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752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docx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一、新陈代谢

定义:

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气和营养物

质,用以合成体内组织中的新物质。

同时原有组织内的物质也在不断地氧化分解,变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有大量能量的储存与释放,以供给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需要。

这种摄取、排出、合成、分解、储能、放能的交换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

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在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相互配合按照一定规律共同完成的。

SARS(腹泻、高烧、呼衰-气管切开…….)

种类:

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方面。

㈠物质代谢

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及其

它物质的代谢,其中维生素、矿物质、水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或排出,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则需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或排出。

 

共同的基本代谢过程

消化吸收

细胞内的合成与分解(中间代谢)

代谢产物的排泄

㈡能量代谢

定义:

机体所需要能量是通过不断地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通过物质代谢获得。

物质代谢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必须每天从各种食物中取得能量,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事实上,不仅劳动时需要能量,就是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也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例如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肺的呼吸和腺体分泌等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每天吃下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素。

食物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能供给能量。

上述的三大营养素在人体内经过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通常先贮

存在一些特殊的高能化合物(主要是三磷酸腺苷,ATP)中,ATP作为能量传递物将所贮存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维持体温)、机械能(肌肉收缩)、电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等。

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一般情况下,健康成人从食物摄取的能量和所消耗的能量经常保持平衡状态,否则会引起体重超重或体重减轻。

体重是衡量能量是否平衡的一个标准。

正常情况:

能量产生=能量消耗

营养素摄入劳动、生长发育需要、

特殊生理需要(孕妇、乳母)

伤口愈合、抵抗感染

异常情况:

①能量产生>能量消耗

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热量,超过人体的需要,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肥胖。

肥胖儿、日本的相扑运动员。

②能量产生<能量消耗

如果长期热能摄入不足,人体内储存的糖元、脂肪、蛋白质都会被消耗→→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如非洲灾民、艾滋病、癌症等。

1.膳食中的热能来源

人体所需要的热能来源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这三种物质又称为热源质。

2.热源质的生理有效热能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生理有效热能分别为4千卡、9千卡、4千卡。

3.决定人体热能需要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持基础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基础代谢能量

当机体处于清晨、静卧、空腹(饭后10~12小时)、室温20℃左右(既无体力又无脑力劳动,外界环境安静),为维持体温和器官内脏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呼吸、循环、排泄、腺体分泌、神经活动、肌肉张力的维持等)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即基础代谢能量。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基础代谢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身体的大小(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营养状态、气候因素等。

一般说来,瘦长人比肥胖人基础代谢高,男性比女性高;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高,青壮年较稳定,老年人偏低;寒冷气候下比温热气候下高。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如发高烧时,基础代谢增高;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也使基础代谢增高。

此外,还受种族的影响,同样的身高、体表面积,印地安人基础代谢最高,欧美人次之,亚洲人较低。

从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

从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在人体能量总需要量中占主要的部分。

劳动所需要的热能与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劳动持续时间及工作熟练程度有关,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工作越不熟练,能量消耗越多。

根据我国营养学会专家建议,成人劳动强度分为五级:

极轻体力劳动:

身体主要处于坐位的工作,如阅读、写作、办公室工作、修理钟表、开会等;

轻体力劳动:

主要是站立为主的工作,如教师讲课、化学实验室工作,商店售货员等;

中等体力劳动:

肌肉活动较多或较为紧张者,如学生日常活动、司机、木工、电工、一般农田劳动;

重体力劳动:

炼钢、舞蹈、体育活动(足球、游泳、登山等)、半机械化搬运工作等;

极重体力劳动:

非机械化装卸工作、采矿、伐木、铸造、开垦土地等。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

定义:

摄入食物后,机体向外界散失的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

此种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高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只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并非增加能量来源。

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和合成两方面,新陈代谢处于平衡时,身体表现为健康状态,反之,则表现为疾病状态。

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会因某种原因被打破,造成代谢紊乱,因此我们称这种平衡为动态平衡。

糖尿病

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地发挥生理作用,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血糖增高、出现尿糖为临床特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急、慢性合并症,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

