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073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docx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模板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_模板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作者:

高建全    转贴自:

小学数学网    点击数:

97    更新时间:

2004-8-10    文章录入:

搂着月亮的猪]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作者:

高建全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数学第八册第105页的知识: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

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

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

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

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确立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通过投影仪、磁黑板、卡片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约5分钟)

1.在○里填上>、<或=符号。

(板演)0.36○0.3603.68○36.824.3○2.432.口

答下面各题。

(与板演同时进行。

(1)0.1里有()个0.01?

(2)0.01里有()个0.001?

(3)1里有()个0.1?

()个0.01?

)?

3.填空。

2×()=20130÷()=132×()=2001300÷()=13第一组题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和两个小数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位有了变化,小数大小也有了变化。

第二组题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知识。

第三组题复习整数部分中的扩大与缩小等知识。

第二环节:

传授新知(约15分钟)

1.导入新课。

(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

(通过讲、扶、放形式教学。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

0.004米=4毫米......①0.04米=40毫米......②0.4米=400毫米......③4米=4000毫米......④

a.引导学生观察:

(体现”教”)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板书)b.引导学生观察:

(体现”扶”)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规律。

c.继续观察:

(体现”放”)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

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

可以试着说一说。

后师板书。

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补充:

......)

e.完成105页做一做。

(2)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

问题是以④为标准,同③②①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

(同前面的”教”。

)并完成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3)指导看书。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4)小结。

(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

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以①式为标准向下观察到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约18分钟)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

107页1-3

3.运用规律,解释复习题1②③

4.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斜。

5.26→0.52652.60.0526526投影抽拉

5.看谁最快。

6.83()100倍→6839.41()10倍→0.94142.5扩大()倍→42507.48缩小()倍→0.74852.3()()倍→5.23376()()倍→0.376

全课总结:

(对重点再次冲击,形成技巧。

)(约2分钟)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两种算法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先感知再抽象出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在设计中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

《减法的运算性质》(《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师:

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

10-(4.5+3.5) 10-4.5-3.5

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1.出示例1:

四年级一班有图书84本,借给第一小队26本,借给第二小队30本,还剩多少本?

方法一:

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

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

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

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____47____153=549-47-153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或a-b-c=a-(b+c)

8.练习:

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

根据什么?

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638-438-57

=200-57

=143

师:

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2)832-346-154

(3)876-(276+158)

(4)3950-668-232

四、小结:

1.什么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

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

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

为什么这样求?

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并由学生说明:

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

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

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

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

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

两地  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

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

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

怎样计算?

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

(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

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

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

板书:

相遇。

问:

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正好相等)。

学生回答后板书: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

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

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

板书课题:

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

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

(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

(相遇在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

 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

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正好相等)

            c 、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

可先求什么?

(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

(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

(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4+70×4

                            =260+280

                            =540(米)

    问:

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

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70)×4

                           =135×4

                           =540(米)

    问:

65+70求出什么?

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

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

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

(演示)

    ④小结: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

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边说边板书: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

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

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

(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

(能)为什么?

(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

    小结:

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

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

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

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

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

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

看谁做的快?

  

  师: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

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

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师:

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

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

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

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

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

(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12÷4(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

(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教师强调:

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

  

  师: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

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

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2:

计算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3:

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首先生动地引出计算器博士来介绍计算器知识,从而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随后教师通过操作动画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使学生对正确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要学生设想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

辩论会

  辩论题目

  正方:

小学生应该使用计算器.

  反方:

小学生不应该使用计算器.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自发地学习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思维及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查找有关电子计算器的一切知识.

  活动过程

  1.选出若干评委,其他学生分为两组.

  2.抽签决定正、反方.

  3.辩论分两阶段进行.首先请正、反双方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论述.随后进入自由辩论,两组可自由举手发言,时间为半小时(可自定).

  4.由评委打分,判定优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