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705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docx

教育教学基础试试题

广东省“转公”教师招录考试命题预测试卷

[教育教学基础

(一)]

(时间:

15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

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

4.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A.《宪法》B.《素质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D.《义务教育法》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A.学校B.心理咨询室C.医院D.课堂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知觉

7.()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A.初中B.普通学校C.小学D.贵族学校

8.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2006年6月29日B.2007年1月1日C.2007年9月1日D.2006年9月1日

9.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C.学校教育B.遗传D.家庭教育

10.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1.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A.2~3B.4岁C.5岁以前D.1~3岁

12.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这种动机属于()。

A.工作动机B.成就动机C.交往动机D.生理动机

13.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B.注意稳定能力C.注意转移能力D.注意分配能力

14.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C.班主任工作D.教学

16.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寄宿制学校B.全日制学校C.民办制学校D.民办公助制学校

17.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不包括()。

A.计算困难B.突然喊叫C.诵读困难D.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1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

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0.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A.专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职业教育

21.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A.10年B.6年C.9年D.12年

2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23.在寂静的考场中,窃窃私语能引起人们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反感

24.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

A.前提B.结果C.主观条件D.基础

25.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是()的结果。

A.自我控制B.自我检查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

2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B.7岁C.8岁D.9岁

27.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凡年满()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A.4周B.5周C.6周D.7周

28.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B.《教育法》和《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9.梦是一种()。

A.有意想像B.情感体验C.无意想像D.创造想像

30.小学生中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男生。

A.低于B.等于C.高于D.无法确定

二、判断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

2.只要学历达到国家要求就可以教学。

()

3.小学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学校。

()

4.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朝向他。

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

()

5.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

6.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

7.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

8.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三种。

()

9.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同质性和趋上性。

()

10.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可以开除。

()

三、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

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

1.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2.作为一名教师拥有哪些权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要求:

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为什么?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谈谈你对把实施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的意义的认识。

 

广东省“代转公”教师招录考试命题预测试卷

[教育教学基础

(二)]

(时间:

15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2.()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A.学习B.认知

C.自我提高D.附属

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

4.“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5.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是()。

A.面向全体学生B.尊重与理解学生

C.个别化对待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D.屡次违纪违法

7.学校教育的首位是()教育。

A.德育B.智育

C.安全D.体育

8.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9.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根据诗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冬日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象,这属于()想像。

A.有意B.无意

C.创造D.再造

10.有的人思维方法执拗,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的表现。

A.广阔性B.深刻性

C.灵活性D.敏捷性

1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D.心理差异

12.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A.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B.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D.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13.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分钟内,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的稳定而不出现疲倦的现象。

A.25B.30

C.35D.45

14.研究表明,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显著相关的是()。

A.教师表达的清晰度B.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C.教师人格特征D.教师期望

15.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的结果。

A.自我评价B.自我检查

C.自我控制D.自我体验

16.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便很快地予以接受这属于()。

A.概念形成B.判断

C.推理D.概念同化

17.学校的招生对象由下列哪个部门规定?

()

A.学校

B.国家

C.地方政府

D.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

18.“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19.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D.1988年

21.儿童生长的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

A.生活环境B.家庭环境

C.社会环境D.人文环境

22.思维的两大特点是间接性和()。

A.概括性B.发展性

C.直接性D.流畅性

23.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

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

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

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24.小学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心理过程是识字、写作和()的心理过程。

A.练习B.阅读

C.观察D.发展

25.我国对学生的义务明确做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D.《宪法》

26.教师的期望涉及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期待和()。

A.表现B.态度

C.关心D.归类定型

27.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

28.看到浮云,自然而然想像为人面、奇峰、异兽,这属于()。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

C.分析D.观察

29.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A.低于B.不低于

C.高于D.不高于

30.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二、判断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的“√”;错误的打“×”。

1.从金、银、铜、铁、铝受热膨胀,得出结论“金属受热膨胀”的一般原理,这属于归纳推理。

()

2.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

()

3.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

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

5.注意的稳定性在小学生中表现为男生的稳定性高于女生。

()

6.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

7.儿童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物特征主要有身体结构的解剖生理特点、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的特征。

()

8.概念是一成不变的。

()

9.由“金属是电的良导体”和“锡是金属”得出结论“锡是电的良导体”,这属于演绎推理。

()

10.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

三、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lO分,共20分)

要求:

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

1.试述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

2.联系实际,说说教师如何帮助维护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

每小题15分,共30分)

要求:

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1.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

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看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

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2.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

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

“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

”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

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

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

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

小芳爸爸说:

“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

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

请问:

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

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教育教学基础

(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2.D【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D【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4.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5.A【解析】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6.A【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7.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十九条“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8.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9.C【解析】学校教育因素在诸多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同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作、及时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研究德育问题。

10.A【解析】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理解性。

而题干描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11.B【解析】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4岁。

12.C【解析】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13.D【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14.A【解析】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

15.B【解析】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6.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

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17.B【解析】突然喊叫属于多动症的表现之一。

18.A【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19.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20.B【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

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C【解析】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9年,小学6年,初中3年。

22.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23.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无意注意的定义。

24.D【解析】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25.A【解析】上述现象属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26.D【解析】9岁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27.C【解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

28.A【解析】略。

29.C【解析】梦中形象往往不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而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的新形象。

但由于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进行的,所以是一种无意想像。

30.C【解析】略。

二、判断题

1.√【解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相关内容。

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3.×【解析】小学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4.√【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解析】略。

6.×【解析】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7.√【解析】略。

8.×【解析】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9.√【解析】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是儿童社会交往的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证。

10.×【解析】《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一)优等生:

优点:

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

不足:

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二)中等生:

分三类:

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特点: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教育:

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

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第二类学生,主要解决动力问题;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

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后进生:

特点: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2.【答案要点】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2.【答案要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

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量点的教育。

国家把实施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使得素质教育以立法形式予以保障。

[教育教学基础

(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2.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3.C【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最重要的标志。

4.C【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5.D【解析】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奉其道”。

为了使辅导矫正活动取得预期效果,辅导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7.A【解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

8.D【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9.D【解析】考查再造想像的定义。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0.C【解析】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11.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