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78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docx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答案为: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答案为: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答案为: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答案为: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

答案为:

A 此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农村的变化。

B项说法本身错误,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只说明了工厂在农村实行加工生产,没有体现工业化,所以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从“工厂”“承包商”“家庭加工”可以看出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答案为: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故正确答案为C项。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

答案为:

B A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纳西比战役资产阶级打垮了王军的主力;B项发生在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中,该战役属于转折性的战役;C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D项发生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民有、民享、民治”的信息,美国内战之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B项。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

答案为:

B 德意志统一之前,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可以结束长期分裂的政治状态,进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

故正确答案为B项。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答案为: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概括总结。

由材料中可知,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民族”大企业都必须融入其中,万万不可将自己置身事外,而去坚守什么“民族的”企业之落伍思想。

故正确答案为B项。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历史(海南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共计50分)

1、(2分)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2分)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3、(2分)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4、(2分)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5、(2分)

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6、(2分)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

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7、(2分)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8、(2分)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下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9、(2分)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10、(2分)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1、(2分)

马克思曾经评论道:

“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

”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12、(2分)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

“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13、(2分)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14、(2分)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2分)

1864年,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16、(2分)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17、(2分)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8、(2分)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9、(2分)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

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0、(2分)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21、(2分)

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

“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

”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22、(2分)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3、(2分)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4、(2分)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5、(2分)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9题,共计82分)

1、(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

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2、(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

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

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3、(1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                                

——阿伦·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

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

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

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4、(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出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5、(8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