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302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docx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

”对曰: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

“然则德我乎?

”对曰: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

“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

“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

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

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

戒,克制。

③宥:

宽恕。

④不谷:

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2)然则德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

(4)遂适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

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

【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小题1】①同“缧”,捆绑②感激③继承④往、到

【小题2】d

【小题3】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

我的确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

(衅鼓,即戮,不才,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错一点扣一分,扣完为止)

【小题4】晋国有像知罃这样的有智慧、有尊严、忠于国家的大臣。

【小题5】①赞美了郑贾人敬慕贤才、轻利重义、无功不受禄的品格;②从侧面表现了知罃的美德;③也佐证了楚王“晋未可与争”的观点。

宾语的意思推断谓语的意思:

继承;“适”,动词,其后是宾语,具体的地方齐国,再加上“适”的形旁,可知适的意思:

到,往。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

翻译好句子,首先是理解句子。

一是理解句子的句式。

这个句子包含多个句式,“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这是个省略句,分别省略的介词宾语“之”和兼语“我”,即执事不以(之,我)衅鼓,使(我)归即戮,翻译时应把这些补充出来;“君之惠也”,这是个判断句,这是您的恩惠,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又谁敢怨”,这是个宾语前置句,一般句式为:

又敢怨谁,翻译时要调整好句序。

二是要理解好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词义,在本句中,“执事”“衅鼓”“即戮”和“不才”都是关键词语,其中“执事”根据文意可译作“您”,“衅鼓”和“即戮”都是“杀”的委婉说法,当然也可直译,分别译成把血涂在鼓上,接受惩罚;“不才”就是没有才能的意思。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5】

试题分析:

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就先要明白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补叙赞美了郑贾人敬慕贤才、轻利重义、无功不受禄的品格,这也就从侧面表现了知罃的美德,从而也佐证了楚王“晋未可与争”的观点。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晋国把楚公子谷臣送回,还有连尹襄老的尸骨也送来,以赎回知罃。

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做了晋国中军的副帅,因此楚国答应了。

楚王给知罃送行,说:

“你怨恨我吧?

”知罃说:

“两国交兵,我没能耐,作了俘虏。

君王的部下没

法将我处死,那么,君王的恩惠还是永存不朽的。

如果敝国君主看在君王的面上,赦免了我,把我交给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再请求敝国君主,按家法在宗庙内处死我,君王恩惠也还是不朽的。

如果荀首的请求未得准许,反而让我继承祖宗的官职,带一支部队守卫边防。

那么,即使遇到君王的部属,我也不敢回避,只有尽力拼命,决无二心,尽我为臣的职责。

这就是我对君王的报答。

”楚王说:

“看来是不好同晋国争霸啊!

”于是为知罃举行隆重的礼仪,送他回国。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

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

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

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

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

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

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何则?

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有删节)【注释】①伊尹:

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

②太甲:

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

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小题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就能服一乡之人,办一乡之事。

【小题4】他平素不追求富贵,不以天下为意,得到天下人信任。

【小题5】先引用孟子的话,肯定伊尹不以天下动其心,所以凭其才做到临大事儿不乱;然后将古之君子不屑高位千金欲有所作为与后之君子心系得失荣辱,老死也无暇顾及先前的志向,形成对比;最后用孔子感慨舜、禹、皋陶相让的例子,再次强调他们不汲汲于富贵,有服天下人之心,从多方面证明了狭天下者能办天下之大事(或“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的观点。

(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

文章第一段共两句话,其中画线的句子是第二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

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

立天下之大节,就是树立高尚节操;狭天下,就是以天下为狭,“狭”为意动用法。

由此看,只有a项符合。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

“此”,这,应是近指代词,很容易在文中指出其所指的原句,即“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然后就可根据这两句话的意思来概括了。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

如今平民中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信是美德,假使他果真能做到廉洁忠信,那么,他们的智慧谋虑,不一定不如王公大人的有才能;只因他们所争取的,只限于一筐饭一碗豆羹,而一筐饭一碗豆羹足够使他动心,那么,应当是他的智慧谋虑不超出这了。

倘若一筐饭一碗豆羹,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去拿,那么,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了。

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而他不能办理一乡的事,是没有的。

由此而向上推论,他不取的越大,那么,他能办理的事情越远大了。

辞让天下和辞让一筐饭一碗豆羹,是没有差别的;治理天下和治理一乡,也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不能去治理天下,是有所

讲到太甲的被放逐,天下不曾有过这种情况的,而伊尹开始实行了,天下的人不认为可惊;以臣来放逐君主,天下的人不认为僭越;已经放逐后再立,太甲不认为他专。

为什么?

是伊尹平常所不屑去做的,足够取得天下的信任了。

他看天下很微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而岂能忍心用废弃放逐他的君主来求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