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07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docx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_____________

日期: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导言…………………………………………………………………………Ⅲ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1

结语…………………………………………………………………………5

参考文献…………………………………………………………………………7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或散文大量运用了色彩语言,通过探讨她运用色彩塑造人物形象、

表情画意、描绘心理的手法,浅析张爱玲匠心独运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

灰白红蓝绿;色彩抒情;融情于色,借色寄情;反复着色;

 

 

Abstract

Eileenchang'snovelsortheapplicationofthecolourlanguageprose,todiscussthecolourUSEShercharacters,expression,picture,describethetechniqueofpsychology,accordingtothelanguagefeaturesofzhangailing'salone.keywords:

grayred,blue,green,Colourlyrical;Emotionincolor,andbysendingavalentinetocolor;Repeatedcoloring;

 

导言

身为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出生在贵族家庭的张爱玲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方面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她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感,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总是倾心于色彩语言的运用,正如她在《天才梦》中所说的那样: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因此,她的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色彩语言。

王国维曾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在张爱玲的笔下,可以说“一切色彩语皆情语”。

关于色彩,在张爱玲的笔下多了几层深喻,几分苍凉,张爱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正如傅雷先生所说,她具有多方面的才华,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画家。

她的作品就是由一幅幅的画面组合而成,由一种种的色彩搭配而成。

 

浅析张爱玲作品的色彩语言

身为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出生在贵族家庭的张爱玲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方面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她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感,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总是倾心于色彩语言的运用,正如她在《天才梦》中所说的那样: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因此,她的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色彩语言。

王国维曾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在张爱玲的笔下,可以说“一切色彩语皆情语”。

关于色彩,在张爱玲的笔下多了几层深喻,几分苍凉,张爱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正如傅雷先生所说,她具有多方面的才华,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画家。

她的作品就是由一幅幅的画面组合而成,由一种种的色彩搭配而成。

一、以色行文,以色寄情

语言是作家刻画艺术形象创造人物灵魂的媒介。

不同风格的作家因为对语言的运用和提炼各有差异而形成自我独到的风格,如:

苏轼的豪迈、路遥的朴实、柳永的婉约。

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说:

“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又说:

“色彩,就是思想。

”可以这样说,文学作品的调色板,这种象征着着色艺术的真谛,就是在于融情于色,借色寄情,用色彩来暗示巨大的理性内容,即以客观的物质色彩,来揭示主观的感情色彩,从而获得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从语言艺术角度看,张爱玲的小说有其独到之处:

华丽中有细腻、幽默中有着不符年纪的苍凉。

在作品中小说的场景描绘,她会根据不同的情节气氛加上各样颜色,愉悦的场面她便给加上明快的颜色,压抑的场面她便着上暗淡的色彩。

每一种色彩从她的心里发出,再由她的手涂抹到画布上之后,色彩也有了鲜明的“张爱玲”感情特质。

1、灰——悲剧的底布

在张爱玲的笔下,灰色是她较青睐的色彩之一。

她喜欢用文字作画,用她那特有的眼光与饱经沧桑的心灵在作品中勾勒出一幅幅灰色作底的画面,烘托荒凉的环境气氛,而且,她常常将这灰色的无彩之色的运用和汉民族赋予该色彩词语的传统文化意义紧密结合,使读者通过其色彩词的文化意义感悟到其作品所要表达的苍凉基调以及灰暗的人生。

正如在《倾城之恋》中,作者描绘主人公白流苏眼里沦陷时的香港那样,是“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

此时的风也“像三条灰色的龙”。

这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地点,更是主人公生活的地方,小说里几次提到这堵墙,即使是在繁华的现代都市,它却永远是灰色的,这不免暗示了主人公那暗淡的悲惨的人生结局。

环境特征往往是人物情绪的外射。

张爱玲的作品通过色彩词语的描绘,往往会放大人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

在《殷宝滟送花楼会——列女传之一》中,描写女学生殷宝滟的老师罗潜之为了她而打了有身孕的妻子,当宝滟看到这一幕时已意识到他们师生的恋爱关系该结束了,这时作者写道“淡灰的夜里现出一家一家淡黄灰的房屋,淡黑的镜面似的街道。

