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993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4.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docx

高考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15套全副本

2014年高考全部生物试题汇编及解析

2014年高考全国试题版本说明

2014年高考保持和2013年高考使用情况基本一样。

除山东省高考试卷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和不考英语听力外,其他省份没有变化。

2013年高考如果是自主命题的省份,2014年仍是自主命题。

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

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

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

广西。

04、安徽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不用全国卷,仍然是“安徽卷”,和2013年高考相比没有变化)。

05、北京市: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重庆市: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

高考不考听力,高三可参加2次考试,以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

07、福建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广东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9、海南省:

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数、英)。

10、湖北省:

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1、湖南省:

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2、江苏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3、江西卷:

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4、山东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

2014年起,山东高考不考听力、不考基本能力测试,仍然使用山东卷)。

15、上海市: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

16、陕西省:

自主命题(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综、理综)。

17、四川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8、天津市: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9、浙江省:

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20、辽宁省:

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理综)。

生物试卷共15套,其中理综13套,生物单科卷3套。

 

目次

2014年高考全国试题版本说明1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3

2014年高考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9

2014年高考安徽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16

2014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22

2014年高考大纲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28

2014年高考福建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33

2014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41

2014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49

2014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59

2014年高考天津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66

2014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72

2014年高考重庆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78

2014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84

2014年高考海南卷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03

2014年高考上海市上海生命科学卷116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极性分子甘油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不会发生;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会发生。

 

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

若II—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

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

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

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29.(9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龙胆紫溶液属于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

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答案】

(1)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碱染色体

(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过程,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

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

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

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

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

(1)纯合抗病矮杆

(2)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高杆抗病与矮杆感病植株在花蕾期套袋,待花成熟时收集高杆抗病植株的花粉,将其授到矮杆感病植株柱头上,然后套袋,待种子发育成熟,收集种子,将收集来的种子种植,观察性状表现,待花蕾期,对其进行套袋,收集矮杆抗病植株的成熟花粉,将其授到子一代植株的成熟柱头上,待种子成熟,收集种子,来年单独种植,统计各种性状比例。

【解析】

(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自由组合定律要求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验](15分)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色复合物。

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

“+”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培养基乙(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

(1)纤维二糖葡萄糖

(2)红色透明圈

(3)不能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不能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

【解析】

(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

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才会发挥作用。

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要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乙不具有选择的作用。

 

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

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鼠,理由是。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3)杂交瘤细胞中有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答案】

(1)四YY小鼠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数量较多

(2)杂交瘤细胞自身融合产物、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产物细胞融合不具有特异性,在诱导剂的作用下,相同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细胞均可以融合

(3)1200

(4)①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恶性增殖;②不可能渡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过程中的两次危机

【解析】

(1)据图分析,第四次注射后X、Y、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6000以上,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2)融合体系中除了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之外,还有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自身融合产物,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且诱导之后的细胞不具有特异性,故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

(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由于核膜具有流动性,故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骼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的细胞核。

正常情况下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00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临时加倍为200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经多次传代培养后,仍然不是能恶性增殖的细胞,同时B淋巴细胞不可能渡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过程中的两次危机达到细胞系水平。

 

2014年高考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第Ⅰ卷

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蔗糖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动物细胞不能合成。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高度分化,通常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也无DNA复制;不同种类细胞的产生是由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组相同。

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D

【解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

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f组比值大于b组,因此失水量大于b组;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DNA,均可发生DNA的复制;DNA分子中所含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磷酸和核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甲基绿吡罗红混合使用对细胞染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

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光反应利用ADP和磷酸合成ATP;叶绿素等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同时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在人体内不能再分解供能;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复制所需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

第Ⅱ卷

29.(10分)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①0②A、B、C

(2)③光强(3)④大于(4)⑤光强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即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31.(9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①;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②。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③、④,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

捕食

消费者

(3)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

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10%~20%;2、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

(2)根据

(1)的食物网可推知:

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32.(11分)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答案】

(1)

隐性

(2)

Ⅲ-1、Ⅲ-3和Ⅲ-4

(3)

Ⅰ-2、Ⅱ-2、Ⅱ-4

Ⅲ-2

【解析】

(1)

根据系谱图,Ⅱ-1和Ⅱ-2均不表现该性状,但他们的后代Ⅲ-1出现该性状,推知该性状为隐性,Ⅱ-1和Ⅱ-2为该性状的携带者。

(2)假设该性状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该性状由Y染色体传递,因此表现该性状个体的所有雄性后代和雄性亲本都表现该性状,且雌性个体不会表现该性状。

据此理论上第Ⅲ世代各个体的性状表现应为:

Ⅲ-1不表现该性状(因为Ⅱ-1不表现该性状)、Ⅲ-2和Ⅲ-3均不表现该性状(因为是雌性)、Ⅲ-4表现该性状(因为Ⅱ-3表现该性状)。

结合系谱图可知,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

(3)假设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由

(1)知该性状为隐性遗传(为解析方便假定该性状由基因A-a控制);Ⅰ-2和Ⅱ-2均未表现出该性状(XAX-),但他们的雄性后代(Ⅱ-3和Ⅲ-1)却表现出该性状(XaY);同时考虑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性亲本,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