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4880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 第二部分 1.docx

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管理与策略研究第二部分1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调查解析,全面掌握学生现状

我们对本校307名留守儿童和家长(采取整体取样,剔除不完全问卷,实际取样人数为304名),以及这些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等进行调查。

包括通过对留守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心理特征等基本情况。

通过对被调查的农民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有家庭的基本情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期望等。

通过座谈向有关教师了解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便对调查问卷进行验证和有关的补充。

(详见附件一: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1.留守儿童生活、家庭情况。

表1:

留守儿童生活、家庭组成情况调查(304人)

班级

家访

总人数

父母只有一人抚养

爷爷奶奶等抚养

父母离异或单亲

父母双方都在外国

父母一方在外国

生活

贫困

(1)班

15

8

7

1

4

2

8

(2)班

20

12

8

0

5

4

10

一(3)班

17

7

10

1

4

3

7

一(4)班

14

8

6

1

5

4

6

(1)班

19

9

9

0

6

3

11

(2)班

21

11

10

1

5

4

10

二(3)班

21

12

9

2

3

5

9

(1)班

14

8

6

0

4

5

7

(2)班

18

10

8

1

6

4

9

三(3)班

14

8

6

1

4

3

7

(1)班

23

14

9

0

2

5

10

(2)班

21

12

9

1

7

1

11

四(3)班

16

9

7

0

3

2

8

(1)班

13

5

8

1

3

1

7

(2)班

18

10

8

1

4

1

9

(1)班

15

8

7

0

4

1

6

(2)班

13

8

5

2

3

6

5

六(3)班

12

6

6

2

4

3

6

总计

304

165

138

15

76

57

146

所占比例

100%

54.2%

45.3%

4.9%

25%

18.7%

48%

表1情况反映出:

与父母一起生活的仅有358名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2.2%,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占了21.1%,父母离异或单亲、父母亲在国外打工的占了35.2%,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家庭生活贫困竟占了62.05%。

表2:

父母双方文化程度情况

项目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学及以上

父亲%

13.56

65.28

10.8

2.64

母亲%

36.43

47.25

8.29

1.25

表2表明,家长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父亲占78.84%,母亲占83.68%。

通过进一步了解,有的家长在调查表中填初中毕业,实际上只是念过初中而已。

大部分的家长汉语拼音不懂,英语不识,所以是很难辅导自己孩子学习的。

另据调查家长平时具有阅读书报习惯的仅占5.86%,由于家长不读书报知识贫乏可能也是造成子女知识面狭窄,作文困难,成绩不理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表3:

对子女文化期望值情况

文化程度

百分比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随便

怎样

90.86

8.95.4

0.89

0.23

1.25

从表3可见,家长对子女文化期望确实很高,希望达到大学学历的高达90.86%,(在家长问卷及家访中,家长对孩子最想说的一句话:

“希望你在校听老师的话,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大学。

”可以得到佐证。

)但它与家长自身的学历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但不管怎么说家长从自己痛苦的经历中,已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补偿心理。

遗憾的只是,目前的许多家长还只是停留在期望上,而在督促指导孩子读好书方面特别是在习惯的引导上还是显得非常不够的。

在调查中发现,有56.91%的家长忙于做工,对孩子关心很少,时常无暇顾及孩子学习。

他们就是“全拜托”学校老师的家长。

(二)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的概括性分析

1.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习习惯较差,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与他们来自偏僻山区和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较差,原来接受教育的学校教育基础不扎实,教育能力低下有着很大关系。

2.个体间差异大。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理想,除了本身的“先天不足”之外,还有入学起点低,学生入学年龄偏大,特别是一大大批学生未上过幼儿园,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基础性、常规性的知识了解掌握得相当少。

3.从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来看,学生心理特征胆小居多,竟占69.66%,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孩子从小产生的胆怯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不加以克服而变成习惯,那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中,尽早的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4.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缺乏辅导能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异、外出打工等种种原因,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这种学生性格孤僻、内向、或生活放纵,缺乏亲情,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便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5.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贫困,虽然有些父母亲都在国外或一方在国外,在国外打工由于各种原因,经济也不富裕,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学习条件得不到保障。

二、规范行为,有序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这些育人哲理都告诉我们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养成一些习惯。

而养成的这些习惯将会影响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他们的终身学习。

因此,基本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我校,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的低下,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不足,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因此,我们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策略,实施“规范入手——目标引导——自约自律”的步骤,突出教育的序列化、层次化和多元化,确保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针对学段特点,细化养成教育内容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系统与科学性地训练,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符合主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客体的规律,还要讲究目的制定的科学性。

对留守子女来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其必要。

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学生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横交织的系统科学的训练目标。

1.横向上,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

(1)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文明礼仪养成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道谢;向同学、老师请教,态度要诚恳;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得喧哗,课间、就餐活动不追逐、打斗,不玩有危险的游戏;同学间互相尊重,不给同学起外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集合出入时按指定路线先后顺序,不得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做操时动作要准确,观看比赛要文明喝彩;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待老师应声许可方可推门进入。