都还没点灯,望过去只有远远的一盏灯,才看到,它霎一霎,就熄灭了”。

“淡灰”象征着前景的灰暗,“淡黄灰”的点点灯光,最后也是“霎一霎”熄灭了。

张爱玲没有直接写他们师生恋爱关系的悲惨结局,只是用这灰色勾勒出昏暗的画面,使人物的一切活动置于其中,那人物间的纠葛注定酿造的是人生的悲剧。

张爱玲不仅喜欢用灰色调写出环境的暗淡,就连人物的着装等也往往缺少不了这一苍凉的色彩。

在她的笔下,对于人物外貌等的描写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繁琐的解剖,而常常用灰色的无色之语,好似轻描淡写,却在增加故事视觉感的同时,传达出人物特定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状态,就像在《十八春》中对于女主角顾曼桢的描写那样,她在张爱玲的笔下,永远是一个装在灰色套子里的人:

恋爱前“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恋爱后“瓦灰的衣料”、“灰色鹿皮鞋”。

看似不经意的着色,恰恰写出了顾曼桢灰色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以及苍凉的人生。

张爱玲如此钟情于灰色色彩的使用,不仅符合作品的需要,同时更是她本人对自己童年灰色生活情绪的宣泄,这与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2、白——祭奠苍凉的人生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白色词语的运用使作品的苍凉之意更加浓烈,而且,对于白色词语的运用,往往是取与该色彩词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相悖之意而用之。

白色,在汉民族的语言里,本是象征着纯洁、美好和光明。

然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所描写的人或事物,一旦与“白色”相连,往往就带上了凄冷、厌恶甚至死亡之含义。

就如《怨女》中对银娣丈夫的描写那样,“他一双鞋底雪白,在黄昏的灯下白得触目”。

看过《怨女》的人都知道,银娣的丈夫是一个前鸡胸后驼背的不能站立的人,苦命的银娣为了生存不得已才嫁给了他。

然而,作者并没有着意去写银娣的悲惨凄凉,而只是简单地用了“雪白”一词对其丈夫永远不能沾地的鞋底进行了交代,这样就把银娣那凄冷不幸的生存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可以说,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词语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种种诠释。

她的色彩,尤其是白色的色彩,处处都是苍凉的折射、生命绝望的映照。

在《花调》里,从家居到陈设环境到任务的服装也都用了大量的白色。

开篇即是“她父母小小地发了点财,将她坟上加工修葺了一下,坟前添了个白大理石的天使,垂着头,合着手,脚底下环绕着一群小天使。

上上下下十来双白色的石头眼睛。

在石头的缝里,翻飞着白石的头发,白石的裙褶子,露出一身健壮的肉,乳白的肉冻子,冰凉的。

而在世时川嫦则终年穿着蓝布长衫,夏天浅蓝,冬天深蓝,从来不和姊姊们为了同时看中一件衣料而争吵。

当姊姊们都出嫁都,轮到川嫦作为故事主人公的三次亮相都被白色包围着。

第一次是“川嫦正迎着光,他看清楚她穿着一件葱白素绸长袍,白手臂与白衣服之间没有界限”,这是郑家请章云藩;第二次是病中“川嫦可连一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穿上她母亲的白布褂子,许久没洗澡,褥单也没换过。

”第三次是临终前“她叫李妈背她下楼去,给她雇了一部黄包车。

她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

白色作为一种无彩色,在色彩心理学上既与死亡、绝望、悲哀、无光、沉默、焦虑相连,又与纯洁相关。

张爱玲这里的白色显然与纯洁无关,只是暴露了现实、家庭、人性的丑陋和荒凉,展示了女性的一无所有悲剧身份与命运。

川嫦的生命的意义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着姊姊们的出嫁,自己的成长,等待着男人们的填补,而在死后还被修饰演变成为展示一个充满温暖爱意的家庭神话的装饰品,而事实上对于整个世界、以及家人的眼里,川嫦只不过是一个拖累。

白色在此具有了一种讽刺与控诉的含义。

白色是最矛盾的颜色。

一方面它象征着纯洁正直的品行,意味着清白无暇。

另一方面它又给人以萧条没落之感,因而被当作丧事的颜色。

白色是圣洁的,但不像红那样使人亲近,温暖。

张爱玲爱把白与青连在一起,她的白,代表单调、乏味、冷漠、自私、厌恶、惨淡和恐怖。

所以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真正的圣洁不可能留得住振保的心,她只是一件干净的摆设,能够给主人带来地位感,却禁不起把玩。

