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217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九师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九师联盟

2020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巩固卷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年10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

“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

史书还有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的相关记载。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

B.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

C.分封制起了政治整合作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兼国十二,开地千里’”表明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是开疆拓土,是建立地方政府、强化国家政治一统的反映,也是各部族逐渐融合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的,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不符合题意;周代中央尚未实现对基层的直接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

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手工业的主要优势资源,来自社会下层、由政府征召的民间各类工匠成为官营手工业中所谓“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

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B.具有垄断经营特征

C.高水平工匠来自民间

D.工艺制作水平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手工业的主要优势资源”“成为官营手工业中所谓‘经典造物’的主要创造者”可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集中了民间优秀工匠,生产了很多“经典造物”,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工艺制作水平很高,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世界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垄断经营,故B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C不符合题意。

3.擅发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法中的严重犯罪行为。

唐律疏议中记载:

“擅发兵十人以上,徙一年,百人,徙一年半,每百人加一等,千人,绞;其寇贼卒来,欲有攻袭,即城屯反叛,若贼有内应,急需兵者,得便调发。

虽非所属,比部官司亦得调发给与,并即言上。

”这反映出唐朝

A.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

B.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得到拓展

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和扩大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唐高祖和唐太宗在制定唐初制度的时候,坚持了高度集权和灵活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上奏皇帝和请示上级,这些都反映了集权。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不上奏,先不请示,而把决定权交给相关的官员,这又是一种分权。

这种有条件的分权目的还是要及时灵活地处理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故A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职能历朝历代基本没有太大的异变,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4.隋唐时期,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档名词再次出现,如“质剂”(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傅别”(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这三个文档名词皆与契约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活跃

B.社会关系复杂

C.信用制度缺失

D.私订契约普遍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交通的发达,城市的兴旺,货币的统一,买卖交易的频繁,各行业贸易繁荣,这为与契约有关的“质剂”“质要”“傅别”等文档名词的新生和传播了提供基础,故选A项。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买卖契约”“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西周出现的借贷契约”等信息可知,这些词都与契约有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活跃,而不是体现社会关系复杂,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质剂”“质要”“傅别”等词都与契约有关,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信用制度缺失,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与契约有关的这些词只能体现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的问题,没有体现私订契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5.宋太宗至道元年正月戊子诏日:

“自今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议事堂。

原来参知政事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荡然无存。

这反映出,宋初

A.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B.决策权与审议权分离

C.行政运行受到干扰

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今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可得出宋太宗提高了参知政事的地位,通过对宰相的有力牵制以达到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就已开始决策权与审议权分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行政运行受到规范,故C不符合题意。

6.市舶司起源于唐朝,初为管理当时开放

海外贸易而设。

而根据明朝的相关记载,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

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

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

据此可知,明朝的市舶司

A.成为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

B.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C.由经济职能转为政治职能

D.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明朝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对外开放,设市舶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

而到了明朝,设立市舶司是为了了解国外情况,禁止私人贸易,使海禁政策得以推行。

由此可见,明朝市舶司已经成为明王朝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A项正确。

根据材料“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等信息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不能进一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明朝的市舶司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兼顾,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其功能的转化,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与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7.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才可。

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这反映出明朝

A.内阁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B.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C.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完全不符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皇帝设立内阁,无法定权力,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故内阁的设立使明朝的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大学士在御前票拟”,而且是根据皇帝旨意,故A项不符合题意;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不符合题意;内阁作为顾问机构无决策权,它的存在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没有违背明朝皇帝设立内阁的初衷,故D项不符合题意。

8.《农政全书》记载有新的植棉方法,即“张五典种棉法”。

它对棉花的制种、栽种气温、土壤选择、根株行距、田间管理、定苗锄耘、打叶掐尖等生产技术都有科学的规定。

这表明明代

A.植棉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B.棉花种植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C.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D.棉纺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对棉花的制种……打叶掐尖等生产技术都有科学的规定”反映明代民间植棉方法已经相当成熟而且科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只涉及棉花的种植方法,没有涉及棉花种植的区域、棉纺织技术,也无法得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布材料是什么,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晚清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

经济现象,产自中国内地的某些产品如土糖、烟草、甘蔗等往往运往香港,再打着洋货的招牌运回国内销售。

这一现象客观上说明了

A.广大民众普遍的崇洋媚外心理

B.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C.中国土货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

D.列强利益驱动下的经济投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土货赋税过重,洋货赋税低,商人为逃避赋税,就把土货运往香港再打着洋货的招牌运回国内销售,这反映中国经济主权逐渐沦丧,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土货的质量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列强的经济投机活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10.西方列强创办近代工业通常先从轻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重工业,先民用工业后军事工业;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创办近代工业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近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所致

B.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特殊的国情所决定

D.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情势所需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洋务运动。

根据题干,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即由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所决,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内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等运动是导致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由太平天国所导致,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受到来自国内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威胁,而不是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情势只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故D选项片面。

11.近代上海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

轻松心情:

“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

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这反映出

A.上海地区成为近代商贸的中心

B.轮船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C.崇尚富贵的婚姻观念日益盛行

D.人们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效率低,长途出行体验差,而材料中商人出行坐轮船,心情轻松,这反映出对出行并无担心,故D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上海与其他地区商贸的对比,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方面也具有半殖民地特征,轮船尚未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观念,C项不符合题意。

12.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

1912年,南京独立各省代表会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

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B.践行了孙中山“民族革命”的思想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到南京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平等、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符合对湖北军政府政策的评价,不符合对南京临时政府“五族共和”的评价,故B不符合题意;自古以来就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干主旨,故不符合题意。

