为害的地块,要勤浇水,必要时浇大水,但蹲苗时不宜灌水。

2.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

用40%二嗪农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5%。

也可在播种前每667平方米用二嗪农50克或80%敌敌畏油1000倍沟施或同底肥混合施用,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防治成虫:

在成虫发生盛期喷药防治,可用21%灭杀毙6000倍液,或

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或90%敌百虫

800倍液。

黄守瓜义名黄守瓜黄足亚种,俗称黄萤。

属鞘翅日,叶甲科。

[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发生。

主要为害瓜类。

成虫主要咬食叶、茎、花和果实。

成虫取食叶片时腹部末端贴在叶面,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然后在圈内取食,使叶片残留若干干枯环形或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

成虫还可咬断瓜苗嫩茎,又能食害花和幼瓜,但以叶片受害最重,严重时可致全株死亡。

幼虫在土里为害根部,只吃瓜类。

幼龄幼虫为害细根,3龄以后食害主根,钻食在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此时可使地上部分萎蔫致死。

有些贴地生长的瓜果也可被幼虫蛀食,引起瓜果内部腐烂,以致失去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毫米,体色橙黄或橙红或带棕色,有光泽,仅复眼、上唇、后胸腹面和腹节为黑色。

卵近球形,底径约o.8毫米,表面有六角形蜂窝状网纹,黄色,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12毫米,初孵白色,以后头渐变为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背板黄色,臀板长椭圆形,有圆圈状斑纹,并有纵行凹纹4条;蛹长约9毫米,乳白带有淡黄色,纺锤形,翅芽达第五腹节,腹末端有巨刺2个。

[发生规律]

该虫在我国北方每年1代,长江流域1-2代,华南3代,台湾南部3-4代。

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及土缝间、土块下越冬,稍有群集性。

成虫食性广,早春10C时先在麦田、菜园、果树上取食,等瓜苗长3—4片真叫时,迁到瓜苗上为害,成虫为害期很长,喜食瓜叶和花瓣。

但瓜秧受害的敏感期在5—6

片真叶前,黄守瓜喜温好湿,中午活动最盛,20C以上开始产卵,随温度的升

高产卵增多。

卵产在瓜根附近,潮湿的表土内或瓜下的土中,湿度越高产卵越多,雨后大量产卵。

壤土中产卵最多,黏土次之,沙土最少。

[防治方法]

防治黄守瓜的关键在于防止成虫食瓜和防止成虫产卵。

1.温床育苗:

早育苗,早移栽,待成虫活动为害时,已过瓜苗受害严重的敏感期,受害程度相对减轻。

2.间作:

瓜苗种于甘蓝、芹菜、莴苣等作物行间,可大大减轻黄守瓜的为害。

随着瓜苗长大,适时收获间作作物。

3.直播瓜田喷药:

出苗后要勤查虫情,黄守瓜成虫入侵为害时,即喷90%晶体敌白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1200倍液,或

2.5%鱼藤精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8000倍液,或灭杀毙8000倍液。

4.防止成虫产卵:

用90%晶体敌百虫I500—2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I000〜1500倍

液,或烟草水40倍浸出液浇瓜根,或用茶子饼粉用开水浸泡加入粪水中,每667平方米用茶子饼20-25千克。

5.人工防治:

用麦秆等物把瓜果垫起,防止土中幼虫蛀入瓜果。

6.防治幼虫:

用90%敌百虫1500倍液,或50%辛硫磷]500倍液灌根。

葫芦夜蛾属鳞翅目,夜蛾xx。

[分布与为害]

葫芦夜蛾分布于全国各地,寄主为葫芦科瓜菜等。

以幼虫食叶为害。

在近叶基1/4处咬食一弧圈,致使整片叶枯萎.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前翅褐灰色,间有褐色细纹,前缘区基部、中室后及端区有金黄色,前缘区中段有褐色细纹。

