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222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讲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docx

第九讲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

第九讲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

一李白的简历和思想

李白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26以前)李白五岁来蜀,一共呆了20年。

主要是学习。

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还叫赵蕤的学过纵横术。

游历蜀地名胜古迹,多同道士交往。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6-742)李白“丈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祖国东部地区的漫游生活。

经广陵、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下金陵、扬州、会稽。

求仙问道,结交豪雄。

“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财尽后湖北安陆定居,娶前朝宰相许圉师孙女为妻。

后又搬家到山东任城(今济宁),后又南下安徽南陵。

三、长安时期(742-744)经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赴长安,玄宗破格“降辇步迎”,官授翰林供奉。

有其名无其实。

遭权臣嫉恨,遂被“赐金放返”。

744年遇杜甫,结为好友。

四、以东晋、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再次漫游。

历经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许多地方。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755年冬,李白漫游江南,安史之乱爆发,时永王东下,李白怀报国之心,投奔李璘,永王败,李白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到四川巫山遇赦,幸得放返。

时年59。

61岁时李光弼率军追讨史朝义,欲请缨参军,行至金陵,因病而返。

762年,诗人贫病交加,至安徽当涂族叔李阳冰家,当年十一月病逝。

李白的思想特征:

1、儒家思想:

李白诗歌中常嘲讽腐儒,但李白对儒家思想并不反对,其不少诗文流露出了对孔子的崇敬和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也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2、道家思想:

对李白影响最为深刻。

李白自小就和道士交往,漫游时更是注重学道求仙,受道家影响的同时也接触到佛家的思想,在其诗歌中也有表现。

3、纵横家思想:

从小就曾从当时的纵横家赵蕤学纵横之术。

其诗歌文章多次提到他喜好纵横术。

总之:

在李白身上,有纵横家的识见,道家的服食修炼,儒家的荣亲、侍君,三者结合为李白的总体思想,汲汲以求,为此奔走终生。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常自比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等

奔亡道中其三 谈笑三军却。

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

未射鲁连书。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月化五白龙。

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

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

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

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

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

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

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

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

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

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

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

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

功成追鲁连。

2、揭露批判玄宗时的黑暗统治,表达对玄宗穷兵黩武开边拓境的不满。

如:

《古风》五十九首、《远离别》《扶风豪士歌》《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

扶风豪士歌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

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

向君笑。

饮君酒。

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

千里独徘徊。

3、表现自己豪放傲岸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郁闷。

如《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梁甫吟》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4、描写赞颂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等。

如:

《望天门山》《庐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关山月》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5、抒写普通人的感情及平民的生活。

如《赠孟浩然》《赠汪伦》《越女词》之三等。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1、豪迈的气势,奔放的激情。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飘逸、潇洒的韵致。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苏轼:

“太白诗飘逸”。

王安石:

“白之歌诗,豪放飘逸”。

如:

李白诗里的“水”意象、“月”意象;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想象的奇特,夸张的大胆,比喻的新鲜。

跳跃的思路,跌宕变幻的结构。

4、自由的格律,“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风格。

随手拈来,脱口而出。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通常归结为浪漫主义。

所有这些青春、豪气、边塞、江山、美景都体现一个共同的精神:

即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

深刻的反映着那个时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绪,和要求突破传统的羁缚,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上层社会的愿望,以及纵情欢乐,傲岸不逊,恣意反抗的鲜明个性。

奏出了盛唐诗艺最强音。

行路难其三李白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乐府题解》云:

¡°《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不畏权贵:

李白戏弄高力士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贸然涉足政治。

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

玄宗怒道:

“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

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

可不被小邦耻笑耶!

”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

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

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xue。

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

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

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

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

贵妃道:

“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

”高力士冷笑道:

“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

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

”贵妃立时变色。

这完全是诬陷,《清平调》是赞美杨贵妃的惊艳之美。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相似,可怜新燕倚新妆。

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

玄宗尝戏语贵妃道:

“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

”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

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误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

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

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

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

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

《庄子》:

“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

"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

典故:

颍水洗耳

相传尧访贤禅让天下,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尧让其治天下,许由以为是一种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于箕山之下。

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认为听到这个任命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颍水之滨。

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

部落联盟领袖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

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箕山隐居。

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箕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

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

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到颍水洗耳朵,表示不愿听。

箕山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

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有口莫食首阳蕨。

《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索引》:

"薇,蕨也。

"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典故:

夷齐让国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

“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

”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

“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他们发现周朝因崇尚计谋,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

他们2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

“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

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

”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

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山,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

“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

”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

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

“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

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

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高士传》:

巢父谓许由曰:

“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许由要找一个离尧帝越远越好的落脚地方,但问题是身上带的盘缠不足以支持他逃到天涯海角,左思右想之后,许由先生把目光停在了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峰箕山。

