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645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语文课程类型:

必修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

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

12课时

设计者:

张松瑞矿区小学

背景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单元导语中就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篇精读课文,虽然都是表达父母之爱,但爱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一是感性的爱,二是理性的爱,写法上都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

延续两篇精读课文的风格,《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这两篇略读课文分别安排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

可以说,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是紧紧扣住专题和读写训练点,对精读课文进行了补充。

所以我们在教学上可以举一反三,做到一收一放。

本组所选的四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单,孩子能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但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孩子们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目标

1、正确读写25个生字,会认28个生字,抄写,听写词语,并积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味文本,再现情景,体会父母之爱,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正确认识父母之爱,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2、理解文中深刻的句子。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

课时

父母的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

18*“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

20学会看病

1

口语交际习作六

回顾拓展六

2

复习检测

2

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课内资源:

利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小练笔等进行学习,整合单元内容。

3.课外资源可利用“班班通”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还要通过阅读书报杂志、上网、收看电视、访问父母等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活动

识字与写字

本学期要求会写的21个生字,学生要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写。

组织开展一次书写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学习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

阅读中着力培养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开展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领会文章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也是本单元阅读教学中的重点。

课外阅读:

举行好书推荐会。

每周完成一份“阅读记录卡”,每两周举行一次好书交流会,分享课外读书的收获。

习作

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一次习作和两次练笔,除了写写生活中的作文外,还要展开想象,想象一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习作中要注意有一定的速度,重视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通过范文引路、自评互评、认真修改等方式提高习作质量及水平。

口语交际

根据教材的安排以“浓浓故乡情”的话题,活动安排如下:

名人成长的故事谈看法、讲自己和父母成长历程的故事、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在交际过程中做到认真倾听,大胆表达,更重要的是在交际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与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评价

(一)评价方式

单元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30分)+单元测试评价成绩(70分)。

1.过程评价(30分)

过程评价(30分)=识字与写字(5分)+阅读理解(10分)+习作(5分)+口语交际(5分)+小练笔(5分)

评价内容

等第描述

识字与写字(5分)

根据写字姿势和平时作业的书写情况分为五个等级:

5分、4分、3分、2分、1分。

阅读理解(10分)

①课内阅读(5分):

根据上课听讲、思考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和积极表达阅读感受的情况分为三个等级:

5分、3分、1分。

②课外阅读(5分):

根据阅读量、交流课外读书收获以及完成“阅读记录卡”的情况分为三个等级:

5分、3分、1分。

习作

(5分)

根据完成习作的质量和习作修改的情况分为三个等级:

5分、3分、1分。

口语交际

(5分)

根据交际过程中倾听的态度和有针对性表达见解的情况分为三个等级:

5分、3分、1分。

小练笔

(5分)

根据小练笔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分为个等级:

5分、3分、1分。

2.单元测试评价(70分)

单元测试评价主要以综合纸笔测验评分为准。

(注:

第二单元考试满分均为100分,折合相应分数计入)

(二)评价结果处理

以上两项内容百分制计算,所有成绩最后将转化为对应等级:

优(90及90以上)、良(80-89分)、合格(60-84分)、不合格(60分以下)。

成绩不合格者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父亲的爱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张松瑞米村镇矿区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3.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

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

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

朗读不能有感而发。

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通过自读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

通过默读能说出父亲没的了不起,和儿子了不起。

评价任务三:

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父亲”和“我”的动作、语言,并能准确说出“父亲”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使用日期

教学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内容。

学习

重点

整体感知作者窃读的滋味;学习本课生字词。

学习

准备

回忆自己课外读书的故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精导激趣

引入新课:

1994年1月17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美国洛杉矶,(播放洛杉矶地震的视频)在短短的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

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环节二

学习生字词

自学提示:

1.请同学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并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活动一1、听课文录音,划出本课生字词。

 

2、再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课后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

 

3、读读下列词语

地震洛杉矶混乱安顿挖掘

昔日废墟阿曼达坚定绝望

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疾步

瓦砾砸碎欢声笑语破烂不堪

4、我会填

混乱:

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

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

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能从音形、意三方面说出绳子的特点。

环节三

感知“了不起”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的父子。

3、起因

(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经过(2-23)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把儿子及儿子的同学救了出来

结果(24)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4、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抱着()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小时的挖掘,终于在()救出()的故事。

1、能从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能概括课文

环节三

有感情的朗读

活动一

画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读出人物的感情。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

4、他挖了

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能读出父亲的坚定

环节四

随堂检测

1、同桌互读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你认为难写难读的字注音并组词吧!

作业

设计

1抄写背诵最后一段。

 

反思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使用日期

教学

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

重点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习

准备

多媒体课件,洛杉矶地震视频。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回顾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

2、那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这对父与子,你想用哪个词?

(坚强、勇敢、坚定)

老师引导归纳,

板书:

了不起。

能正确书写词语

环节二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引: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

(1)生汇报,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师: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出示课件)

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12小时,他满脸灰尘

他挖了24小时,双眼布满血丝

他挖了36小时,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是这样吗?

