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987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整体阅读.docx

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版)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3更新时间:

2008-12-11

文言文整体阅读

【考点解说】

《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整体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解析: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就是对于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实际上它是以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为基础的。

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常常涉及以下几方面,即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表现人物性格的信息、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和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

了解了这些特点,再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文意,做这种类型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题方法是,先将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分析编组。

由于编制为不完全选项,有的例句虽然不包括在正确答案之中,但符合题干要求或者其中含有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由于题目编制的不完全选项的特点,一般可以在确定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后以排除法来确定答案。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

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解题方法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先按事件对选文进行分段的前提下,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它属于对文章内容深层次剖析,其中也包含着对原文文意的归纳概括,所以要求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将原文中对应的语句和选项中的语句仔细比较,分清其中的差别。

解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对文意、句意的概括、叙述,甚至于对词义的解释,从而辨别、筛选出错误。

因为此类题目是按选文行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进行概括性叙述的,故可以在通读选文后先读此题,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依据整体理解的基础通过比较、辨别筛选出错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题目的提示读懂选文中的疑难之处,这一点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试题往往拟设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与分析,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因此,要注意对于常见的干扰方式的总结。

【特别提醒】

一、正确解答信息筛选题和分析综合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意,关键是实词。

二、筛选信息题要全面、准确把握题干指令,善用排除法。

如08江苏卷题干为“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三个关键词“直接”“吴汉”“激励士气”分别从筛选的角度、对象(一般为传主)、标准(多为传主的品行)三个方面发出指令,暗示考生解题思路。

三、分析综合题常用的干扰手段是:

解说失真,概括不准,分析不当,评价失度。

【真题例析】(课时练习一)

一、(20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觉,痛咎谢,城曰:

“寒而饮,何责焉?

”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

“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

”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

闻者寒惧,城愈厉。

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

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

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

吏捕迹,得之城家。

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

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簿书:

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排除①④,①表现宽厚,④表现教化及成效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

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

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

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

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们都能严守法度。

【答案】C

【解析】C项解说失真,“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们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

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

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

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

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

“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荒年,阳城把榆钱磨碎了煮粥为食,依然坚持讲学。

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有德,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

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

正遇到同乡人邹俶想要安葬亲人,向别人借贷无门,阳城知道了他的情况,就把绢全部送给了他。

李泌担任宰相,向德宗举荐阳城,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

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

到了阳城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琐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虽然渐渐地了解并熟知了政事的所得所失,却还是不肯进谏。

直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

“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

”于是就上奏章激烈的指斥裴延龄的罪状,意气激昂地依据大义,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

听者都很恐惧,但阳城的态度更加严厉。

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

阳城任国子司业,简选孝道德行出众的太学诸生予以拔擢,沉溺于酗酒不遵守教化的一律予以除名。

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们都能严守法度。

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

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

阳城让刑吏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

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

到了道州,阳城就象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罚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对于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并不介意。

每月的俸禄只取够用,余下的就上交官府。

二、(20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嘻曰:

“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狂,以白守。

守曰:

“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

“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四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借可杀乎?

”不听。

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

“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

“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

“方军兴,郡国急储栗,不暇食民也。

”槐曰:

“民,吾民也。

发吾栗振之,胡不可?

”至者如归焉。

淳佑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

“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吏乃震恐,愿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

“土工荐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佑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渝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答案】C

【解析】C项解说失真,应是董槐骑马,让几个人后面跟着赶到火场。

关键是“从”的理解。

【参考译文】

董怀字庭直,濠州定远人。

小时候喜欢谈论军事,私下读过孙武、曹操的书。

他相貌非常魁伟,额头宽阔两腮饱满,长着漂亮的是美髯,谈论事物慷慨激昂,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用瑜。

他父亲董永,对董光很严厉,听说他自比诸葛亮和用瑜.生气地叹息说:

“不努力求学,又喜欢自吹说大话,这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不合我的心愿呀。

”董槐听后心中感到羞愧,于是求学于永嘉的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有人告发有钱人李桷私自铸造兵器,结交豪杰来响应叛贼李全.郡守逮捕了李桷并把他押在牢中,董槐察访出他有冤情,就向郡守报告。

郡守说:

”替反叛者解脱说情.要灭族的。

”’董槐说:

“官吏明知道这个案子是冤枉的,却把李桷往死地处置,来向民众显示法律的尊严,维持传播法律难道就不管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都可以把他杀掉吗!

”郡守不听从他的意见。

不久,郡守回家为亲人守丧离开后,董槐就掌管了州里的政事,叹息说:

“李桷确实冤枉,现在不替他开脱。

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于是为他写了翻案的文字.说明他没有造反的真实情况,文书上呈后,最终李桷果然被释放出狱。

绍定三年秋天,做镇江府的通判。

到了州内,正赶上李全反叛,渡过淮河兵临长江,镇江府急令发兵迎敌。

董槐当天率兵渡江向西攻击,待李全兵败逃走后,才率军回还。

嘉熙元年,出任常州知府。

过了三天后,在湖北掌管刑狱之事、常德的军士作乱,半夜里纵火喧闹,董槐骑马只带着几个人赶到火场,询问兵士作乱的原因。

作乱的士兵说:

“将军马彦直侵占我们的年度军饷,我们大家要催促他偿还,不是在作乱呀。

”董槐坐在马上,召来马彦直.将其斩于马前,作乱的人回归队伍中去。

嘉熙三年,做江州知府。

秋天,流离失所的民众渡江投奔他的有十多万人,同他一起商议此事的人都认为:

“正是兴兵作战之时,郡内急需储存粮食,现在顾不上发粮食给老百姓,”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于是来投奔的人象回家一样前来。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观察那里收的赋税,发现被小吏侵占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导小吏说:

“我在本州做官长,可是你们这些做吏的人中还有做强盗之之事不肯悔悟的,我将处死他们!

