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858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docx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

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1. 什么是口语?

什么是书面语?

两者的关系如何?

   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

任何一种书面语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还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

 

   但是,书面语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

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交际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书面语难以把这些成分都记录下来,而主要记录词语,即只记录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

因此,书面语更简练、精确。

书面语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

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

因此,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另外,书面语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史。

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 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

口语转瞬即逝,传播距离有限。

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们的交际范围狭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受到限制,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

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些局限,极大地加快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的加快了。

3.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

因此,语言虽然是民族的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4. 语言和种族有没有必然联系?

为什么?

   没有。

因为语言能力虽然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

5.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的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都能相互理解。

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

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

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

这种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还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

而且,他们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

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坚持认为他们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

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

例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英格兰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说话相互都能理解,他们应是“同一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

可考虑到这些民族人民的感情因素,这些语言学家们却创造了英语的“不列颠变体”、“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加拿大变体等术语。

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了强权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的工具。

6.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

   定义。

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说话”(言语活动)包含如下内容:

a首先有“说”的行为,b“说”的目的是要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句句的“话”,c必须运用一定的词语和语法规则才能通过“说”来产生“话”。

在这三个因素中,a和b具有个人的性质,因为“话”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说出来的,而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不同。

a和b属于言语。

言语指的是说的行为和说的结果。

c必须有社会性,因为任何一个词、一条语法规则都会被全社会的人无数次的反复使用,每个人对它们都必须有基本相同的理解。

c属于语言。

语言指的是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体系,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言语具有个人的性质,语言具有社会的性质。

言语是具体的,是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只有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我们只有对具体的话语进行概括之后才能认识到它。

言语是异质的,是很难找到规律的;语言是均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联系:

第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而言语则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第二,语言从言语的运用中丰富并发展自己,言语必须以语言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

   区分语言和言语的重大意义:

把语言和言语分开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

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

因此,语言和言语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得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的阶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至于跟言语活动有关部分的其他各种因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研究,只是不属于语言的本体部分,可以另行研究。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例如汉语用“shu”这样的声音和“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书”的符号,代表所有的书。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bǐ”和英语的“pen”),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爱”和英语的“I”)。

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被误解为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

因为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其他成员的制约,对使用的人来说就具有强制性。

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便改变音与义之间的结合关系。

可见,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符号与被代表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符号成立以后,我们就只能利用它的强制性了。

8.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及其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的影响。

   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语流可以分解成数量有限的音义结合相对稳定的语言单位,而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再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因此,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使人类有可能用有限的符号传递和表达无限多的思想感情。

9.举例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语言成分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又叫句段关系。

例如“我看书”是由三个词组成的语言链条。

在实际话语里,这三个词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说出来,先说“我”,再说“看”,再说“书”,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或三个词来。

这些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的语言成分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比如“看”和“书”形成动宾关系我“和”看书“形成主谓关系。

这些关系以把语言成分组合成更大的单位的方式存在,它们就是组合关系。

可见,组合总是以线性次序的方式实现,组合关系总是一种实现了的关系,只存在于具体的线性序列中。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系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称为联想关系。

如:

 

      小明 扫 地。

      李雷 擦 黑板。

      王芳 拖 地板。

      小刚 整理 课桌。

   “李雷”、“王芳”、“小刚”可以替换“小明”,“擦”、“拖”、“整理”可以替换“扫”,“黑板”、“地板”、“课桌”可以替换“地”,这种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10.索绪尔及其以后的语言学。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其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

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尽管在分析语言结构的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也就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就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

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信息时代的逐步到来,对语言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也就是研究语言本体的社会需求仍然在不断加强,因此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由于信息时代社会的需求和支持,仍然充满了生机。

第二章语音

1. 什么是语音?

语音与一般声音有什么区别?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与一般声音的本质区别是: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这种声音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且是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而一般的声音不具备这些特点。

2. 什么是音高?

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

作用:

在汉语等声调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构成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

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

3. 什么是音强?

音强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英语、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汉语的轻声都与音强的变化有关。

比如英语中的content['kntent]是名词,意思是“内容”;content[kn'tent]是形容词,意思是“满意的”。

北京话中的“地道”的第二个字如果读成轻声,是形容词,意思是“纯正的”;如果不读轻声,是名词,意思是“地下坑道”。

4. 什么是音长?

音长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振动持续的时间。

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比如英语中的pool[pu:

l](水池)与pull[pul](拖、拉)、汉语广州话中的[sa:

m55](三)与[sam55](心)都是利用长短音的对立来区别意义的。

5. 什么是音质?

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

语言中的音质的不同具体有哪些因素决定?

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下列因素:

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

语音中的音质也由这三个因素决定。

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

(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

(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

(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作用:

对人类语言而言,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它对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汉语普通话“湖”(hú)与“河”(hé)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u和e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

英语里的fat(肥胖的)和vat(大桶)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f和v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

6. 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音虽然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等自然属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这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并主要体现为:

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其次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

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

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如英语中使用的[?

,?

,?

,?

]四个辅音,汉语普通话就不用。

即使相同的音,在不同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如[p]和[p?

]在汉语普通话里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都是独立的语言单位;在英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只是同一个语言单位的两个变化形式。

还体现为语音的地域性,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言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汉语北京话和苏州话就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语音的这种地域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

7.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发元音时,声道完全开放,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

(3)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

(4)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

8. 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

   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

9. 掌握大纲规定的16个元音:

[i][y][e][?

][?

][a][u][?

][o][?

][?

] [ɑ][?

][A][?

][?

]。

这些元音的发音特征的描写是:

[i] 舌面前、高、不圆唇

[y] 舌面前、高、圆唇

[e]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

]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

] 舌面前、次低、不圆唇

[a] 舌面前、低、不圆唇

[u] 舌面后、高、圆唇

[?

