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088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docx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之上,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

汕头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优势。

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加快了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

目前,全市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5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539.62万人,户籍总人口529.44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2.01万人;海外华侨有335万人。

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汕头市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汕头市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

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家曾在此设立领事馆,有“百载商埠”之称。

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立,汕头城市发展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汕头GDP、人均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9倍、16倍和3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60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2倍;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从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自2003年以来,汕头市经济开始复苏,进入了快速恢复性增长的轨道,全市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见图一)。

2011年,全市GDP为1403.44亿元,人均GDP为人民币25958元,按当期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全市1403.44亿元GDP中,第一产业为71.1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92.2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40.06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1∶56.4∶38.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8.7%,萎缩为5.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占15%以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8.5%,占比低于45%,需逐步调整改善。

图一汕头市2006年—2011年全市GDP及增长速度情况

2、从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比重指标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重要地位。

但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忽略了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当前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单用非农户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因此,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应当综合考虑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

根据《汕头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市常住人口为539.62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467.7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99万人,增长15.41%,年平均增长率为1.44%。

2010年,汕头市户籍人口524.1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69.42万人,占常住人口539.62万人的比重为68.46%,超过50%;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为237.91万人,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合计为167.02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70.2%,达到70%以上;

3、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汕头市正在积极谋求汕头在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城市发展有了新格局。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汕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显现。

2011年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4个。

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2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58.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7分贝。

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7721.64公顷,绿化覆盖率41.84%。

汕头正在加大城市规划力度,以“多规融合”启动新一轮全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一湾两岸”的城市形态,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不断增强。

启动市场运作、资本运营机制,整合盘活城市优质资源,加强和中信、中交等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重点打造珠港新城、濠江新城、东海岸新城和西部生态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濠江新城首期南滨片区和苏埃湾过海隧道项目奠基启动,东海岸新城已形成陆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珠港新城完成整体规划设计,西部生态新城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谋划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港口、铁路、高速路网建设,主动与周边城市对接,城市交通功能不断提升。

4、从交通运输和邮电发展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港口资源是汕头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

汕头有海岸线289公里,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有28公里,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可建5万吨级至30万吨级泊位50多个,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自然条件。

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呈现逐年快速上升态势(见图二),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000万吨,汕头正在加强港口规划和建设,正在朝年亿吨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方向前进。

图二汕头市近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增长速度

至2011年,汕头市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41.39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84.52万门。

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40.18万户,移动电话总用户(包括储值卡用户)587.29万户。

每百户拥有住宅固定电话118.20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包括储值卡用户)110.93户。

计算机互联网络总用户78.75万户,增长17.9%。

固定电话已普及到每家每户,移动电话普及到每个人。

5、从教育、文化、卫生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4461人,只占常住人口的4.16%;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83191人,占常住人口的14.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031117人占常住人口的37.6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216人上升为4164人,十年增长了88%;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634人上升为14528人,十年增长50.8%,增速较慢。

同城市化评价模型指标要求:

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80%;在青年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15%相比,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跟不上城市化的发展。

卫生医疗方面,至201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976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个;实有病床位13057张,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24.20张;卫生技术人员1723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556人,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14.00人。

同城市化评价模型指标每百人口拥有医生数1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从近十年汕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人均GDP及其增速、三次产业产值发展比例、非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人口结构、城市建设、港口发展、教育卫生以及通讯等指标分析,汕头市的城市化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达到国家城市化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全国282个地级市中,深圳、珠海和佛山依然保持了100的城市化率。

乌海、汕头、克拉玛依和防城港市等四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则超过了95%,其分别为99.96%、99.06%、98.60%和98.01%。

”中的99.06%的水平。

但是,汕头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人口接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跟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等问题。

研究寻找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对策,有利于促进汕头市城市化协调发展。

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城市化过程实质是现代化过程,具有自身规律,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不同,其发展进程也不同,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正确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市化的和谐发展。

(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问题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市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

观察汕头市近十年GDP及其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见图三),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8.75%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5.0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7.01%逐年上升到2011年的56.4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4.32%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38.48%,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应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达到45%以上。

