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346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5琥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5琥珀教案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各种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用各种奇思妙想解释着脑中那些困惑。

在一步步的成功探索中,时至今日,人类已能自由地活动于海陆空,甚至在外太空也留下了踪迹,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科学与发现的魅力。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幻想美丽的琥珀身上发生的奇妙故事,找寻恐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凌空飞翔的鸟儿的证据,探究新奇的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回顾中国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的经过。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走近科学,在科学发现中寻找答案,获取真知。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选编的每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的神奇。

在阅读时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琥珀

课文生动具体地说明了一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科学依据,增进了我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

了解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课时

飞向蓝天的

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恐龙变化为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2课时

纳米技术就

在我们身边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并展示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

引导学生探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新奇的表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课时

千年梦圆在

今朝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精神。

1课时

说新闻

选一则感兴趣的新闻和同学交流。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介绍新闻和评价新闻的能力,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

1课时

我的奇思妙想

合理发挥想象,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大胆想象,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

2课时

 

交流平台

交流如何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从中明白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和介绍事物的方法;通过查资料、请教等方式,积累新词;通过加减偏旁来识字汉字,背诵古诗。

2课时

识字加油站

学习用加减偏旁的方法来积累汉字。

词句段运用

积累近年出现的新词,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日积月累

背诵并积累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十万个为什么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及其他科普读物。

创设情境,分组阅读,分享读书的乐趣;迁移拓展阅读,培养广泛的兴趣。

1课时

5琥珀

文本分析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

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

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感受其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重点理解“柔嫩、拂拭、推测、前俯后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4.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琥、珀、嗡”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成千上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琥珀的图片。

导语:

我们已经了解了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本文作者就推测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和琥珀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看看几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一般透明。

固体,很脆,燃烧时有香气,可以用来制造琥珀酸和各种漆,也可以做装饰品,可入药。

蜘蛛节肢动物,身体圆形或长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有触须,四对脚。

肛门尖端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在空气中凝成细丝,用来结网捕食昆虫。

多生活在屋檐和草木间。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

琥珀是什么?

琥珀有何特点?

课文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

nù怒hǒu吼松zhī脂拂shì拭美cān餐huá划动shǎnɡ晌午热là辣辣

shèn渗出zhēnɡ挣扎一fān番mái埋在冲shuā刷推cè测xiánɡ详细

会认的字:

hǔ琥pò珀wēnɡ嗡嗡前fǔ俯后仰挣zhá扎pénɡ澎pài湃

◆需注意的字音:

“珀”读“pò”,不要读成“bó”;“脂”读“zhī”,不要读成“zhǐ”;“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渗”是翘舌音,读作“shèn”;“挣”“扎”都是多音字,在“挣扎”中分别读作“zhēnɡ”“zhá”。

(2)重点词语释义。

[晌午]中午。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约莫]①大概。

②估计。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预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

(2)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个蜘蛛躺在里面。

(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清楚叙述顺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

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

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小结: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到一些词语,如________,也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文中这块神奇的琥珀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动物,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是________。

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大胆积极,如________同学展示了他搜集的琥珀图片;同学把琥珀的形成过程制成了动画演示,真是够形象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怒吼松脂拂拭灰尘美餐划动晌午

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

推测详细情形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过渡:

陆沉海漫,沧海桑田,那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

那么你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吗?

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学生讨论交流:

句中“约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几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词?

(“约莫”,大概;估计。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大概是几万年)

教师小结:

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2.自由读第2~12自然段,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板书:

松脂球、化石)

(2)请学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a.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段落:

第2~9自然段。

b.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3.默读第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

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

大方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2)学生汇报。

①“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很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后一句语气轻柔,语速稍缓,读出小心翼翼之感)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一切发生得很凑巧,作者的想象真丰富)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粘稠的黄色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预设:

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

谁还想读?

哪位同学能表演“前俯后仰”?

师:

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

(同桌互读。

4.请默读第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

(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3)视频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看后要做复述。

(4)设问:

我们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

(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教师小结:

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5.请默读第13~18自然段,探讨交流。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经风吹浪卷来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

(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见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3)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有什么价值?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既然在几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几万年以上了)

三、拓展提升,学有所获

1.作者根据这块琥珀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同学们也可以发挥想象,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要求:

(1)必要条件:

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

因为只有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

(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

其顺序是:

树受伤,松脂淌入伤处——苍蝇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苍蝇——松脂不断淌出,形成了松脂球。

示例:

一个夏天,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海边的树林。

树林里一棵大松树受伤了,一小块树皮凹了进去,松脂从上部和两边淌进了凹处,已经有一小片了。

这一小片松脂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彩,散发出一股香味。

一只饥锇的小苍蝇大概闻到了香味,或许把这闪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东西。

它毫不犹豫地扑到松脂上吸食起来,可是一点儿也没吃到。

它想飞走,抬抬脚,糟糕!

脚被这东西紧紧地粘住了。

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扇翅膀拔腿,想赶快逃走,可是没用。

最后连翅膀也被粘住了。

一只贪吃的小蜘蛛看见了被困的小苍蝇。

它心中暗喜,飞快地向小苍蝇爬去,从小苍蝇的背后扑上去。

它要用两只长长的“手”把小苍蝇紧紧抱住美餐一顿,可是没想到还没抱着小苍蝇,它的“长手”就被松脂粘住了。

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拔着手和脚,可一切都是徒劳。

看着眼前的美食吃不着,想逃走也不能,小蜘蛛懊丧极了!