13.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

这表明

A.井冈山道路得到党内一致认可

B.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的开始

C.中国共产党尝试新的革命道路

D.中国共产党已从初期幼稚走向了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土地革命。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说明此时中共尝试新的革命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此时党内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A项不符合题意;1927年11月,中共仍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某学者指出:

“我们强调的协商政治自然包括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

但是,协商政治不是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的简单相加,因为它不是协商领域的扩大,而是民主运作程序的价值偏好的选择。

所以,协商政治在本质上超越了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之间的机械分野,是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原则而存在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的协商政治

A.是对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的发展

B.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施

C.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D.规范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运行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协商政治在本质上超越了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之间的“机械分野”,是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原则”而存在的,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故C符合题意。

A项没有点出材料实质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施”的含义,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规范”一词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15.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

万人)。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

D.交通工具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表格时间是“1978—1988”,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都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能体现中国城市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交通工具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故D项不符合题意。

16.《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

而《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是:

第一是有关私法主体即人法的规定;第二是有关财产关系,即物法的规定;第三是有关契约和诉讼程序的规定。

这一差异反映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由城邦公民法发展为帝国万民法

C.注重调解公民间经济与民事纠纷

D.公民权利意识与观念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罗马法。

与《十二铜表法》相比较,《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突出了私法领域中人的权利保护,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保护占据主导地位,是罗马疆域扩大,商品经济发展,法治理念进步等反映,故D项符合题意;罗马法协调公民间的利益与要求,而不是各阶级,故A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是罗马城邦共和制时期的产物,万民法是罗马帝制时期的产物,二者适用时空范围不同。

材料要求理解与《十二铜表法》比较查士丁尼法典的进步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中公法理念突出,万民法中私法理念突出,C项不符合题意。

17.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在1539~1563年间著有《亚洲史》一书,该书第一次向欧洲介绍了明代十五行省。

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在1586年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过中国的一些情况,内容涉及政治、科技、法律、医术等。

这反映出

A.中国当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D.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已拉开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故B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时推行的,而题干时间是在明朝,故A项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C项不符合题意;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18.下表为部分关键年份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

万英镑)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造成的主要政治影响是

A.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

B.加强了英国国王的经济力量

C.英国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D.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数据可知,四个经济部门收入都有增长,但工业增长最多、工商业在四个经济部门中所占比重上升明显,根据时间信息,此时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1832年议会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B、C两项不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已经形成,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19.1877年和1879年法国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支持君主制的总统麦克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

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B.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C.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法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1877年和1879年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麦克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这为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在此以前已开始掌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1877年和1879年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共和派上台执政,这为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但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故D项错误。

20.1917年11月7日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一则声明:

“它保护地主

、皇室的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将它无偿地转移给农民委员会;它将创立工人监督工业生产制度;它将以面包供给城市,以首要必需品供农村。

”这则声明反映了俄国革命

A.缔造人民政权与社会主义的改造并举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C.以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为根本出发点

D.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7年11月7日晚,俄国的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土地所有制、工业生产制度、市场供需问题的声明,立即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符合题意;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是巴黎公社,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革命政权缔造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行,故C项不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后,开始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21.在九年(1932年~1941年)的时间里,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动员和组织了大约300万人,在遍布全国的大约5000个野营地进行资源保护工作,所从事的工程项目达l万个。

这些工作

A.从根本解决了当时工人的失业问题

B.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C.揭开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序幕

D.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32年—1941年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及其活动,结合时空可以看出这是罗斯福新政相关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失业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失业问题不可能有根本的解决,故A不符合题意;“揭开序幕”不能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反对者不少,在对待失业问题上仍然如此,故“全方位的支持”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22.二战后,美国极端反共的福音派传教士约翰·布鲁格提出“战斗的自由”理念,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布鲁格强调“自由”是附带责任的“自由”,并声称这是全世界人民“无论其文化传统,无论其社会风尚”都应当遵守并享有的。

这反映出此时的美国

A.决策高层赞成宗教改革

B.成为民主自由思潮发源地

C.政府支持冷战思想传播

D.自由理念得到全世界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以“自由国家”自称,冷战初期,布鲁格等人提出“战斗的自由”,属于冷战思想,据“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等信息表明,这种思想的传播得到了美国政府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上欧洲国家兴起的民主自由思潮早于美国,B项不符合题意;“全世界认同”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

23.下表为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

据此可知

A.欧洲一体化是法、德共同努力的结果

B.欧洲联合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C.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始终坚持和解态度

D.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中世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法国不同时期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可知,欧洲联合的思想主张由来已久,根植于欧洲的历史传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到法、德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努力,不能排除其他国家的参与,故A不符合题意;C中“始终”表述太绝对,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最早的欧洲一体化思想始于1713年,并非中世纪,故D不符合题意。

24.下面是刘厚俊教授在其《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一文中出现的漫画。

该漫画旨在说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世界各国助力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C.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复苏

D.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虽然前方有障碍,但是这一障碍已经出现“断裂”的现象,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利弊并存,故A不符合题意;有些国家是反经济全球化的,故B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过于片面且不符合漫画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最重要资源。

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已有对“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春秋中叶以后,鲁、楚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明代中叶以后的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

纵观二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着支配地位。

自井田制瓦解以来,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封建剥削制度联系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和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

第二阶段,即1986~1991年,1986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阶段,1992年~1998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5.4%,平均每年递增7.9%,短短六年时间,就实现了粮食增产1亿吨。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自主精神的产物,是农民的伟大创造。

而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的制度保证。

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中的一些能人,“村庄精英”在新制度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跑运输,或搞建筑,或从事特色家禽养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社会行政人员阶层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摘编自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古今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

(1)特点:

精细化管理土地历史悠久;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历史的主线;土地制度顺着开放流动的大势发展;采用所有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