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docx
《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钛与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2009/11/3015:
05)
〔引用地址:
未提供〕
目录:
行业知识
浏览字体:
大中小
《钛与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目前,金属钛生产的工业方法是可劳尔法,产品为海绵钛。
制取钛材传统的工艺是将海绵钛经熔铸成锭,再加工而成钛材。
按此,从采矿到制成钛材的工艺过程的主要步骤为:
钛矿->采矿->选矿->太精矿->富集->富钛料->氯化->粗TiCl4->精制->纯TiCl4->镁复原->海绵钛->熔铸->钛锭->加工->钛材或钛部件上述步骤中如果采矿得到的是金红石,那么不必经过富集,可以直接进展氯化制取粗TiCI4。
另外,熔铸作业应属冶金工艺,但有时也归入加工工艺。
上述工艺过程中的加工过程是指塑性加工和铸造而言。
塑性加工方法又包括锻造、挤压、轧制、拉伸等。
它可将钛锭加工成各种尺寸的饼材、环材、板材、管材、棒材、型材等制品,也可用铸造方法制成各种形状的零件、部件。
钛和钛合金塑性加工具有变形抗力大;常温塑性差、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比值高、回弹大、对缺口敏感、变形过程易与模具粘结、加热时又易吸咐有害气体等特点,塑性加工较钢、铜困难。
故钛和钛合金的加工工艺必须考虑它们的这些特点。
钛采用塑性加工,加土尺寸不受限制,又能够大批量生产,但成材率低,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屑残料。
钛材生产的原那么流程如图1—1。
针对钛塑性加工的上述缺点,近年来开展了钛的粉末冶金工艺。
钛的粉末冶金流程与普通粉末冶金一样,只是烧结必须要在真空下进展。
它适用乎生产大批量、小尺寸的零件,特别适用于生产复杂的零部件。
这种方法几乎无须再经过加工处理,成材率高,既可充分利用钛废料作原料,又可以降低生产本钱,但不能生产大尺寸的钛件。
钛的粉末冶金工艺流程为:
钛粉(或钛合金粉)->筛分->混合->压制成形->烧结->辅助加工->钛制品。
钛材生产的原那么流程
钛材除了纯钛外,目前世界上已经生产出近30种牌号的钛合金。
使用最广泛的钛合金是Ti-6Al-4V,Ti-5Al—2.5Sn等
医用钛标准(2008/05/2923:
54)
外科植入物用钛与钛合金加工材执行标准
GB/T13810—1997
1围
本标准规定了外科植入物用钛与钛合金加工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那么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制造外科植入物用的钛与钛合金板材、棒材和丝材。
2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探讨使用以下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28—87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232—88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3623—83钛与钛合金丝
GB5168—85两相钛合金高、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GB6394—86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6397—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
GB8180—87钛与钛合金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GB/T2965—1996钛与钛合金棒材
GB/T3621—94钛与钛合金板材
GB/T4698—1996海绵钛、钛与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合同容
本标准所列材料的定货合同应包括以下容:
3.1材料名称。
3.2材料牌号。
3.3材料状态。
3.4尺寸。
3.5重量。
3.6标准编号、年代号。
4要求
4.1产品分类
产品的牌号、状态和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产品的牌号、状态、规格
牌号 品种 状态 规格,mm
TA0、TA1、
TA2、TA3
TC4 板 热轧〔R〕,退火状态〔M〕 厚4.1~10.0
冷轧〔Y〕,退火状态〔M〕 厚0.8~4.0
棒 热加工〔R〕,退火状态〔M〕 直径8~7.5
TA1 丝 退火状态〔M〕 直径0.6~6
4.2材料
用于制作板材,棒材和丝材的铸锭应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熔炼次数不得少于两次.
自耗电极禁止采用钨极氩弧焊接.
