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250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后达标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答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B.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C.平衡功能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B.修水库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6~7题。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7.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_________________;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课后提升

读下图(箭头代表风向,虚线表示海洋),根据图中信息完成9~10题。

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11.下列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森林免受火灾的威胁,就要经常取走枯枝落叶

B.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应大力加以保护

C.采伐森林要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应做到采伐的林木量大于抚育更新的林木量

D.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平衡,不能采伐森林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1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

读图,回答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五章第一节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

1解析:

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

C

2解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长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

A

3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C

4-5解析:

第4题,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功能的总和。

第5题,围湖造田将使湖泊面积缩小,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4.D 5.D

6-7解析:

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

第7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答案:

6.C 7.C

8答案:

(1)地形要素 生物要素 大气要素 水文要素 土壤要素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

(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恢复①处的植被。

课后提升

9-10解析:

第9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

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荒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10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9.B 10.A

11解析:

取走枯枝落叶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森林生态平衡并不是不能采伐森林,应做到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采伐量应小于抚育更新量。

答案:

B

12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

A

13解析:

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一旦下暴雨,地表径流就会迅速变大,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

C

14解析:

(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分布。

(2)题,从对气候、对生物、对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

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

答案:

(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后达标

古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读图,完成3~4题。

3.“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说明冬季风到不了玉门关

B.反映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种植杨柳

D.反映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第7题。

7.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类型最丰富的位于(  )

A.aB.bC.cD.d

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9~10题。

9.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10.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向阳坡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序号②~③~荒漠所代表的地域分异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

12.造成地表植被按序号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高度差异D.坡向差异

13.撒哈拉荒漠与塔克拉玛干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下垫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14.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示安第斯山地段距离最近的地形区可能是(  )

A.巴西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墨西哥平原D.拉普拉塔平原

(2)图中垂直自然带的界线并不与地面平行,而且缺失高山针叶林带,请分析其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第二节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

1解析: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A

2解析:

塞北和江南的差异主要体现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差异,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是以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

D

3-4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原的纬度高于西安,因此出现了“五原春色归来迟”,“长安花落”的景观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体现了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规律。

第4题,诗中的“春风”暗射影响我国降水的夏季风,因此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玉门关)的景观差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答案:

3.A 4.B

5解析:

北坡是向阳的,是南半球,基带是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

答案:

C

6解析:

山麓自然带主要取决于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

B

7解析:

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多少,与海拔高度有关,与山脉所在的纬度有关。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

四座山峰的山顶都是永久冰雪带,海拔差异不大,a山脉的山麓地带是热带雨林植被,b的山麓地带是亚热带植被,c的山麓地带是温带植被,d的山麓地带是寒带植被,所以a的自然带最多。

答案:

A

8解析:

本题是对世界重点区域的考查,综合性较强。

(1)题,甲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题,高山冰雪灾害应在地势较高的安第斯山脉上(乙地)。

丙地位于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3)题,山地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为海拔最高的乙地。

丙、丁为背风坡但丁沿海降水稍多于丙,丙地为温带荒漠带,乙地为温带草原带。

第(4)题,由以上三题可知导致四地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

注意掌握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延伸方向、更替方向和形成基础。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课后提升

9-10解析:

第9题,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丙地位于热带,所以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乙、丙。

第10题,迎风坡降水条件较好,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出现的海拔较低;同一海拔,迎风坡更湿润,植被生长情况更好,植株更高大。

答案:

9.A 10.D

11解析:

从图中水热状况推断六种植被类型分别为:

①为热带雨林,②热带季雨林,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为亚寒带针叶林,②~③~荒漠体现植被东西方向变化,显示水分逐渐减少,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南极洲纬度高,终年气温低,为冰雪覆盖的大陆,不会出现图示的水热条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D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①~②~⑤体现植被南北方向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热量,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海陆位置对水分影响大;海拔及坡向体现的是植被垂直方向变化。

答案:

A

13解析:

撒哈拉荒漠位于非洲北回归线附近,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而成荒漠,属大气环流影响;塔克拉玛干荒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形成荒漠属海陆位置影响,结合选项B正确。

答案:

B

1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1)题,由于基带为热带雨林带,所以图示地区应为安第斯山的北段。

(2)题,安第斯山脉北段东坡大多数自然带分布的上限比西坡相应自然带分布的上限高,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

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也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

高山针叶林的分布需要特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安第斯山北段在落叶阔叶林带以上降水较少而出现了高山灌丛,不具备生长针叶林的条件,所以缺失高山针叶林带。

第(3)题,高山地区由于随着海拔的变化,热量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答案:

(1)B

(2)安第斯山脉北段东坡大多数自然带分布的上限比西坡相应自然带分布的上限高,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

东坡永久性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也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

高山针叶林的分布需要特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安第斯山北段在落叶阔叶林带以上降水较少而出现了高山灌丛,不具备生长针叶林的条件,所以缺失高山针叶林带。

(3)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