环纹具灰边,肾纹窄,褐色也有灰边。

幼虫体长25-30毫米,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黄白色,体型前端细小,后端粗大,第一、二对腹足退化,体表有许多刺状突起。

|

[发生规律]

在南方1年发生4-7代,北方发生代数较少。

以老熟幼虫在草丛中越冬,全年以夏末、秋初发生为害最重。

黄瓜、甜瓜等多种瓜类均受其害。

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寄主叶背,初孵幼虫为害成小孔,3龄后才于近叶基1/4处将叶片咬成一孤圈,致叶干枯。

老熟幼虫在叶背吐丝结薄茧化蛹。

[防治方法]

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可兼治此虫

黄足黑守瓜又名黄胫黑守瓜、黑瓜叶虫,属鞘翅目,叶甲利。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成虫食害瓜苗叶和嫩茎,幼虫食害苗根,造成瓜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5、5〜7毫米,宽3—4毫米。

伞身仅鞘翅、复眼和上颚顶端黑色,其余部分均呈橙黄或橙红色、卵黄色,球形,表面有网状皱纹。

幼虫黄褐色,胴部各节均有明显瘤突,上生刚毛。

蛹灰黄色,头顶、前胸及腹节均有刺毛,腹末左右具指状突起,上附刺毛3—4根。

[发生规律]

成虫昼间交尾,产卵于土而缝隙中,聚成小堆,幼虫食害瓜类根部,老熟时建成土室,在其中化蛹。

本种比黄守瓜发生迟.为害作物的种类较少。

成虫、幼虫的活动及卵的孵化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因此,在我国越往南方发生越重。

如春季温度回升早,成虫离开越冬场所早,产卵期降水多,则产卵盛期来得早,从而幼虫发生也早,寄主受害亦重。

卵、幼虫和蛹3个虫态都生活在土中,在易于保湿的壤土、黏上十发生就重。

保湿性差的沙土,由于土壤湿度太低,不适宜该虫的发生,为害就轻。

合理的间套作可以减轻黄足黑守瓜的为害。

凡瓜与甘蓝、芹菜及莴苣等间作的,黄足黑守瓜对瓜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种植冬作物的地区,若春季在行间套种瓜类,也有减轻为害的趋势。

[防治

方法]参见黄守瓜。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1993年才传入我国的—种国际性检疫害虫。

[分布与为害]

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1993年在海南三亚首次发现后。

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许多个省、市、自治区,菜田发生面积达133万公顷以上。

可为害甜瓜、西瓜、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大豆、菜豆、芹菜、冬瓜、丝瓜、西葫芦、蓖麻、大白菜、棉花、油菜、烟草等22科110多种

植物。

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俗称“鬼画符”。

[形态特征]

成虫小,体长

1.3-

2.3毫米,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

米色,半透明,大小为(0.2—0.3)毫米X(0.1-

0.15)毫米。

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毫米,

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顶端3个分叉,各具1个开口。

[发生规律]

该虫在海南省年发生一般为2l—24代,无越冬现象,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

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布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

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

美洲斑潜蝇等在美国南部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

世代短,繁殖能力强。

[防治方法]

美洲斑潜蝇传播蔓延很快,且抗药性发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点,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已引起各地普遍重视。

1.农业防治:

在美洲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要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被美洲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2.灭蝇纸诱杀成虫:

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平方米设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1次。

3.药剂防治:

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很小时),喷洒98%巴丹原粉l500倍液,或

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

800、1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98%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提倡施用0.12%天力H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绿菜宝乳油1000倍液,

1.5%阿巴丁乳油3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

网目拟地甲又名沙潜,属鞘翅目,拟步甲科。

[分布与为害]

寄主广泛,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瓜菜、豆类及小麦等作物的幼苗,取食嫩茎、嫩根,影响出苗,幼虫还可钻蛀根茎内取食,造成幼苗枯萎,以致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4-