4.3化学成分
产品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产品的化学成分
牌号 化学成分,%
TA1 Ti
基 Al
— V
— Fe
0.15 O
0.15 C
0.10 N
0.03 H
0.010 单个
0.1 总和
0.4
TA1 基 — — 0.25 0.20 0.10 0.03 0.010 0.1 0.4
TA2 基 — — 0.30 0.25 0.10 0.05 0.010 0.1 0.4
TA3 基 — — 0.40 0.30 0.10 0.05 0.010 0.1 0.4
TA4 基 5.5~6.76 3.5~4.5 0.30 0.20 0.08 0.05 0.010 0.1 0.4
注:
1其他元素一般包括:
Al、Sn、Mo、Cr、Mn、Zr、Ni、Cu、Si、Y〔该牌号中含有的合金元素应除去〕。
2产品出厂时不检验其他元素,用户要求并在合同中注明时方可检验。
4.4尺寸与允许偏差
棒材、板材和丝材的尺寸与其允许偏差应分别符合GB/T2965、GB/T3621和GB3623的规定。
4.5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产品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应在经热处理后的试样坯上测试。
试样推荐的热处理制度如表3所示。
供方可对热处理制度进展适当的调整。
表3推荐的热处理制度
牌号 推荐的热处理制度
棒 板
TA0 650℃~700℃,保温1h,空冷 500℃~650℃,保温,0.5h~1h,空冷
TA1 650℃~700℃,保温1h,空冷 550℃~650℃,保温,0.5h~1h,空冷
TA2 650℃~700℃,保温1h,空冷 550℃~650℃,保温,0.5h~1h,空冷
TA3 650℃~700℃,保温1h,空冷 550℃~650℃,保温,0.5h~1h,空冷
TC4 700℃~800℃,保温l~2h,空冷 700℃~880℃,保温,0.5h~2h,空冷
板材的室温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应符合表4的规定。
〔略〕
棒材的室温力学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棒材的室温力学性能
牌号 规格
mm 抗拉强度﹠b
MPa 规定剩余伸长应力﹠r0.2
MPa 伸长率﹠5
% 断面收缩率φ
不小于
TA0 8~75 280 170 24 30
TA1 8~75 370 250 20 30
TA2 8~75 440 320 18 30
TA3 8~75 540 410 15 25
TC4 8~50 895 825 10 25
>50~75 895 825 10 20
丝材的力学性能报实测数据。
4.6金相组织
棒材的横向低倍上,不允许有裂纹、气孔、金属或非金属夹杂物与其他肉眼可见的缺陷。
纯钛产品的横向平均晶粒度不低GB6394中的5级。
TC4钛合金产品的横向显微组织按附录A《TC4的钛合金金相组织分类评级图》评定,其组织类型应符合
A1—A9。
4.7外表质量
板材、棒材和丝材外表质量的一般要求分别按GB/T3621、GB/T2965和GB36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需方对外表质量有特殊要求时,应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5试验方法
5.1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方法
产品的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方法按GB4698的规定执行。
5.2尺寸的测量方法
产品的尺寸应使用相应精度的量具进展测量。
5.3室温拉伸试验按GB228中的规定进展,试样尺寸按如下规定。
a)厚度不大于4mm的板材,其拉伸试样应符合GB6397中的P1或P2的规定;厚度大于4mm的板材,其拉伸试样应符合GB6397中的R7或R8的规定。
b)棒、丝材的拉伸试样应符合GB6397中的R7、R8、R17一种的规定。
弯曲试验按GB232的规定进展。
采用15mm宽的试样,弯曲直径为板材的名义厚度的3倍。
5.4金相组织检验
金相组织检验参照GB5168的规定方法进展。
5.5外表质量的检查
产品的外表质量用肉眼进展检查。
6检验规那么
6.1检查和验收
产品应由供方技术监视部门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规定,并填写质量证明书。
需方对收到的产品应按本标准的规定进展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标准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三个月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
6.2组批
产品应成批提交检验。
每批应由同一牌号、熔炼炉号、制造方法、状态、规格和热处理炉次的产品组成。
6.3检验项目
每批产品均进展化学成分、尺寸、力学性能、工艺性能〔板材〕、金相组织与外表质量的检验。
6.4取样位置和取样数量
化学成分由供方在每批成品上任取一个试样进展氢含量的分析,其他成分以原铸锭的分析结果报出。
需方在成品上任取试样分析化学成分。
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试验,每批板材任取两,每按测试项目各取一个横向试样,每批棒丝材任取两根,每根按测试项目各取一个纵向试样。
金相组织判定的取样,每批产品任取一个横向试样,试样应经退炽热处理。
产品应逐件进展尺寸测量和外表质量的检验。
6.5重复试验
在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的检验中,如有一个试样的试验结果不合格,应从该批产品上取双倍试样进展该不合格项目的重复试验,假设重复试验的结果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那么整批报废或逐个检验,合格者重新组批验收。
7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7.1产品标志
在已检验的产品上应打上〔贴标签或挂标牌〕如下标记:
a)牌号、规格;
b)供给状态;
c)熔炼炉号;
d)批号。
7.2包装、包装标志、运输、储存
产品的包装、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应符合GB8180的规定。
7.3质量证明书
每批产品应有质量证明书,注明:
a)供方名称、地址;
b)产品名称;
c)牌号、状态和规格;
d)熔炼炉号、批号;
e)产品净重、件数;
f)各项分析检验的结果与技术监视部门的印记;
g)本标准编号、年代号;
h)包装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