3、红——人在情欲的暗示与纠结

在“中国的日夜”张爱玲说桃红是一种珍贵的颜色。

一日午后好的天气,她和胡兰成在马路上散步,她穿一件桃红的旗袍,他说好看,爱玲道:

“桃红的颜色闻得到香气。

”桃红之所以在张爱玲心目中重要,就是因为桃红代表爱情,色彩能给人温暖,能尝到味道,色彩往往是人的感情附着体,不同的色彩能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

这正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顾物皆着我之颜色”(《人间词话》)。

《红玫瑰和白玫瑰》更多次写到红色。

在振保与娇蕊一夜床第之欢后,张爱玲写到“昨天晚上忘了看看有月亮没有,应当是红色的月牙。

”这是虚写。

另一次是实写,振保醒来后发现头发里有一弯剪下来的指甲,像小红月牙,那是娇蕊看到自己养的指甲划伤振保后剪下的。

此处红色既是实写又是想象,既象征王娇蕊旺盛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情感,又有与振保偷情后的愉悦与不安。

此后,张爱玲又将红与白做了一次无人能出其右的对比“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色是蚊子血,给了人一种肮脏的感觉,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得不到的痛苦,由此,张爱玲又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红的内涵。

张爱玲的写作天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精细、华丽、苍凉。

她驾驭语言的能力是高超而又娴熟的。

具体的语言特色表现在方方面面上,就语言的色彩而言,她有着极为纯正和细腻的色彩感,运用在写作上有独到的情调和意蕴,更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和深层体悟。

颜色,在没颜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更真实。

小说中张爱玲运用她对色彩的天生禀赋,因人设色,以色绘景,寄寓了张爱玲对人生的体悟,令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世界里体味色彩的玄妙和生动,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情景。

4、蓝——人性的窒息与阴鸷

“水沸了,他把水壶移过一边去。

煤气的火花,像一朵硕大的黑心的蓝菊花,细长的花瓣向里拳曲着,他把火渐渐关小了,花瓣子渐渐的短了,快没有了,只剩下一圈齐整的小蓝牙齿,牙齿也渐渐地隐去了,但是在完全消失之前,突然向外一扑,伸为一两寸长的尖利的獠牙,只一刹那,就‘啪’的一炸,化为乌有。

    在《私语》里,张爱玲引用BeverleyNicholas的诗:

“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

她说:

“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那静静的杀机。

”这一感受是彻骨的寒冷。

这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拘禁她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蓝色是恐惧的。

而《沉香屑——第二炉香》的蓝色和《私语》中的杀机有共通之处,张爱玲忆及她的母亲,而是用一种淡淡的笔调,那情绪细微而含蓄,又似乎带点伤感。

她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出国。

母亲对于她,只是一种颜色,一种气息,母亲拉她的手,她有生生的刺痛,很隔膜。

    年近七十时,她写道:

“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

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使人窒息,以后才听见我姑姑说我母亲从前也喜欢这颜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浅的蓝绿色。

我记得墙上一直挂着她的一幅油画习作静物,也是以湖蓝色为主。

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不定——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

    蓝色充满了忧郁,这忧郁是从张爱玲抑郁的情愫中流泻出来的,凝固成一组组文字,在反复嚼味的时候,都不自觉地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张爱玲的艺术直觉中,色彩是绘画的主要手段,画家靠精湛的着色艺术来刻画形象,赋予形象以活的形神风貌以表达自己特定的生活感觉和审美理想。

然而凡是高明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来着色入文。

致力于色彩世界的苦心创构,用色彩来编织瑰丽的感情锦缎。

张爱玲对色彩的直觉天赋,使他具有在小说中运用色彩的超常能力。

她运用色彩的寓意,以一种隐形话语形态来刻画人物,暗示情节及人物的命运发展,赋予色彩以生命,揭示人物的情姿神采,寄寓特定的内心情绪和审美意趣。

5、绿——欲望与生命的委顿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不知可是才洗了澡,换上一套睡衣,是南洋华侨家常穿的沙笼布制的袄裤,那沙笼布上印的花,黑压压的也不知是龙蛇还是草木,牵丝攀藤,乌金里面绽出橘绿。

衬得屋子里的夜色也深了。

”黑压压的印花与黑暗的室内光线呼应,带出暧昧的气氛,引人遐想。

乌金与橘绿的搭配是压抑着的鲜艳。

乌金色,用黑色压住了金色的光辉,是具有压抑性的颜色,象征着按捺着的欲望。

而橘色和绿色都是极刺目的颜色,象征着欲望的爆发。

在乌金色里绽出橘绿,暗示娇蕊勾引振保成功。

此时振保心理防线崩溃,全面欲望爆发。

这里颜色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也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绿色是草木之色,是生机勃勃的颜色,象征着生机和青春。