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产业产值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

因此,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状况。

图三汕头市历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面临着用工难和人口素质低的压力

城市化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且流动性不断提高,特别是大量新生代民工已经涌入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受新价值观的挑战,新生代民工的就业观念已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农民工”,他们不仅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前途和工作环境条件的舒适度,而且追求工厂周边的交通、生活配套,包括:

超市、娱乐场所、休闲中心、公园等社区市政软硬环境配套设施。

然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大多数乡镇企业缺少满足新生代民工这种需求的条件,尤其是工厂周边的交通、生活配套等社区市政软硬环境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更是不能满足民工日益增长的需要,导致当前新生代民工“高流动性”突出,“短工化”趋势明显。

另外,外来工和城镇周边的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享受与当地同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同等教育待遇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外来工子女读到高中阶段就必须回学籍所在地继续上学,参加高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来工难于融入当地社会,给外来务工人员长期扎根汕头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用工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熟练工人的招聘就更加困难,加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中西部民工回流产生叠加效应,加剧了用工荒的问题,民工“无限供给”的状况彻底改变,“民工潮”已变成“民工荒”;伴随着用工难的用工贵,且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由于乡镇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存在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上的差距,从而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妨碍了城镇化的推进。

根据《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汕头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省每10万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大专以上)的为821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7072人。

而汕头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416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4528人。

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汕头市每10万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高中程度的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0%。

由此可见,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面临着用工难和人口素质低的压力。

(三)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城镇发展和分布不平衡问题

汕头市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861—1949年,这是一个离散—极核阶段。

1949—1978年,汕头市的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1978—1991年汕头市城市化进入了快速聚集阶段。

1991年之后,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及潮汕地区调整区划为三个地级市后,汕头的城市化进入了极化——扩散阶段,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无论从户籍非农人口所占的比例看,还是从非农产业人口城镇化水平看,汕头市的城市水平已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投资主体从政府的单一投资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局面,与之相适应,涌现出汕头市区和原潮阳、澄海两个市区以及一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镇,但城镇分布及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带,特别是324国道沿线集中分布了全市主要的城镇;而山区和偏远地区城镇分布则相对稀疏,城镇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表现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但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表现为非农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影响城镇规模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四)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落后的问题

目前汕头市的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主要有三方面:

1、职工医疗保险体系;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3、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

据统计,至2011年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350.19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101.37 万人,而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只有77.88万人,即使全部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也只占167.02万人非农从业人数的46.6%,大部分非农从业人员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还处在立足于居民的自我保障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上,落后于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

另外,从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24.20张,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14.00人看,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跟不上城市化发展水平,医院、卫生院存在分布不平衡状况。

(五)汕头市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自然资源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付出代价很高,有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汕头市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全市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备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煤、油全部依靠外来。

因此,对汕头市来说,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然而,汕头市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靠传统产业,其增长方式粗放,出现了土地使用粗放、利用率不高,用能和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如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主导产业——纺织服装行业,据《汕头日报》2012年8月14日第三版《重点整治印染行业污染》报道:

“有统计显示,我市近年来纺织行业每年均列全市工业污染负荷第一名,去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的57.34%,而且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更是占据了全市重点调查工业企业COD排放总量的65.93%。

这主要归因于作为纺织行业重要环节的印染存在废水处理难度高的特性。

”汕头市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印染企业主要集中在潮南区和潮阳区。

根据2010年对练江流域潮阳区和潮南区江段域内的调查,潮南区练江流域有92家印染企业,潮阳区练江流域有32家印染企业,印染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在重污染行业中排在首位,其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用水量、用电量在全部重污染行业中的占比均超过90%。

与此同时,由于印染企业用水量大,目前仅靠潮阳区秋风岭水库的供水远远不能满足印染企业生产用水的需求,以至于生产所需用水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予以解决。

由此可见,汕头市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的对策

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是汕头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广东省又快又好发展的全局需要。

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的发展高度重视,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赋予汕头粤东中心城市的定位。