”下吏们于是受到震慑.表示愿意改正。

董槐于是为民除害,偏将卢渊为人奸邪狡诈,不肯接受他的命令。

董槐就把他斩首,在军中示众,全军为之整肃。

皇帝重用董槐一天,董槐议论政事就时刻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他的用意在格除国君心中的不良的念头.而从不为博得皇帝的高兴而行事。

皇帝问他修太乙祠这件事,他回答说: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皇帝问边防的事儿,他回答说:

“魏外有敌对的国家,就要想方设法自强,自强后别人会害怕我们,我们才不会害怕别人。

”董槐每次奏对,皇帝都表示赞许。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深夜,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自己的女人出去,给学生解说《兑》《谦》二卦。

问学生是何时,学生都告诉他现在已是深夜,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董槐就去世了。

三、(0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日:

“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日,进之曰: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

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

“公欲为霍光乎?

为曹操乎?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即宋武帝刘裕)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

“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

“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

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

“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

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

“坏汝万里长城!

”薛彤曰:

“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②事平,以功让道济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⑥遂请护粮,乃免

A.①⑦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答案】D

【解析】排除①②③。

①是叙述三人之间的关系,②是叙述高进之谦让的品德,③是叙述高进之善于制造战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答案】A

【解析】A项分析不当,时序错。

“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不是发生在高进之十三岁的时候的事情,而是之前。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父亲名叫高瓒,有勇力,曾经给朋友送丧,送丧回来的途中,朋友的妻子被官吏掠走,高瓒救了她,一连杀了七个人,朋友的妻子也自杀了。

高瓒于是亡命江湖。

高进之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母亲以后,高进之奔走四方寻找父亲,不能够找到,于是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

刘牢之大宴宾客,高进之进入帐幕,推开上宾坐在他的座位上,大吃大喝,全座的人大惊。

刘牢之给高进之拱手行礼,询问进之擅长什么。

进之说:

“擅长预测并能测中机密的事情。

”刘牢之拿手下士兵和粮草来询问他,进之伸出手指一算,没有差错。

于是征召进之做行军司马。

停了五天,进之说:

“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离开。

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与檀道济结交,三个人,志同道合,宰杀牲口发誓同生共死。

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部队,事情平定之后,进之把功劳让给了檀道济。

等到包围广固的时候,进之制作进攻的战具,横精巧,事平定以后,被授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人阴谋废立新帝,招道济参与,道济和进之商量这件事,进之说:

“你想成为霍光呢,还是想成为曹操?

如果想做霍光,就废帝;如果想做曹操,就不要这样做。

”高进之此时手按腰间佩刀,观察道济,如果有异言,就杀了道济。

道济快步走到台阶下,叩头说:

“武皇帝在上,我道济如果有二心,就赶快杀了我。

”于是和进之商议,不做主谋,也不去阻挡。

等到谢晦造反,敌方军队很精锐,道济担忧这种情况,进之假借道济的名义给谢晦写了一封信,跟他联兵,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进之于是从小路进入江陵,宣扬说:

“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把他的头砍下来示众。

”所以,谢晦的同党听说这件事后瓦解,谢晦手下的人都关门拒绝接纳他,事件平定之后,进之做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伐魏,知道高进之有名望,请求与进之同行,进之告诉仆人说:

“到彦之一定失败,如我说话就迷惑军队,不说就要遭难。

”于是请求去保护粮食,才免于灾祸。

道济晚年担心祸患,夫人刘氏遣奴婢询问进之,进之说:

“道家讲求做事不要太过分,但是灾患还是不能够免除,但檀公功名超过世人,如果死得其所,我也不辜负他。

”夫人哭着告诉了道济,道济心里犹疑。

没多久,被抓捕。

道济的目光像火炬一样,脱下头巾扔在地上说:

“这是毁坏你的万里长城!

”薛彤说:

“我亲身经过多次战斗,死是意料中的事。

”进之就摸着胡须笑着说:

“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这是大宋的光荣啊!

”坐在地上受刑,面不改色。

高进之没有家属,所以无人来收他的尸体。

薛彤是下沛人,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背着他的遗骨回家安葬。

四、(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日: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

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日: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

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

让汉日: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日: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答案】B

【分析】:

该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该题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目前的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考生对筛选出的信息判断正误,并据此选出错误的一项。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运用排除法,多数情况下,只要排除两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本题④⑤两句与激励士气无关,可以首先排除C、D两项;第③句是吴汉激励士气所产生的效果,不符合题干“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要求,A项应排除;只有①②⑥句符合题干要求,因此B为正确选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答案】C

【分析】:

该题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内容重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C级。

就该题形式来看,为方便考生,一般依照材料内容的先后顺序,给出四个选项,分别对应材料中相关的四个层次。

对照原文,可见发现本题A、B、D三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都是正确的。

而C项分析不当,时序错。

“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与原文“于是多竖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不符,“与刘尚的队伍会合”是在“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之后,而不是之前。

该题考点设计与2007年试卷相似,考生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

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

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

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他交战,(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