鲜辣潮湿的绿色,在这里显得格外炫目,充满了挑逗和诱惑,把娇蕊主动勾引振保的心理活生生地勾画了出来。

粉红色是女性的颜色,且常常是年轻女性才能拥有的颜色。

因而它能让人联想到女性美,象征着柔媚和诱惑。

本来绿色和粉红色都是刺眼的色调,很忌讳放在一起,但作者故意把这两种刺激犯冲的色彩放在一块,大幅度加强了单一色彩的诱惑性,从而鲜明地表现了红玫瑰对振保的强烈震撼和吸引,有力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并铺开情节。

她小说中有关绿的色彩词汇出现最多的是墨绿。

《金锁记》中曹七巧在楼上窗子里看姜季泽最后一眼时是: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上边缀有小绒球的墨绿式窗帘”,此处的墨绿蕴涵了七巧无尽的痛苦,也暗示了七巧后来的刻毒、阴险、冷酷。

在这里的墨绿预示的就是生命的委顿。

而芝寿受不了疯子一样毒恶的婆婆七巧的精神折磨。

晚上独守空房时,却发现“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自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体的颜色,她想死,她想死。

她怕这月光,又不敢开灯。

”而这里绿色既有作品中人物的苍凉,又有作者缠绵幽远的叹息、无奈与深切的同情。

二、色彩心理和色彩抒情

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中铺张色彩是因为她想借助色彩的作用,来达到反映人物心理与抒发情感的目的。

她的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看似是外在的,其实又是内在的,是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这客观对应物又深切地表现了主观的思想感情。

张爱玲善于用色彩语言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

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色彩的叠加,色彩的转换,色彩的比照等等,借以表达笔下人物的心理状态,更好的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在《茉莉香片》中,有着很多色彩心理与作品主人公相映成趣的例子,当圣诞夜传庆孤零零一个人走在山中,被丹朱追上时,他就看见了路是黑的,但丹朱的银白的鞋尖在地上一亮一亮,这里的一黑一白一亮正是传庆的自卑心理的流露,他一方面妒忌讨厌丹朱,妒忌她的幸福健康快乐,讨厌她是言子夜的女儿;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丹朱的吸引带给自己的诱惑。

他心里是十分难受,所以当两人走到路旁一片悬空的山崖时,张爱玲又让传庆眼前展现多彩的景象了:

“叶子一面儿绿一面儿白,大风吹着,满山的叶子掀腾翻覆,只看见点点银光四溅。

云开处,冬天的微黄的月亮出来了,白苍苍的天与海在丹朱身后张开了云母石屏风。

她披着翡翠绿天鹅绒的斗篷,上面连着风兜,风兜的里子是白色天鹅绒。

在严冬她也喜欢穿白的,因为白色和她黝暗的皮肤是鲜明的对照。

”绿、白、黄、银,各色在传庆眼前晃动,传庆的心也在杂乱的跳动,爱她、恨她、报复她、杀死她。

眼前的色彩其实就是心中的情绪,张爱玲用形象的载体传达着抽象的实质。

张爱玲的小说十分精美雅致,大量的色彩运用使得一篇篇小说跃出了本身的范围,像一幅幅富丽浓艳的油画,一首首精雕细刻的抒情诗,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性,看她的小说,也犹如看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给人以心灵的涤荡,达到一种审美快乐,从抒情中感受人性的真实,对生活本身进行观照和反思。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景点名篇中,张爱玲如痴如醉地推敲辞藻,用纯真而华丽的语言,精湛的文字功夫观照她用心勾勒的人和事。

在她的笔下,人生就是色彩,无数的人生就是由五颜六色、千情百态的色彩构成的;在她的心中,色彩就是人生,色彩里包含了一切她所看到、所知道、所倾诉的百态人生。

对于张爱玲而言,用色彩表现人生已是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真情的流露。

她有时点缀,有时渲染,有时叠加,有时变换,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又苍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荒诞的生命。

