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81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8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温馨提示:

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使用其他色笔均不得分;2.所有答案均需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3.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

“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

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

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

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

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

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

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

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

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

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

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

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

所以,从这时开始,侠士使出现了分化:

一是投向贵族,一是转向平民。

随着分化的深入,侠的贵族化使它日益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点缀,因而日益萎缩;而侠的平民化,特别是它与绿林的合流,使其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土壤,因而愈加发展起来。

如果说汉唐间武侠贵族化的倾向要稍大于平民化倾向,那么到了宋代,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而被挤向了民间,挤向了山林。

这是因为,以兵变形式夺取最高权力的宋代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教训,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再加上北宋中期以后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不少人铤而走险,亡命江湖。

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创造了社会基础;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则为义军和土匪提供了栖身和活动的场所。

这些大大小小的林立山寨不仅蔓布四方,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网络,而且在各个网络中,绿林好汉的组织形态、各种仪式及绿林的观念意识等,也都将绿林文化推向了巅峰状态,并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一个亚文化圈。

宋代以后绿林豪杰仍不乏其人,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李自成。

推翻明王朝的事实,已经证明绿林事业的巨大能量。

但入清以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绿林活动又重新被统治者利用,各地设立的镖局和职业刺客的出现说明了这种情况。

只是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扣外族的入侵,绿林活动才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出现了白莲教、太平军、义和拳等声势浩大的活动。

它与镖师、刺客的活动并存或转化,表明了绿林活动在后期的复杂化。

(节选自《绿林文化的渊源与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绿林文化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儒士,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了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成为“侠士”的萌芽。

B.战国时期武士奉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一精神成为后代绿林好汉的重要内驱力。

C.秦统一中国后,侠出现分化,侠的贵族化使其日益衰落,而平民化使其日益发展,这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

D.清朝镖局与职业刺客的出现意味着绿林活动为统治者利用,它们和白莲教等活动的并存或转化,表明绿林活动复杂化。

2.下列对绿林文化在宋代民间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没有市场,绿林活动被迫纷纷转向民间。

B.不少平民亡命江湖壮大了绿林队伍,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发展创造了社会基础。

C.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有利于义军和土匪的栖身和活动,客观上为绿林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文化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平民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为“士”的习文与习武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B.儒与侠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有所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秦朝的灭亡使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从大致相当走向截然不同,墨家理论基本湮灭,只能以精神渗透和积淀形式来发挥影响力。

D.虽然历朝历代绿林活动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绿林活动一直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绿林事业有时甚至可能使江山改朝换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选择每题3分)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对曰: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

“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

抵抗,抵御

B.奢不能难难:

nàn,驳难,反驳

C.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奉:

侍奉

D.阴使人迎之阴:

暗地里,私下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

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

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

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

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

7、翻译所学课文中句子和本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分)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刺秦王》)(3分)

(3)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

(7分)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8、有人说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6分)

9、你认为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荆轲刺秦王》中描写易水诀别、慷慨激昂的动人乐声的两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九旬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在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

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

人占领,叶嘉莹长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

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

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才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

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底,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一次,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激情,她决心回国。

1977年,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

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6分)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

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了什么。

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B.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

C.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

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么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铺天盖地的投放广告是为了提醒和转换品

牌的轻度消费者。

D.刘局长在其履新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虽然简短,但主题鲜明,有理有据,语言质朴而又犀利,没有官话和套话,真可谓切中要害,读来发聋振聩、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韩国疾病管理本部8日证实,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韩国传播时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变异进一步对病毒传染性、致死率有何影响尚待研究。

B.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这将有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梦想,同时也有望实现我国有月球探测领域由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C.文物专家近日发现了一卷由元代蒙古族和汉族共同捐资刻写的佛经,这一发现丰富了元史研究材料,而且记载了元代蒙古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D.随着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平均3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109天,平均缩短近2/3。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特征,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

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

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16、根据文章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6分)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①,。

人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②。

现代,人的定义却是:

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

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

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③。

17、教育部2013年8月22日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

下面是部分朋友对“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的评论,请你针对友的评论,提炼出“减负”效果不理想的三

条原因。

要求语言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10个字。

(5分)

@“踏雪寻镅75”:

减负新规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首要原因是我国庞大人口基数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与急功近利心态,这个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渡西死亡”:

建议真正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严格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肩负起责任。

@“ts10000”:

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弄得一人上学,全家繁忙。

我是大学毕业生,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作业有时我都辅导不了,比如成语接龙什么的。

@“长沙友”: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学制,提倡全面发展,拒绝一考定终身。

@“向玉36158”:

减负迟迟不能见效,和政府部门抓升学率息息相关。

建议建立规章制度,严防地方片面抓升学

率。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22日18版)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高一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C项“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在文中无依据。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本替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

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文化圈”错。

这是绿林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的变化并不是秦朝的灭亡导致的。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C,奉,捧着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B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D试题分析:

D“因为年龄大了”于文无据。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1)

(2)句略

(3)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

参考译文: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

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

”回答说: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