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有3000-4000万人。

痛风病

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并由此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内的尿酸有两方面的来源:

一部分来自细胞分解,另一部分由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生。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经尿和大便将尿酸排出体外,痛风患者则由于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不能正常地排出体外等原因使尿酸潴留在血液中,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或组织中,形成结石,引起手、足的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等。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

食物的消化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功能:

将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性消化,变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然后进入小肠吸收入血液和淋巴液,营养全身。

另部分未被消化吸收的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外界摄取的食物→简单的可溶性物质→小肠(吸收→)血液和淋巴液→全身

↘残渣→大肠→体外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

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如唾液腺、肝脏、胰腺等、胆囊等。

位于消化道壁内,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如舌腺、唇腺、

胃腺、肠腺等。

1.口腔、咽、食管

口腔的主要工作是咀嚼和吞咽。

咀嚼是保证食物的粉碎效果和胃部健康的重要环节。

食物经过牙齿切割、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作用,已被切碎、磨细,并与唾液混合,形成食物团,完成食物的初加工。

食物的消化过程虽然是从口腔开始的,但消化的准备工作是在食物还没有进入口腔之前就已开始了。

食物的色、香,刺激了口腔内的腺体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唾液(每天1200~1500毫升)。

唾液里含有一种酶叫淀粉酶,可以将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麦芽糖,部分转化为葡萄糖(馒头的甜味)。

此外,唾液还有很强的解毒功能。

吞咽是一次性完成的反射性动作,它引起食道蠕动,使吞咽的食物很快通过食道进入胃。

2.胃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并通过胃的蠕动,使食物和胃液等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更好发挥作用,并通过蠕动将食糜送至幽门部,然后进入小肠。

混合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一般为4~5小时。

食物在胃停留的时间受到食物种类的影响,其中脂肪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因此,高脂肪膳食在胃滞留的时间长,有饱腹感,不宜消化。

胃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幽门四部分。

贲门连接食管,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病常见的部位。

胃黏膜有许多皱襞,胃扩张时皱襞消失(节假日胃扩张出血)。

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胃腺,胃腺分泌可消化食物的胃液,成人一昼夜可分泌胃液1500~2000毫升。

胃液的主要成分:

胃蛋白酶、盐酸(胃酸)、黏液等。

胃液有很强的酸性,其中含盐酸约0.5%,不仅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而且能把食物浸泡松软,使胃蛋白酶保持充分的活性。

胃酸分泌不足,会引起消化不良,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而胃酸过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侵蚀作用,是发生胃溃疡的原因之一。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消化酶。

最初分泌的是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下,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能将天然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生食)。

胃液中的黏液,可以保护胃组织表面免受强酸的伤害和胃酸的自身消化。

3.小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通过进一步研磨和搅拌食糜,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和分解食糜,又可吸收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将其转运至血液或淋巴液,并将其余的食糜推向大肠。

以上功能是通过小肠的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3种运动形式完成的。

成人小肠约6~8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小肠壁有一些环状皱襞,增加了肠腔内面与食糜接触的面积。

皱襞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的绒毛,它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担负着吸收营养物质的重任。

由胃来的酸性食糜一旦被推送进十二指肠,便刺激胰液、胆汁、肠液的分泌。

胰液中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它们可分别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胆汁主要是参与食物中脂肪的乳化、水解和吸收,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肠液是较稀的液体,可稀释消化产物,是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

小肠液分泌肠致活酶,可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使之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有利用蛋白质的消化。

另外,还有分解多肽的肽酶,分解双糖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

4.大肠

大肠自小肠末端接受大量液态食糜,其中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在盲肠和升结肠中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肠管的各种运动将食糜搅拌揉搓翻转,将其中残余养分及水分消化吸收,形成半干粪便,推向直肠。

大肠长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从自然界动物肠道的相对长度看,肉食动物的肠道较短,杂食动物的居中,而草食动物的肠道最长。

这是因为草食动物促进是大量的纤维素,肠道肠道较长,有利用细菌发酵以分解哺乳动物机体不能消化的纤维素。

肉食动物的食物因缺少纤维,肠道的相对长度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缩短。

而在这一点上,人类居中,是同杂食动物相近的。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的时间与膳食纤维含量有关,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膳食纤维含量高,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就比较短,相反,停留时间越久,水分被吸收的越多,会造成粪便干燥,这是便秘的原因之一。

食物通过胃和小肠的时间约12小时,而通过大肠约10个多小时。

大肠新功能

在大肠的主要部分结肠内栖居着一百多种、十万亿个细菌,形成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环境,其中有许多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可以降解肠道中的某些致癌物.