2006年广东省粤东工作会议对汕头今后十年发展作出部署,从政策、机制、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要求汕头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为此,汕头市应贯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建设以汕头经济特区为龙头,空间形态与功能分工合理的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营造有效促进人口及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区域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环境。

(一)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人缘、地缘和港口优势

政策优势:

汕头是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和地方立法权,享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的发展高度重视,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赋予汕头粤东中心城市的定位。

2006年广东省粤东工作会议对汕头今后十年发展作出部署,从政策、机制、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再次在汕头召开现场会和粤东工作会议,要求汕头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出台《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支持汕头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支持汕头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人缘优势: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

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多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丰富的侨资侨力是汕头的宝贵资源。

纵横国际贸易舞台的潮商,已经形成一支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其浓厚的商帮文化,至今仍在世界贸易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同时,全国各地还有一批颇具实力的汕头籍企业家,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了近40个潮商组织,民资民力丰富是汕头的比较优势,是推动汕头发展的动力。

汕头可以充分发挥潮籍乡亲在港澳、东盟和国内各地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优势,加强与港澳和东盟的经贸往来,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对内开放,引导潮籍企业家回乡创业。

国内外潮商是汕头经济崛起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外生动力。

 

地缘优势:

汕头已被国家列入环珠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范围,是联接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左右逢源”的地缘优势明显。

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汕头加快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汕头是广东省距台湾最近的港口城市,市区距台湾高雄214海里,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

随着台海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汕头港被列入大陆首批63个两岸直航港口、国家批准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汕头对台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海上货运直航航线逐步呈现“黄金航线”效应,完全有条件建成粤台经贸试验区,成为广东扩大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通道,建成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两岸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

 

港口优势:

港口资源是汕头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

汕头有海岸线289公里,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有28公里,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可建5万吨级至30万吨级泊位50多个,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自然条件。

汕头港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是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的主要港口,是全国25个主要港口之一。

目前已建成泊位88个,万吨级以上16个,与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个港口,以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

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到4005万吨。

(二)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汕头已经形成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

主要有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行业。

形成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中国包装印刷和设备生产开发基地、国家输配电设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文具生产基地、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国家居服装名镇等一批有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

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应该包括:

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市场营销、产品制造等5个环节,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附加值。

分析汕头市城市化进程各行业的产业链发展,在这条产业链上,大多数企业所掌握的仅仅只是产品制造这个低附加值的环节,其他4个占有90%价值的产业链环节存在着缺失或竞争力弱化的问题,导致整条产业链不完整,没有形成独特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致使汕头市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连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而比重应当逐年上升的第三产业产值反而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问题。

1、提升各行业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高端化,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因此,必须以产业链提升为原则,建设完善各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汕头市各优势产业从产业链低端走上产业链高端,造就独特配套完整的各行业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产业结构。

2、推进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增加值,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推进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企业和区域的品牌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和一个地区的国际知名度、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品牌效应能延伸产业链,吸引造就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然而,汕头市一些优势行业的品牌意识较差,品牌培育能力明显不足,没有自主品牌,出现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数量与品牌美誉度不成正比的问题,导致中间巨大的利润被品牌运营商和代理机构所盘剥。

因此,要以全面推进品牌战略为主导,构建新型商业模式,以期解决部分优势产业存在的忽视品牌培育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各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汕头市各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三)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必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应当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快建立健全“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努力实现全民社保,“应保尽保”。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并且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强势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二是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从业人员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

三是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四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四)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必须增加文化、教育、卫生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及医疗服务能力

优先保障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

鼓励外资、侨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领域,建立多元参与、多元投资的新型办学体制。

在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展高中阶段教育、技工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并与非学历教育互补,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联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互相沟通衔接,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学习与就业需要,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层次,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改善劳动力结构。

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弘扬潮汕文化。

发挥“海滨邹鲁、美食之乡”优势,打造潮文化、侨文化、民俗文化及美食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滨海品牌城市。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医疗水平。

(五)加快汕头市城市化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原则

在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和世界的潮流。

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必须始终坚持。

汕头市人口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