读她的小说,就是在审美抒情中获得丰富而透彻的人生理解。

三、反复着色.匠心独运

    有些别具匠心的作家,为渲染,强调某些事物的色彩特征,就常常运用反复着色艺术。

总是根据文章特定的艺术情境,善于捕捉事物特殊新奇的色相特征,通过对一种色彩的反复铺陈,从而展现纯净单一的色彩美,揭示个性鲜明的形象美,创造色调清新的画境美。

张爱玲很擅长运用反复着色艺术。

她的着色反复给人带来的不是一种愉悦感受。

而是让人陷落到一种沉郁一捻红的情愫中,坠落在忧郁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烟鹂是白玫瑰,从她一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笼统的白,虽然穿着是橙红色条子的绸衫,她的脸生的宽柔秀丽,可是还是单觉得白。

她的白把她和周围的恶劣东西分隔开来,像病院里的白屏风,可同时,书本上的东西也给分隔开了。

烟鹂进学校十年来,勤恳地查字典,背表格,黑板上有字必抄,然而中间总像是隔了一层白的膜。

结婚八年,还是像什么事都没经过似的,空洞白净,永远如此。

婚后的她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皑皑的一片,时而鼓起来,时而瘪进去,肚脐的样式也改变,有时候是恬静无表情的希腊石像的眼睛,有时是突出的怒目,有时候是邪教神佛的眼睛,眼里有一种随意的微笑,然而很可爱,眼角弯弯,撇出鱼尾纹。

    烟鹂的特征是“白”。

她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的印象的“强调名字和形象的张爱玲,与色彩鲜明的七巧相对照,赋予烟鹂以‘白’色相对照,赋予烟鹂以‘白’色符号。

”白色在西方是空白之意,熟悉西方文化的张爱玲深谙这一道理吧。

她觉得白不是代表单纯,而是无法言说的惨戚。

    色彩是张爱玲作品灵魂的颜色,是张爱玲内心世界的色彩反映,无论是瑰丽还是凄惨都与她的经历有关。

作家的精神劳动当然不可能在文化真空里进行,她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调动起大量积淀在他意识生存的文化信息或许会成为她感情爆发的某种信息,也可能成为某种情节布局的启发点,但这对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而言,完全属于她个人精神独创的一部分,因此在无数文化气息共同熔铸成新的艺术形象的合成过程中,某一具体的外来影响其实是微不足道。

    张爱玲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综合了许多外来影响的因素,但主要制约她的创作激情的艺术因素,仍然来自于她的生活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即便是外来影响的成分在融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中国画艺术的思维特征。

四、结语

张爱玲的语言特色表现在方方面面,就语言的色彩而言,她具有极为纯正和细腻的色彩感,不仅可以随意铺彩,还可以有独特的情调和意蕴,有着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和深沉体悟。

这种才能还得力于作家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成功融合,一方面,她有着传统小说的精致和美丽,直白和多变;另一方面,她又运用象征、比喻、暗示等比较现代的描绘手法。

两者结合,让读者有脱俗非凡的体验。

张爱玲总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色彩,人的观察、人的感受、人的心理氛围,人与色彩之间达到外内统一,表现出世俗生活、卑劣人性和悲凉人生。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这里的传奇不仅仅是指她的身世、她的红极一时和她充满争议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她作品的世俗人生,苍凉透亮,特立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赞叹不已,百读不厌。

从色彩语言角度来分析张爱玲作品,能看出她对人生体验的深刻性和艺术思维的庞大张力。

色彩语言被张爱玲使用,成为塑造人物形象、表情画意、描绘心理的一种手法,让其笔下的散文或小说都灵气逼人,或浓彩重墨、明亮灿烂,或阴郁苍凉、黯淡哀伤,恰与其份地演绎出自我的心理本质和复杂的时代感悟。

将小说如画般渲染。

她就像一位对生命有着独特见解的绘画大师,摆弄着颜料,在人生的画布上随心所欲而又恰到好处地调配和涂抹。

色彩于她已经是具有丰富多彩、灵活变化的生命形式,是她回忆往事、追念旧人、剖析人性、表达情感、观看世界的媒介。

色如人生,人生如色,是张爱玲作品的存在本质与语言特色相当出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文集》(全本)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8

2.李茂《赤橙黄绿青蓝紫——张爱玲和她的散文》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6

3.杨小青《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庆师院学报社哲版  2001年2期

4.闫秀平《论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运用》兰师专学报 2001年4月2期

5.盛爱平《浅谈张爱玲小说中比喻的得体性》江大学学报       1998年4期

6.付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7.苏炜《闲说张爱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