双歧杆菌与其他有益菌群一起,在肠粘膜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构成人体抗病的第一到防线。

双歧杆菌可以降低肠道内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双歧杆菌还可合成人体需要的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促进钙、铁及维生素D的吸收。

双歧杆菌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致衰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保持着动态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群异常繁殖,有益菌群处于劣势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服用多种抗菌素。

膳食纤维的作用

粗粮、豆类、蔬菜、水果、海藻、食用菌等天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的主要作用是:

1.防止便秘。

膳食纤维使食糜在肠道内通过的时间缩短,同时增加粪便体积,刺激了肠道蠕动,排便次数相对增加,从而达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2.改善肠道菌群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

膳食纤维能改善肠内的菌群,使双歧杆菌等有宜菌活化、繁殖,并因而产生有机酸,使大肠内酸性化,从而抑制肠内有害菌的繁殖,并吸收掉有害菌产生的致癌物。

膳食纤维因能促进粪便的排除,缩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减少了粪便中致癌物质与肠壁接触;同时增加粪便体积,“稀释”有害物质,减少它们对肠道的毒害作用,从而起到了预防肠癌的作用。

3.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延缓淀粉在小肠内的消化或减慢葡萄糖在小肠内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大多数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仅含少量的脂肪;膳食纤维还可增加胃的饱腹感,影响食物的摄入量;有控制体重的作用。

5.可溶性膳食纤维可螯合胆固醇,从而抑制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6.膳食纤维中所含植物雌激素,无论对雌激素依赖性癌细胞,还是对雌激素无依赖性癌细胞的繁殖,均有抑制作用。

对肿瘤基因及某些生长因子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因而证明它有防癌、抗癌作用。

麦麸、全麦面包、豆腐、大豆、亚麻籽、蔬菜、水果中含有以异类黄酮为代表的植物雌激素。

有一利必有一弊,膳食纤维虽然好处很多,但吃得过多,也会引起胃肠反应,故食用粗粮、蔬菜、水果时应适当。

只要保持平衡膳食,粗细粮合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海藻、菌类,膳食纤维就不会缺乏。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粗粮:

玉米、玉米面、小米、黑米、各种杂豆、白薯等。

2.蔬菜:

如芹菜、韭菜、豆芽、油菜、小白菜、菠菜、苤蓝、笋类、葱头、生萝卜等。

3.水果:

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还富含果胶及有机酸,均有通便作用。

4.菌藻类:

蘑菇、香菇、海带、海菜、其他海藻等。

4.其他:

琼脂、魔芋粉。

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1.蛋白质

第一步:

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从胃开始。

胃中的胃酸先将蛋白质变性,破坏其空间结构,以利于酶发挥作用。

被胃酸激活的胃蛋白酶开始分解蛋白质,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少量的氨基酸。

第二步:

大部分蛋白质消化是在小肠,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

蛋白质在小肠内先被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分解氨基酸和多肽,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

在小肠粘膜的刷状缘中的肽酶作用下,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的多肽先分解为2肽、3肽,再将2肽、3肽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

在消化道内的蛋白质不可能全部被消化吸收,平均吸收率为

92%。

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部分消化的肽,不易被肠壁吸收。

如吸收少量即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哮喘等症状。

(对虾过敏)

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在大肠内受到细菌的作用,发生腐败,产生胺、酚及吲哚等有毒物质(便秘的危害),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量被肠粘膜吸收,随血液运至肝脏,进行生理解毒,然后随尿排出,不致发生中毒。

第三步:

被吸收的氨基酸通过粘膜细胞进入门静脉而被运送到肝脏。

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着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

构成肌肉、细胞、骨骼、皮肤、头发、指甲等器官组织。

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时……….