这座山峰后来名声大震,被称为隐者之山,许由以后,很多隐士都在这座山上隐居。

但许由先生不知道,在他跨入这座山之前早已经有另外一位大隐士捷足先登了,这位隐士在许由先生的生命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他的朋友、知己,还是他的仇敌,他的一句话影响了许由先生的晚年生活。

巢父先生已经萁山隐居了多年,对这个不速之客感到好奇,当许由先生回过头来,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他们已经成了对方的知己。

当许由先生说明来意之后,巢父先生惊喜的说:

“终于把你盼来了,兄弟我在这里等你多时了。

阁下不嫌弃的话,就住到我家里去吧。

”巢父谓许由曰:

“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鲍照《拟行路难》:

"自古圣贤尽贫贱"。

《史记·蔡泽列传》:

"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

……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

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

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

而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攻陷魏国、攻占郢都、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

¡°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

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

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今灭掉赵国,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昭王应允。

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发兵邯郸。

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秦兵节节败退。

秦兵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

¡°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

¡±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

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

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

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

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

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刎。

吴起卫国左氏(山东定陶)人。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

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

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

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

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

文侯问大臣李悝说:

“吴起为人如何?

”李悝说:

“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

”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

宰相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在武侯面前诬陷吴起。

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

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

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

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

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

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

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

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

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

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

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史记·越世家》: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遗:

送。

种:

文种,与蠡均为春秋越国的大臣,辅助越王句践复国灭吴。

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仲,信上说: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

”文仲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

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王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仲,质问他说:

“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会谁?

”文仲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子胥既弃吴江上,

子胥:

伍子胥。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

“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

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又见《国语·吴语》。

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为楚高官。

因受小人构陷,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

伍子胥先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

见吴国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献计助他夺得王位,即吴王阖闾。

此后,伍子胥与大军事家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镇晋国,而使吴国称霸一时,伍子胥也由此博得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美名,在民间享有盛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吴国老臣,于国有功的大军事家大谋略家,最后竟落得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的境地,一生功名毁于一旦。

司马迁认为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其实不然!

所谓性格即命运,伍子胥正是因为其胸襟狭隘,多疑残暴,重小利而失大义,才造成了命运的悲剧。

阖闾死,夫差继位,破越并称霸中原之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报亡国之恨。

伍子胥由此预感吴国终将为越国所灭,于是谏言夫差灭掉越国这个心腹之患。

夫差出于战略考虑,觉得越已经臣服,再赶尽杀绝显得没有道义,无法在诸侯国中服众,所以没有听从伍子胥的个人意见。

此时,伍子胥的私心再度抬头,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今后不受伤害,他不惜甘冒叛国的风险,竟乘吴王派他使齐下挑战书之机,将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

身为吴国大臣,却把自己子女托付给敌国照看。

这无疑给了有心人以“里通外国,心怀二心”的口实。

再有道的君王也受不了臣子这种公然背叛。

何况本来就有些昏庸的夫差呀。

于是,夫差赐剑令其自杀。

如果伍子胥拚死相谏,也算是一大忠臣。

如果抗旨不遵,反戈一击,也算是一条汉子。

但他选择了服从。

做顺臣也就罢了,偏偏他还鸭子死了嘴硬──临死前交代手下人,一定要把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亲眼看着有朝一日越国从这里进来灭吴。

别说是一代霸主的夫差,就是换了一般人听了这尖酸刻薄的咒语,怎么受得了。

于是夫差派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一个皮口袋扔进了江中。

屈原终投湘水滨。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

~约公元前278年?

)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陆机雄才岂自保?

……华亭鹤唳讵可闻?

《晋书·陆机传》载:

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

西晋时,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文采出众,为一代名士。

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成都王司马颖爱才,重用陆机。

讨伐长沙王司马义时,用陆机为主帅,统领兵士二十余万。

陆机请辞,成都王不允。

部将见这个南方主帅书生气十足,都不服调配,加上陆机缺乏作战经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有人诬陷陆机与长沙王有私,成都王遂派人抓捕陆机。

陆机闻讯,苦笑脱去战袍,叹道: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于是平静地接受极刑。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在邺城发生了一起惨祸, 成都王司马颖无情的残害了求仕中原的南人代表陆机、陆云、陆耽兄弟,同时遇害的还有陆机之子陆蔚、陆夏等,南士孙拯等也受牵连而死,作为汉晋之际江东大族“首望”的陆氏家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晋书·陆云传》载时人孙惠的话说:

“不意三陆相携暗朝,一旦湮灭,道业沦丧,痛酷之深,荼毒难言。

国丧俊望,悲岂一人!

”唐太宗在《晋书·陆机陆云传》论中也对机、云之死深表惋惜。

陆机为司马颖所杀。

临终时叹道: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

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

后以“华亭鹤唳”。

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李斯税驾苦不早。

税驾:

犹解驾,言解下驾车的马匹休息。

税,解脱。

《史记·李斯列传》载:

李斯喟然叹曰:

"……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代政治家。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李斯关于“督责之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

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

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