8.6毫米,羽化之初乳白色,后逐渐加深,最后全体呈黑色略带褐色,大多鞘翅上附有泥土,因此外观呈灰色。

鞘翅有7条隆起的纵线,每条纵线两侧有突起5—8个,形成网格状。

卵长

1.2-

1.5毫米,表面光滑,乳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体细长,似金针虫,深灰黄色。

足3对,前足发达,为中、后足的

1.3倍。

蛹体长

6.8-

8.7毫米,乳白色略带灰色,羽化前呈深黄褐色。

腹部末端有2个钩刺。

[发生规律]

在北方地区一般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土缝、洞穴和枯枝落叶下越冬。

翌春3月杂草发芽时,成虫大量出土,先取食蒲公英、野蓟等杂草嫩芽,后随瓜菜幼苗萌发而咬食为害。

成虫3-4月交尾产卵,卵产于1—4厘米表土中。

幼虫孵化后即在表土层取食为害,经6-7龄历25-40天老熟化蛹,蛹期7—1l天。

成虫羽化后多在作物和杂草根部越夏,秋季复出为害秋苗。

幼虫性喜干燥,一般发生在旱地或较黏性土壤中,成虫只能爬行,具有假死性。

成虫寿命较长,最长的可跨4个年度,连续3年均能产卵。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提早播种或定植,错过幼虫为害期。

2.药剂防治:

采用5%爱卡士颗粒剂拌种,或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喷洒。

野蛞蝓和同型巴蜗牛同属于腹足纲,柄眼目的软体动物。

而前者属蛞蝓科,后者为巴蜗牛科。

[分布与为害]

该两种害虫分布广、食性杂、为害作物多,主要为害温棚及露地的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及瓜类等多种作物。

野蛞蝓最喜食萌发的幼芽及幼苗,造成缺苗断垄。

同型巴蜗牛以成虫、幼虫取食植物叶茎,呈现孔洞或缺刻,并常诱发病害。

苗床内从种子萌发到子叶期被害,可全被吃光,造成毁种。

[形态特征]

1.野蛞蝓:

成体爬行时体长约33毫米,体软无外壳,暗灰色,头部前端有2对触角,暗黑色,体背前端具有外套膜,为体长的1/3,其后方腹背似树皮纹状。

腹足扁平。

卵椭圆形,直径2-

2.5毫米,白色透明,数个或数十个卵粒常由胶状物粘集成堆。

幼体初孵

时体长2—

2.5毫米,淡褐色,形似成体。

2.同型xx蜗牛:

成体爬行时体长约33毫米,体外一扁圆形螺壳,壳高12毫米,宽16毫米,有5—6螺层。

头发达,上有2对可翻转缩回之触角。

足在体腹面,跖面宽,适爬行。

卵圆球形,直径2毫米,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近孵化为土黄色。

幼体体较小,形似成体。

[发生规律]

野蛞蝓每年发生1代,以成、幼体在瓜菜地、绿肥地等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白膜封闭壳口。

南方在棚室2月、露地3月取食为害,4—5月成体交配产卵,夏遇干旱便隐蔽不食不动,7-8月为害秋播作物,11月进入越冬。

在北方春季活动推迟1个月,进入冬眠提早1个月。

喜阴湿,雨天可昼夜取食,干旱时昼伏夜出,爬行处留下黏液痕迹。

同型巴蜗牛的发生规律与野蛞蝓大致雷同。

[防治方法]

对此两种害虫的防治方法大致相同

1.农业防治:

地膜覆盖栽培可明显减轻为害,清除田园、秋季耕翻破坏其栖息环境,用杂草、树叶等在棚室或菜地诱捕虫体。

2.石灰带保苗:

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7千克,于为害期撒施于沟边、地头或作物行间,以驱避虫体为害作物幼苗。

3.药剂防治:

用蜗牛敌配成含有效成分4%左右的豆饼粉或玉米粉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垄上诱杀;或用8%灭蛭灵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千克撒于田间;或于清晨喷洒灭蛭灵、硫酸铜800-l000倍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