(2)讲究卫生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

其主要内容包括:

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男、女生都不得烫发、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公共卫生区域和教室每天要清扫干净;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定期整理和清理书包;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爱护环境,不在校园及公共场所乱扔乱抛果皮、纸屑、垃圾;不在教学楼内用餐,严禁带零食进校园。

(3)生活行为习惯。

其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帮助学生安排好放学后的时间,劳逸结合,完成好作业,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不迷恋电视剧,多关心新闻、合理作息;引导学生看天气预报,让孩子自己了解天气变化而适量地穿衣服,安排自己的生活;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小物体,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剪指甲,自己洗脸,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整理书桌等。

(4)道德行为习惯。

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如:

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在公共场所不要做出影响他人的行为、进别人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学会关心他人,当家人有病时,要主动为他们倒水、拿药,他们干活累时给他们端盆洗脚水,吃东西先让长辈,当同学不舒服时,主动去问一问;有时同学呕吐了,不要捂着鼻子离开他,帮他清理一下,帮他倒口热水;同学鼻子流血了,帮他递块卫生纸;雨天跟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一把伞;知道同学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祝你生日快乐”;别人有错误,要善意的指出,并帮助找出解决的办法等。

(5)安全行为习惯。

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是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

安全习惯养成包括注意交通安全,横过公路或在公路上行走,要当心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有人行横道的要走人行横道线;不玩火,未经允许,不准触摸电器设备;不准践踏草坪,不准攀折花木,不准坐在楼上走廊的栏杆上,不在走廊楼梯等处追逐打闹;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时,要有明确要求,严密组织,具体指导,听从指挥;擦洗门窗时不要踩在窗台上或其他危险处;遵守门卫制度,未经老师同意,不能私自外出。

2.纵向上,将训练目标分解为一、二、三个学段训练点,梯度分明,便于实施、评价。

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

(详见附件三: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层目标)

(二)丰富育人途径,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1.以常态课堂为阵地,进行“知”的教育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过程的“德育”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

一是贯穿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实行全员参与常态课。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知之深、受之切、意更坚、行必果”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始终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中捕捉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用实践来填平认知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品德课对学生进行传承教育;语文课加强学生团结友爱、文明礼仪教育;科学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等,切实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针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薄弱的特点开展“行为训练课”。

行为训练课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行为训练课由班主任任教。

在每周周一升旗仪式集会前的十分钟,由班主任在教室组织本班学生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通过统一、集中学习的方式对各项习惯的内容进行学习。

上“行为训练课”前,班主任要备好课。

对训练内容的安排要有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临时情况进行更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安排好的养成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念、思想,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训练、矫正。

2.以班队活动为载体,落实“行”的要求

学校班队活动是进一步落实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

知识的习得,包括养成习惯知识的学习,都是讲究持久的,期间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无疑是学习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班队活动较之课堂教育,更具灵活、开放、丰富。

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合学生的学习趣味开展教育。

如:

在小学中低段的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故事、游戏。

例如:

开展“照镜子”活动:

(1)组织学生回顾近期学校班级开展的养成知识。

(2)对以养成教育内容为“镜子”,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

明白哪些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3)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4)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学校班队活动的组织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各班级每周开展一次小型的班会活动;另一部分为学校大队部组织的校级“优秀班队课展示”。

在展示课中,除了参加的本体中队外,学校其它中队可派出若干队员参加,全校所有中队辅导员参与观摩,在课后进行全体辅导员交流点评。

在2014学年里,我们开展的班队主题活动有:

“文明礼貌”、“扬起希望风帆驶向多彩校园”、“我爱课书”、“走进名人放飞理想”、“成语故事”、“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感恩的心”等。

我们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知识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班队活动的开展,健全养成教育活动的阵地,成了学校养成教育举足轻重的一笔。

3.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引领“行”的内化

实践是人们认知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以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契机,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做人道理,并内化为思想品质,最终养成行为习惯。

开展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节日庆典及纪念活动

(1)三月十二日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植树、美化校园环境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开展“种树、护树、爱树”活动。

(2)四月五日清明节,组织少先队员进行扫墓活动,向烈士献花圈,进行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并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

(3)“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流动少年宫’进东山分校”的活动。

(4)“六·二六”举行禁毒教育专题活动。

(5)十月国庆期间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如:

看电视、文艺演出、歌唱祖国合唱比赛等。

(6)“一一·九”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开展校园消防安全应急疏散学习活动。

(7)“十二·二八”举行禁毒教育专题活动。

(8)元旦节举行“元旦文艺汇演”。

第二,专题周、月活动

(1)三月为学雷锋活动月、消防安全活动月。

号召全校师生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少先队为主体开展义务劳动活动、慰问服务活动等。