组成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激素、酶等,这些物质在体内起着增强免疫力,维持身体渗透压,酸碱平衡,调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重要的生理活动。

另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质。

为什么要分解?

进入肝脏的氨基酸过多时,肝脏中分解氨基酸的酶含量适应性增加,使超过身体需要量的氨基酸分解破坏。

如尿素肾排出。

肾炎、肾功能不全的疾病,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痛风病也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嘌呤代谢失调。

食物中的核蛋白核酸(动植物组织中均有)嘌呤尿酸

体内的核蛋白

 

2.脂肪

脂肪=3分子脂肪酸+1分子甘油

甘油三酯(中性脂肪)

第一步:

(很弱)

食物进入口腔后,脂肪的消化就已开始。

唾液脂肪酶可水解部分的脂肪,成年人来说,这种消化能力很弱,而婴儿口腔中的脂肪酶则可有效地分解奶中的脂肪。

第二步:

(有限)

脂肪在胃中,由于胃的剧烈蠕动可促使脂肪乳化,成为细小油滴,并在舌脂肪酶的作用下乳化分解。

但由于成人胃液酸度很强,不利于脂肪酶的作用,故在胃中脂肪的消化很有限。

但婴儿胃中可消化一部分的脂肪。

第三步: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食糜通过胃肠粘膜产生的胃肠激素刺激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并进入小肠(胰液和胆汁开口于肠)。

胆汁中的胆盐是有强有力的乳化剂,脂肪受胆盐乳化,分散为细小的脂肪微粒,有利于和胰液的脂肪酶充分接触。

胰液中的胰脂肪酶能将部分脂肪完全水解为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

另一部分仅能水解为甘油二酯或甘油一酯。

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易于水解。

脂肪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很容易被小肠细胞吸收直接进入血液,运送到肝脏。

另一部分甘油单酯、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肠黏膜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有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全身,成为血脂的主要部分。

查体检查血脂包括:

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将体内的胆固醇和磷脂运回肝脏进行代谢,起到保护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过多,就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

吸收后的脂肪大部分贮存于脂肪组织,作为热能储备,需要时动用。

一方面作为新细胞组成成分,存在于脑、肾、心、脾、肺等重要器官。

另一部分在肝内转变为磷脂和糖原进行贮存。

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能。

 

胆固醇

提起胆固醇,不少人“谈虎色变”,因为,高胆固醇是引起人体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大敌。

而胆固醇的另一面,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胆固醇也是人体内的必需物质。

人体内的胆固醇是组成细胞的营养物质。

它大部分是自身合成,一部分是通过饮食摄入的。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内都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人体一昼夜能自身合成一部分,从混合食物中再摄入一部分,每天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一些,其余的则用于全身的新陈代谢。

食物中的胆固醇大多是游离的,部分酯化胆固醇,必须经过胰胆固醇酯酶分解为游离胆固醇才能吸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能自行调节。

摄入的胆固醇多了,肝脏内合成的数量就能自动减少;摄入的少了,就会多合成。

但是,人到了中年后,由于内分泌和脂质代谢的失调,能使这种自动调节的机能发生紊乱。

此外,高级神经中枢长期过度紧张、高血压、激素的影响,遗传、体胖以及活动量减少等种种原因,也能使这种自动调节的机能失调。

这时,如果摄入胆固醇多了,体内合成并不减少,于是就会增加了血脂中胆固醇的含量,形成动脉硬化。

有时摄入过多的精制糖也会出现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等高血脂现象。

这时,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就十分必要了,要分别对胆固醇和精制糖的摄入作适当的限制。

血中胆固醇一部分直接排入肠道被膳食纤维吸附有粪便排出。

另一部分在肝内合成胆汁酸(乳化脂肪,帮助脂肪消化吸收),经胆道排入肠内,大部分可重新吸收,进行肝肠循环。

血中胆固醇含量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膳食中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取过高的缘故。

