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666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docx

高三生物早读背诵

必修Ⅰ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及其分子组成

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科学家根据是否含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1.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4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比如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含有光合色素,硝化细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是因为含有有氧呼吸的酶。

1.5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原核生物只能发生基因突变。

1.6与装片中的事物相比,显微镜视野中的物象是成倒立的虚像,视野中的物象位于左上角,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上角移动。

1.7除了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如:

DNA病毒:

乙肝病毒、T2噬菌体)。

1.8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新城代谢旺盛的细胞含自由水多(如:

癌细胞);结合水含量多的植物,可增强其抗逆性。

1.9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如:

Na+、K+、CI-),其次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

血红蛋白含Fe2+、叶绿素含Mg2+、甲状腺激素含I)

1.10还原糖包括:

单糖、麦芽糖、乳糖;检测还原糖时,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等量混合、水浴加热。

检测蛋白质时,要先滴加NaOH,目的是创造碱性环境。

脂肪检测时,所使用的50%的乙醇目的是:

洗去浮色(多余的橘黄色苏丹Ⅲ染液)。

1.1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是:

C、H、O、N、S→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最简单的氨基酸是丙氨酸。

1.12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因为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②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

1.13蛋白质的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如:

免疫蛋白:

抗体、淋巴因子;调节蛋白:

激素;催化蛋白: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1.14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其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是由: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组成;DNA与RNA的不同点是:

DNA特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和尿嘧啶。

1.15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是因为: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某DNA分子中含有n个碱基,理论上可以形成4n/2种DNA分子。

核酸的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控制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

1.1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选择的实验材料是口腔上皮细胞,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使用8%的盐酸水解细胞的目的是:

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1.17糖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

可以统称为碳水化合物(CH2O)。

糖类既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如:

五碳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又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如:

淀粉、糖原);糖类还能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复杂化合物,如糖蛋白。

1.18脂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如(脂肪、固醇),有些脂质还含有N、P如(磷脂)。

脂肪是储存能量的物质,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磷脂的作用是: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合成脂质的细胞细胞器是:

内质网。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运输

1.19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磷脂和胆固醇)、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如:

催化作用的酶、运输作用的载体蛋白、信息识别作用的糖蛋白)。

细胞膜的功能是:

保护作用、物质运输、信息交流。

1.20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又称为糖被,其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的作用,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目减少,粘性减小,从而易于转移和扩散。

1.21细胞膜中大多数磷脂和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

胞吞、胞吐、细胞融合就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是一层半透膜,某些物质进出细胞膜必须相应的特异性载体蛋白运输,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如:

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1.22细胞核由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组成;其中核膜是由4层磷脂分子层构成,选择性的通过某些小分子物质,如:

核苷酸、ATP;核孔是核质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选择性的通过某些大分子,如:

RNA和组蛋白;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核空的数目多,核仁的体积大。

1.2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

①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②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1.24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进行研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器的结构成为亚显微结构;根据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类如下:

①双层膜:

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

核糖体、中心体。

②能够产生ATP、[H]:

线粒体、叶绿体。

③与主动运输相关:

线粒体、核糖体。

④分泌蛋白形成相关: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⑤动植物共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动物分泌蛋白、植物细胞壁形成)。

⑥溶酶体是高尔基体突起形成的囊泡衍化而来;有利的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胞外蛋白。

1.25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是相似的,都含有磷脂和蛋白质。

1.26生物膜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如核膜和细胞膜由内质网膜相连;还存在间接联系:

如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由囊泡间接联系。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用3H标记亮氨酸,检测放射性依次出现在:

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1.27渗透压是指:

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能力,渗透作用满足的基本条件是:

半透膜和浓度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其由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构成。

1.28选择紫色洋葱外表皮作为之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多次,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液泡的体积减小,紫色的颜色加深。

1.29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

自由扩散,不需载体和能量,(如:

H2O、O2、CO2、乙醇、甘油、脂肪酸等);协助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Na+通道、K+通道);主动运输,需载体和能量,如(葡萄糖、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根吸收矿质离子)。

1.30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吐和胞吐,主要是一些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其利用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穿过了0层膜。

第三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31酶的本质: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能够在细胞内(如:

呼吸酶、DNA聚合酶等)和细胞外(如:

各种消化酶等)发挥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因此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1.3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酶能降低(降低、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②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物。

③温和性:

高温、过酸、过碱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永久失活,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因此在低温下保存酶。

1.34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

探究因素(自变量)

底物

检测试剂

现象(因变量)

温度

淀粉溶液

淀粉酶

碘液

蓝色深浅

pH

H2O2

过氧化氢酶

O2产生量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pH),因该用梯度法,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

1.33ATP的结构:

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ATP是直接供能物质,ATP为各种需能反应提供能量。

ATP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嘌呤核苷(腺苷=腺嘌呤+核糖),其中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

1.34ATP的转化: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这种相互转化不停的迅速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因此称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1.35ATP的合成和利用:

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绿色植物除了通过呼吸,还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

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

1.36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

类别

阶段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能量

反应方程式

有氧

呼吸

总反应

无氧

呼吸

酒精

发酵

乳酸

发酵

酒精发酵总反应

乳酸发酵总反应

1.37细胞呼吸常见易错点: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能直接利用丙酮酸。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无氧呼吸强度是有氧呼吸的3倍。

1.38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由蓝变绿再变黄。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可检测酒精的产生,具体的方法是:

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0.5mL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如果有酒精存在,颜色的变化是:

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1.38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因为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量少,从而被反射,所以叶片呈绿色。