(2)五月为知识活动月,各班、教研组及有关组织团体开展讲学习活动、进行互学互助、互评互竟活动。

(3)六月为精神文明专题月,按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在全校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先进班级活动。

第三,其它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1)“我的校园我的家”绿色环保活动,活动时间:

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

(详见附件四:

“我的校园我的家”绿色环保活动方案)

(2)小学生开展“十个一”实践活动。

(详见附件五:

“十个一”实践活动方案)

(三)实施心理辅导,促使不良习惯矫正

1.寻问题,剖成因,剖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由于留守儿童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常年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父母无法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往往重养,轻教,即监护人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吃饱穿暖、安全问题,轻视或忽视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隔代教育的老人们存在的问题更多:

老人们对留守儿童管得都比较松;老人们年纪都比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的差距,共同语言较少,难以进行沟通交流;很多老人对留守儿童比较溺爱,放纵其不良行为。

(详见附件八: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报告)

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

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2)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恶作剧”等。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3)柔弱无助心理

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对比,而这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

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苦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往往缺少了与父母直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因而也就感到柔弱无助。

2.建全学校心理辅导组织网络,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1)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看作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针对全部的学生心理进行的一个系统教育。

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

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应包括研究、指导、协调学生心理辅导的各项工作,对全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全盘掌握,对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及时研究并制定施治办法。

班主任及部分科任教师是机构成员,他们具体负责各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2)建立学生个性心理记录档案

我们对全校的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记录建档,并通过对这些原始附件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人际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重视学生的意志、情感需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感情需要,尤其对他们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慎重的对待和妥善引导,为他们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

(3)开设与心理辅导有关的班队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共性,由我校指定各班的班主任担任本班的心理辅导老师,并每周进行一次公开的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游戏辅导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们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同时,在心理辅导上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循序渐进地、慢慢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学会倾诉。

为此,我校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还自编了一套心理辅导教材,以弥补教材中的所存在的不足。

(4)建立心理辅导室

为了能针对性的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助自教,学校设立“心理驿站”。

由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担任辅导员,每天中午轮流坐班,接受学生的咨询,进行个别辅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我校还要求班主任及其它任课教师在工作这余多与这些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在不同程度贴近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关爱。

(5)创设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为了提高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以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主要有赖于良好的校风及他们所处班级的心理环境的状况。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要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的心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他们与本地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同的机会。

以活动治班,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吸引和团结所有同学,形成了平等、宽松、和谐、相互悦纳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中有安全感、归属感,成了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田留下深深的烙印,或留下创伤,或产生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

”因此教师既教书、育人、又育心,也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维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满意、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性格开朗,有宽阔的胸怀。

并能正确对待学生,对学生有诚心、耐心、热心。

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保持冷静,适当洒脱些,为自己的心理筑上一道坚固的保护墙。

工作中遇到挫折,都要充满自信心,毫不动摇,不可把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发泄,不盲目冲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力。

总之教师应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力,良好的自制力及强烈的责任感。

教师更要学会公平,甚至付出更多的关怀给这些弱势群体,在自己的心理上弱化“留守儿童”观念的基础,学会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没有歧视的公平环境

(四)加强文化熏陶,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

“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原则”。

在学校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校园环境的创设。

1.打造绿色温馨校园

自然清新的生活环境使人耳目一新、心身愉悦,使人亲近,有归属感。

在校园环境创建中,我们首先打造的是绿色校园。

学期初,我们开展了校园绿化。

绿化场地包括操场、楼道、教室以及教师办公室。

操场的绿化,主要是对操场原有绿被的不谐调、不合理之处进行小程度的改造。

在改造后,加之我们日常管理中的精心料理,学校操场逐渐成了校园里的小公园。

学校楼道里,我们在每一层楼梯的转角处,走廊的空旷角落,学校大门等处分别布置了盆花、盆树。

学校的各教室,各老师办公室,我们由班级学生,办公室成员自行布置。

在布置过程中如遇困难,由学校进行解决。

这样,校园的绿化在学校的统一筹划,与各班、各室的自主布置下,实现了统一布景与个性布置结合,使学校的绿化工作在有序中又不失变化。

2.创设人文关怀环境

清新宜人的环境给予人美的享受,充盈人文气息的环境则给予人精神的熏陶。

我们的校园也同样是人文盎然的校园。

(1)名人文化墙

学校在东侧走道上布置了“名人文化墙”,内容由中国古代的名人李时珍、蔡伦到近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

在“名人文化墙”上,孩子触摸到了祖国悠远的历史,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孩子看到了民族的伟大。

在“名人文化墙”上,学生走近了一位位伟人,一位位名人,在这些名人、伟人的身上,孩子解读着他们远大的志向,解读着他们不懈的奋斗。

布置校园“文化墙”,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名人,学习名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也许我们成不了名人,但只要我们关注文化墙中上的名人,向他们学习,哪怕只学到其中的一点,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学校也将会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