]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

[o] 舌面后、半高、圆唇

[?

] 舌面后、半低、不圆唇

[?

] 舌面后、半低、圆唇

[ɑ] 舌面后、低、不圆唇

[?

] 舌面央、中、不圆唇

[A] 舌面央、低、不圆唇

[?

] 舌尖前、高、不圆唇

[?

] 舌尖后、高、不圆唇

10. 什么是音位?

如何理解音位的概念?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

   第一, 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这叫做“辨义功能”。

例如汉语[pa35](拔)、[p?

a35](爬)、[ma35](麻)、[fa35](乏)这四个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区别是由[p]、[p?

]、[m]、[f]这四个音素的不同造成的,因为这四个音节除了这一部分的语音单位不同外,其他部分都相同,即,这四个语音单位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因此这四个语音单位分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第二, 音位是一种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也是一种语音单位,但它是语音结构单位,多数情况下一个音节是两个或更多的音的组合。

一个音位不可能是几个音的组合。

 

   第三, 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即音位是语音类型单位。

音素也是一种语音单位,而且也是“最小的”,但是音位与音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音素是指可以发出、可以听见的具体的声音,音位却是一种抽象的类型;其次,一个音素只是一个音,而一个音位则可以包含好几个音素,它是由好几个发音特点相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音素组成的群。

 

   第四, 音位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

只有同一语言或方言中的音,才有条件分析归纳音位问题。

比如上海话的“大”念[da],而这个字北京话念[ta],是不是上海话的[d]与北京话的[t]属于同一个音位?

我们说,这两个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方言,无从讨论归并音位问题。

音位是特定系统的成员,每个音位都是和系统中别的音位相对而规定出来的。

同在舌尖前塞音这个聚合中,上海话里的/d/跟/t/、/t?

/相对立,北京话里/t/跟/t?

/相对立,不同的音位系统各自对立的关系不同。

11. 举例说明归纳音位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三个原则为“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

归纳音位首先应根据具体语言或方言中音素之间的关系。

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

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其差别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即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

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对立原则”。

比如将汉语普通话的[p]、[p?

]、[m]、[f]、[t]、[t?

]、[n]、[l]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实际上就是依据的这一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做“互补原则”。

比如汉语普通话[][][][ɑ]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

]出现在[i]、[y]与[n]之间,[a]出现在[i]、[n]之前,[A]出现的环境是无韵尾,[ɑ]出现在[u]、[?

]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

]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ɑ]的情况也是如此。

它们互补分布而不对立,可以归并为同一个/a/,它们就是/a/的四个条件变体。

   互补关系是归纳音位条件变体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还要看它们在语音上是否相似,看它们的音质差异是否可以从各自出现的语音环境中得到解释。

只有在互补分布而又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这是归纳音位的“语音相似原则”。

比如英语里[p]和[  ]是互补的,而且虽然在汉族人听来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差不多,甚至听不出这是两个不同的音,因此它们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汉语普通话里的[p]和[?

]也是互补的,[p]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

]只出现在音节的结尾,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只能让它们分属不同的音位。

12. 语流音变的含义及其类型。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 同化。

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

同化可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

例如英语的legs(腿,复数)中的s本是清音[s],由于受前面浊音[g]的影响而变为浊音[z]。

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

如英语in[in] + bed[bed]→in bed[im bed],in里的[n]受后面双唇塞音[b]的影响,由舌尖鼻音变为双唇鼻音[m]。

   

(2) 异化。

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

如北京话:

慢[man] + 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慢”的韵尾受后面鼻辅音[m]的影响,由鼻辅音[n]异化为元音[i]。

   (3) 弱化。

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如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

辅音的弱化常表现为清辅音弱化为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

如:

喇[lA] + 叭[pA]→喇·叭[la b?

]“叭”里的清辅音[p]处在轻音音节里,弱化为浊辅音[b]。

元音的弱化常表现为复元音弱化为单元音,其他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或变为央元音。

元音的弱化跟轻重音有关,在轻音音节或非重读音节里元音大都要弱化。

如北京话:

妈[mA] + 妈[mA]→妈o妈[mA m?

]“妈”里的低元音[A]处在轻音音节里,弱化为央元音[?

]。

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弱化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

如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失去原有的调子,变得短促,调值依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而定。

   (4) 脱落。

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

脱落常出现在语速较快的话语里,而且往往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

比如北京人说话,在语速较快时轻音音节常会出现一些脱落现象:

豆[t?

u] + 腐[fu]→豆o腐[t?

u f]。

   (5) 增音。

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

如北京话“这儿、那儿、哪儿”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哪合儿”,在[?

r]前面加进了一个舌根辅音[x]。

13. 韵律特征的特点及其在不同语音层次上的表现。

   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二是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

韵律特征在不同语音层次上表现为:

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长、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

长短音、声调、轻重音、声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

14. 音节的音高在不同语言里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音节都有一定的音高,但是音节的音高在不同语言里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在有的语言里,音节的音高可以区别词义或语素义。

在这些语言里,每个音节单说时都有固定的音高形式,音节的音高形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

比如汉语普通话[kuo55](锅)、[kuo35](国)、[kuo214](果)、[kuo51](过)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其不同的意义完全是由音节的音高变化来区别的。

这种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就叫做“声调”。

有声调的语言叫做“声调语言”。

汉藏语系里除个别语言外,都是声调语言,如汉语、藏语、苗语等。

在另一些语言里,音节虽然也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但这种音高变化只能起改变语气的作用,而不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

比如在说英语red(红的)这个音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