多可怜的两只小虫!

连动一动的力气也被松脂夺去了。

松脂继续慢慢地流出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大松树粘稠的黄色泪珠里,最后积成了一个凝固的松脂球,把两只小虫紧紧包裹在里面。

2.当解说员。

假设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官网上有一则招聘广告,招聘琥珀解说员,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

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

(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颁发聘书)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师:

(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

(板书:

过程)

生:

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

对。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条件)

生:

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师:

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

(板书:

夏天)

生1:

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松脂才多。

生2:

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不断地滴下来,将两只小虫裹在里面。

师:

对。

请大家再默读第3~5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生:

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后来又写一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

师:

这三个语段写的是在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

(板书:

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

注意第3自然段要读得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

(生轻读课文。

师:

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6~9自然段。

(生默读)

生1: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2:

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

师:

(板书:

刚好)“刚好”这一词说明了什么?

生1:

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生2:

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

生3:

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师:

回答得很好。

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片,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

(出示幻灯片,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

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

师:

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谁先说说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

后来呢?

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我们看下面三个语段。

(指名读。

生:

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淹没在泥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

师:

这个化石就是——

生:

(齐)琥珀。

师:

大家现在来想一想,松脂球变成化石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1: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生2:

又是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师:

(板书:

地壳运动,时间漫长)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那就把笔记认真地誊写下来吧!

赏析:

这个教学片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去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也注意到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能自由交流、阅读和抒发感悟。

文中这个故事只是科学家的一个推测,但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似乎许多年前就真的发生过一样。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一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

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态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

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掌握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

针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

可就一个或几个重点语段来进行朗读指导,不应盲目地多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2)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颜之推

(3)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4)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苏辙

(5)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

——顾炎武

(6)志定而学乃益。

——王夫之

社会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富强。

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名言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①成功始于勤奋。

如果没有不懈的拼搏与努力,又何谈所谓的成功?

不过,光凭借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有前进的方向。

有了方向,就像是拥有了航行的海图,才不会迷失在前进的海洋中,迷失自我而荒于嬉。

这是巨星科比、哈佛学子和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功范例告诉我们的。

②早已名扬过海的科比,用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样子,揭示成就自己球王之路的艰辛;凌晨四点钟,哈佛图书馆中的学子勤奋学习的场景,揭示了哈佛辉煌的原因;作家川端康成,用凌晨四点海棠华未眠,诠释获得美的艰辛,这些都告诉我们:

成功始于勤而荒于嬉。

③勤奋是成功之根本。

没有勤奋,何谈成功?

颜之推说: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世界上根本没有天才,所谓天才都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就的。

科比刚进入联盟的时候并不出色,于是他开始每天凌晨四点的魔鬼般苦练。

功到自然成,一年后,轰动世界的巨星诞生了。

天资加上勤奋不可阻挡。

如果科比中途放弃训练,结果会怎样呢?

④勤奋是根本,目标是能源。

美洲谚语:

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

的确,人生如水,有明确方向,才能沿着既定目标奔涌到海。

巨星科比、哈佛学子和川端康成,哪个不是锁定目标并为之不谢努力而铸就辉煌?

司马迁因承诺父亲完成通史才苟活下来,奋斗十九年,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因目标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⑤为目标奋斗,应矢志不渝。

不能因路旁的野花之美而停下脚步。

因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形成于思而荒于随”,这是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揭示的道理。

也许奋斗数十年,一旦停下机遇便稍纵即逝,你的付出因此灰飞烟灭。

中国高温超导之父赵忠贤40多年如一日钻研高温超导,两次行业内世界性革命他均走在前列,今天的磁悬浮列车等就是明证。

如果他们放弃努力,哪有今天的科比、哈佛学子和川端康成与巨匠的辉煌?

所以,凡事要坚持,才能为成功助力。

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技术抑或艺术的追求,放弃是没有出路的。

⑥人生路路漫漫,事业与学问等非朝夕之功,需要步步走下去,才能日益精进。

作为学生的我们,勤奋苦读,努力实践,坚持不懈才是沧桑正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名言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同时要“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写作时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

另外,此题目在审题上还要求以年轻人的角度写,要结合这个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将自己的思考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审题】

首先,要理解各句的含意与主题指向。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说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而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2)“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这是说天下的事情因为困难而完不成的只有十分之一,而因为懒惰而荒废的却占了九成,这说明只要肯下决心努力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3)“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这说明勤奋能带来硕果累累,贪玩使人两手空空。

(4)“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这是说学习如果不立下实际、远大的志向,那么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强调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在志向的指引下,人才能越走越远。

(5)“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这是说仿效楚辞的人,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楚辞,仿效汉赋《七发》的人,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七发》,这是因为他心目中先有一个被仿效者,仿效时深怕失去所仿效者的风格;因而他写作就不能随心所欲,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这说明人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所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有所收获。

(6)“志定而学乃益”,这是说确定了志向,学习才有进益,这是强调立志的价值。

然后选出有关联的两三句话进行立意作文。

以上名句都与“读书”、“学习”、“学业”关联,考生可从立志、勤奋、创新等三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结合

(1)(5)可以谈“创新”的价值;

结合

(2)(3)可以谈“勤奋”的意义;

结合(4)(6)可以谈“立志”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