温室和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择透明的玻璃、塑料薄膜。

1.39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①溶解和提取色素:

无水乙醇;②充分研磨:

二氧化硅;③防止研磨中色素破坏:

碳酸钙;④过滤研磨液:

尼龙布;⑤分离色素的方法:

纸层析法;⑥分离色素的原理: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⑦画滤液细线:

先画一次,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1.40光合作用的过程:

阶段

场所

反应名称

反应物

生成物

能量变化

反应式

光反应

水的光解

ATP的合成

暗反应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总反应

1.41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产生的APT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只能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

1.42科学探究方法: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H218O参与光合作用,18O首先出现在18O2中;用14CO2参与光合作用,14C依次出现在:

14CO2、14C3、14CH2O中。

1.43合成作用:

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中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场所:

叶绿体)、蓝藻(场所:

光合片层)以及化能合成细菌都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44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反应物(CO2)的消耗量或生成物(O2/C6H12O6)的产生量来表示。

黑暗条件下可测得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只能测得净光合速率,不能测得真正光合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1.45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表示方法

真正光合速率(总、实际)=净光合速率(表观)+呼吸速率

CO2表示

CO2固定量

CO2吸收量

CO2释放量

O2表示

O2产生量

O2释放量

O2吸收量

有机物表示

有机物产生量

有机物积累量

有机物消耗量

1.4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外因:

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水和无机盐;内因:

色素和酶的含量。

1.47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曲线分析:

如图所示:

①A点时产生ATP的方式及场所:

细胞呼吸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②A点以后产生ATP的方式及场所: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③B点是光吸收的补偿点:

当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对光照强度吸收的最小点。

④C点是光吸收的饱和点:

当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对光照强度吸收的最小点。

④C点以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光照强度;C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不在升高的因素可能是:

温度、CO2浓度等。

第四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48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太大,细胞核控制各项生命活动的负担就会过重;因此限制细胞无限长大的原因是:

表面积体积比和核质比。

1.49细胞周期:

真核细胞三大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1.50中心体复制在间期,DNA复制在间期,染色体加倍在后期,染色单体出现在间期,消失在后期,核膜和核仁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赤道板是虚拟平面,细胞板是真实结构。

1.5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①前期纺锤体形成不同:

动物细胞中心体发射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②末期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

动物细胞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的细胞板从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1.52观察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

①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使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等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

②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

现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上高倍镜,先找到中期,再找其他时期。

观察多个视野,发现处于间期的细胞数多,原因是:

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1.53无丝分裂:

特点是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是仍然要进行DNA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均等分配,常见的无丝分裂有:

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1.54分化:

是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含有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1.55细胞的全能性: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如:

植物组织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细胞核移植的克隆动物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1.56细胞的衰老(有利)、凋亡(有利)、坏死(不利):

衰老细胞的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水分减少,色素积累增多,酶活性降低,细胞膜运输效率降低(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二低);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病理刺激导致的细胞死亡;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属于凋亡。

1.57细胞癌变:

人体正常的细胞中均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作用是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负责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

癌细胞的特点是:

①无限增殖;②表面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③细胞的形态改变。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2.1基因:

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2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

杂种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和a。

2.3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

①减Ⅰ前:

联会时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对等交换。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因含有4条染色单体又称为四分体。

②减Ⅰ后:

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因此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而不是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2.4有性生殖中,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了染色数目减半的卵细胞和精子;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和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①维持每种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②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第二章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

2.5基因型和表现型: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型决定,有时侯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6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的遗传给后代。

2.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2.8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条件:

①生殖方式——有性生殖;②生物类型——真核生物;③基因类型——核基因;④作用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9萨顿假说:

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推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2.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11基因与DNA的关系: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上分布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1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①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

人的白化症状、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②直接控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

人的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第四章变异和育种

2.13基因突变: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是:

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利少害多、随机性。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

2.14基因重组: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自由组合)。

其次可以是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

2.15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变异一般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易位是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属于染色体变异;而交叉互换是发生于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2.16染色体数目变异:

包括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

整倍性变异是指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包括单倍性变异和多倍性变异。

染色体组是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例如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①单倍体:

由配子发育而来;②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数;②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个体的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数。

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不育的,因为减数分裂联会时配对紊乱,产生不可育的配子。

含有2、4、6……偶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可育的。

2.17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重要的步骤;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促进染色体数目加倍不仅可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还可以使用低温诱导,其作用机理都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粒能正常分裂但姐妹染色单体不能分离,从而细胞不能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2.18关注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其中白化病、色盲是单基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等是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易受环境的影响。

某遗传病如果不含致病基因,则不是基因病而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变异)。

2.19遗传病的调查:

应选择单基因病作为调查的类型。

如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遗传,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世代相传;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概率都为1/2;伴X隐性的特点是—女病父子必病,伴X显性的特点是—男病母女必病。

伴Y遗传的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因此,调查遗传病的患病方式时选择患者家系调查;而调查患病率时只能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第五章生物进化论

2.20现代生物进化论: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21进化中几个易混淆概念辨析:

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得方向不断进化。

②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③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

内因—突变和重组,外因—自然选择;

④基因频率:

A+a=1;基因型频率:

AA+Aa+aa=1;基因库: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2.2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必修Ⅲ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

3.1细胞生活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动态有机联系而成。

三者之间的成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中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相关。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相关。

3.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调节

3.4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其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5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从而呈现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并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3.6神经冲动的传导:

离体的神经纤维,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而在体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有突触。

3.7神经冲动的传递:

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由突触相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