请你读一读。

(3)问:

你读出了什么?

(挖了很长时间)

36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追问: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事?

(挖废墟)

师:

2个白天一个黑夜,他就在疯狂的在那儿挖。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觉得怎样?

(累)

(4)指导朗读

接:

是人的话,都会觉得累,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这种无法想象的累的时候,你又该怎样读?

先一人读,后范读,再齐读。

2、师:

这位父亲,就这样挖,直到没人再来阻挡他。

(1)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

(没有希望了,以为他因为失去儿子而精神失常了。

你从这个“再”字读出了什么?

生:

曾经有人来阻挡他。

(2)师:

那你们找找看,都有哪些人曾经来阻挡他?

是怎么阻挡他的?

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指名读,后出课件: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没人给他肯定的6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问:

这段话中通过什么对父亲进行描写?

(板书:

语言、动作、神态)

师:

好心的人,消防队长,警察先生都来劝阻他,为什么?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太危险了;

师:

这样下去,甚至要危及到其他的人了,但是这位父亲照样挖。

(4)这么多人曾经劝阻过他,但是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

(以为他因为失去儿子精神失常了。

追问:

凭什么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答非所问,双眼直直的)

接:

他是精神失常了吗?

他清醒着呢,但是这么一个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会觉得怎样?

(难过、失望、无助)

师:

没人帮助他,没人阻挡他,没人理解他,这种无助、无奈,这种痛苦,你又该怎么读出来呢?

再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父亲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36小时过去了,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追问:

这是对父亲什么的描写?

(板书:

外貌)

你感受到了什么?

(很累,自己也受了伤)

衣服“破烂不堪“,什么意思?

“到处都是血迹”,哪儿都是血迹?

“哪儿”指身上的哪个地方?

(手上、脚上……)

4、追问:

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事情呢?

会出现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呢?

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

(爱、信念)板书: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的就是这句话,(出课件)一起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来劝阻他,让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这位父亲伤痕累累,快要倒下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依旧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6、问:

“不论……总……”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不是重复啊?

那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这句话呢?

生: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板书:

爱)

追问:

父亲的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

师: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郑重承诺呀!

要掷地有声的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接: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能说父亲的了不起

环节三

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过渡: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课件(学生)“爸爸,是你吗?

(教师)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阿曼达!

我的儿子!

追问:

儿子为什么这样肯定来救他的一定是他的爸爸?

课件因为爸爸说过: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就是这句话,使儿子在黑暗与恐惧中坚持了38小时。

过渡: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父子之间的对话。

2、出示课件:

“爸爸,是你吗?

“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

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分角色朗读。

3、问:

你体会到了什么?

(激动、高兴、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师:

从这一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了父子之间彼此深深的信任

4、让我们想象一下,儿子被困在废墟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这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呀!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单,让我们也试着来创作一首小诗。

(学生仿写)

他等了(),没人再愿相信他

师评价:

写得多生动啊!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儿子也始终坚信:

父亲会来救自己!

就是因为父亲曾经对儿子有过一个庄严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师:

此时此刻,这对父子终于就要见面了,来看看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谁来读父亲的话?

“出来吧,阿曼达。

问:

父亲是怎么说的?

(声音颤抖)

声音颤抖,是内心的激动啊!

我们一起来读——“出来吧,阿曼达。

再读读儿子的话,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出示“不,爸爸。

……不论……在一起。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儿子勇敢、坚强。

生:

儿子信任爸爸。

6、师:

同学们,这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幕啊!

地震中的一分一秒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而在这一刻,只有7岁的阿曼达先让同学们出去,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让他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创了神话般的奇迹。

7、让我们带着种体会,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能从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能说出儿子的了不起

环节四

总结全文

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呀!

老师相信,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益于作者运用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也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人物,用上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跃然纸上,形神兼备的。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收集有关山水的诗句。

2、请你就你品出的窃读滋味,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工整地抄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语言

爱动作

父亲——→儿子神态

(挖)(等)外貌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反思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阅读理解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张松瑞米村镇矿区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文章有两条行文线索:

母亲对我的慈爱——是文章的明线;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这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穿联成了这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的文章。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有一定的内心体会,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语境中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理解、体会慈母的深情。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4.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通过自读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认识多音字“龟”。

评价任务二:

通过阅读能说出慈母对孩子的深情

评价任务三:

通过阅读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导入:

如果说父爱如山,那么么爱就是广阔的大海。

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

走近作者

梁晓声,当代作家。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ppt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学生认读。

学习生字新词

龟裂(jūnliè):

手足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坼裂。

疲惫(pí bè):

极度疲乏

耽误(dānwù):

拖延时间

攥着(zuànzhe):

(用手)紧紧握

数落(shǔluò):

.列举过失加以指责。

泛指责备,和批评的意思相近。

3.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

(完成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

1、用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2、阅读课文,细细品读句子,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读到感动的句子或场景划一划,在旁边写下感受。

(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整体理解

回忆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要钱—买书

阅读后,你知道课文内容了吗?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

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学生能够正确读课文,能够简单说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