植物固醇(植物中,豆腐)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蛋黄的营养非常丰富。

鸡蛋中的钙、铁、磷等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主要都集中在蛋黄中。

研究发现,蛋黄中虽有较多胆固醇,但同时也含有丰富的卵磷脂。

卵磷脂是一种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并使之保持悬浮状态,易于组织利用,从而阻止了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

另外,它有助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带出血管等组织。

还有,鸡蛋黄中所含有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常用食物的胆固醇含量

部分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毫克/100克食部)

食物胆固醇

食物胆固醇

食物胆固醇

猪脑2571

猪肾354

猪肺290

猪肝288

猪肚165

猪舌158

猪心151

猪大肠137

猪肉松111

猪肉(肥)109

猪肉(瘦)81

牛脑2447

牛肉(肥)133

牛舌92

牛肉(瘦)58

羊肉(肥)148

羊肉(瘦)60

兔肉59

牛乳(鲜)15

牛乳(酸)12

鸡肝476

鸡胗174

鸡106

鸡蛋黄1510

鸡蛋585

黄油295

冰激凌51

蟹子985

虾子896

鲫鱼子460

蟹(河蟹)267

墨鱼226

基围虾181

河鳗177

海虾117

鲫鱼130

黄鳝126

胖头鱼112

青鱼108

大黄鱼86

鲈鱼86

草鱼86

鲤鱼84

带鱼76

海鳗71

海参62

海蜇8

3.碳水化合物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被肠道吸收的主要形式。

常见的单糖有:

①葡萄糖:

是重要的单糖分布很广,是淀粉、糖原等许多糖类的基本单位。

人体的血糖就是葡萄糖。

②果糖:

广泛分布于生物界,蜂蜜中含量最丰富,甜度最高。

③半乳糖:

不单独存在于自然界,主要来自乳糖的水解。

2.双糖:

由两分子单糖结合而成

①蔗糖:

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缩合失水而成。

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日常食用的白糖、红糖、冰糖等都是蔗糖。

②麦芽糖:

由2分子葡萄糖缩合失水而成。

存在于发芽的种子中。

③乳糖:

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缩合失水而成。

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甜味不及蔗糖。

3.多糖

由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的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

没有甜味,难溶于水。

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可分解为单糖。

1淀粉:

由数百个葡萄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

大量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麦、稻、杂粮等)

根茎(薯类、蘑菇、芋头等)

干果(栗子、莲子等)中。

淀粉→→糊精→→麦芽糖,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②糖原(动物淀粉):

是人和动物体内糖的贮存形式,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里。

③菊粉:

存在于洋葱、大葱等的根部。

④食物纤维:

详见有关章节。

 

第一步:

在口腔中,食物中的多糖和淀粉受到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很短,因此,只有一小部分被分解为麦芽糖。

第二步:

食物经吞咽入胃。

胃里没有消化淀粉的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6~6.8,而胃酸的酸性在PH值是4以下,因此,在食糜没有被胃酸中和之前,能持续作用一段时间,一旦中和,唾液淀粉酶将失去活性。

第三步:

食糜逐步排入小肠。

在小肠食糜中的淀粉和一部分已被水解而生成麦芽糖,分别受到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和肠麦芽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吸收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一部分进入毛细血管,经门静脉入肝脏,以肝糖原的形式贮存。

肝炎的保肝治疗。

另一部分被运送到其他器官直接被利用。

大量摄取淀粉类食物时,肝糖原剧增,食用后1小时血糖即增加,

2~3小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乳糖不耐症,先天缺乏乳糖酶、疾病引起、年龄增加。

糖尿病,膳食纤维特别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使胃排空速度减慢,并可在肠道内吸收水分形成凝胶,延缓各种营养素的吸收速度,因此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

4.水和矿物质

水和矿物质能直接吸收。

可溶性矿物质被吸收后,主要经血液进入体内,难溶性矿物质的吸收较差。

5.维生素

维生素的吸收取决于它的溶解性。

水溶性维生素容易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机体吸收。

四、酸碱平衡

机体必须处于正常的PH值(7.35~7.40)的内环境中,才能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和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体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