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035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

唐山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二次模拟演练

生物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需要特异性结合才能起作用,但不可反复利用的物质或结构是()

A.酶B.tRNAC.抗体D.ATP

答案:

C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自身保持不变。

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ATP和ADP的转化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解:

A、酶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自身保持不变,可以反复利用,A不符合题意;

B、tRNA转运氨基酸参加翻译过程后,仍然可以再次利用,B不符合题意;

C、抗体和抗原之间是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水解,不能反复利用,C符合题意;

D、ATP不具有特异性,可以和ADP之间循环转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小分子物质a的分子结构如图甲所示,大分子物质b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图乙所示。

下列关于人体内这两种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些物质a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B.有的物质乙可参与构成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C.物质b可作为某些细菌的遗传物质

D.某些物质b可能具有运输物质a的功能

答案:

C

图甲为氨基酸,图乙为核糖核苷酸,分析可知a为氨基酸,b为RNA。

解:

A、某些物质a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A正确;

B、有的物质乙(例如AMP)可参与构成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ATP,B正确;

C、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为RNA,C错误;

D、某些物质b(如tRNA)具有运输物质a氨基酸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3.在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中不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H2O→[H]+O2B.[H]+O2→H2O

C.染色质→染色体D.消耗O2量与产生CO2量不相等

答案:

A

1、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等,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图

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

A、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发生光反应,因此不能完成水的光解,与题意相符,A正确;

B、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能将[H]和O2结合形成H2O,与题意不符,B错误;

C、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与题意不符,C错误;

D、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消耗O2量小于产生CO2量,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

4.关于实验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②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③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3个实验都可以用洋葱做实验材料

B.3个实验的药品都有盐酸,作用为解离

C.实验①和②中都能观察到正常染色体数目的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

D.实验①可根据视野中各时期细胞的数量,推算细胞周期中各时期所占的比例

答案:

B

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

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

A、3个实验都可以用洋葱做实验材料,前两个实验可以采用洋葱根尖分生区作为实验材料,第三个实验可以采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

B、3个实验的药品都有盐酸,在前两个实验中的作用为解离,在第三个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B错误;

C、实验①既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细胞,也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实验②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C正确;

D、实验①可根据视野中各时期细胞的数量,根据各个时期细胞总数除以观察到的细胞总数的比值,推算细胞周期中各时期所占的比例,D正确。

故选B。

5.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血管紧张素酶2)有极强的结合力,是病毒锚定侵入细胞的关键。

该病毒可以攻击人体的肺泡、心脏、血管、肾脏及中枢神经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编码ACE2的基因不只存在于被攻击的细胞中

B.病毒通过识别ACE2入侵细胞,体现了细胞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

C.高温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感染力,因此煮沸餐具可杀死该病原体

D.患者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够使其在痊愈后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该病毒免疫的能力

答案:

B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解:

A、人体细胞中都有ACE2基因,只是在部分细胞中表达,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病毒通过识别ACE2入侵细胞,不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高温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感染力,因此煮沸餐具可杀死该病原体,C正确;

D、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在患者体内能保留一定的时间,并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D正确。

故选B。

6.将某绿色植物放在透明且密闭的容器内,并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测得植物吸收和产生CO2的速率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3时间段内,容器中的CO2浓度先下降后上升

B.T2时刻,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T3时刻,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0

D.T3时刻之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不变

答案:

D

据图分析:

实线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即呼吸速率。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

A、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一定,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直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才保持不变,A错误;

B、T2时刻,该植株CO2

吸收大于0,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错误;

CD、T3时刻之后,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容器中CO2浓度保持不变,该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不变,C错误、D正确。

故选D。

7.现有2只成年狗出现了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为探究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科研人员抽血检测这两只狗的激素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甲状腺激素含量

患病狗甲

偏高

偏高

偏低

患病狗乙

偏高

偏低

偏低

A.给甲、乙饲喂甲状腺激素后,只有甲上述各激素含量都可恢复正常

B.甲的病因可能是甲状腺损伤或缺碘,乙的病因最可能是垂体病变

C.除上述症状外,甲、乙的体温还低于正常值

D.给甲、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二者的耗氧量均增加

答案:

D

分析题图:

甲狗和乙狗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偏低,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足,也有可能是甲状腺本身合成甲状腺激素不足造成的,甲狗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因此不可能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足造成的。

解:

A、甲狗是因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不足造成的,而垂体是正常的,且甲状腺激素不会被消化道分解,因此喂甲状腺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会恢复正常,而乙狗是因为垂体出现问题,喂甲状腺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仍然不会恢复正常,A正确;

B、甲狗是甲状腺出现损伤或者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碘元素造成的,而乙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很低,是垂体出现病变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机体产热,甲狗和乙狗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不足体温低于正常值,C正确;

D、甲狗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即使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依然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不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而乙狗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足造成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D错误。

故选D。

8.研究者发现未授粉及授粉8天后番茄的子房发育情况差异显著,研究者同时检测了授粉与未授粉番茄雌蕊产生乙烯的速率,结果如图,经过分析得出乙烯对子房发育的作用,为证实此结论,研究者以野生型番茄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实验(见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授粉情况

授粉

未授粉

授粉

未授粉

实验处理

施加清水

施加I

施加II

施加III

子房是否发育为果实

①清水②生长素③生长素运输抑制剂④乙烯⑤乙烯受体抑制剂

A.通过图1推断乙烯对子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B.表1中I、II、III分别对应试剂是①④②

C.番茄授粉后,发育的种子所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D.番茄果实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影响

答案:

B

1、由图1分析可知,授粉后乙烯的生成速率明显下降,而未授粉时乙烯的浓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由此推测,乙烯具有抑制子房发育的作用。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解:

A、由图1分析可知,授粉后乙烯的生成速率明显下降,而未授粉时乙烯的浓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由此推断乙烯对子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

B、表格实验是为了验证乙烯对子房发育的影响,则实验处理的自变量包括乙烯的有无以及有无授粉,根据实验对照原则,表1中Ⅰ应加入清水,II授粉之后加入乙烯研究子房是否发育成果实,Ⅲ为未授粉的情况下加入乙烯抑制剂再去研究子房是否发育成果实,即I、II、III分别对应试剂是①④⑤,B错误;

C、番茄授粉后,发育的种子所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C正确;

D、番茄果实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9.蚜虫是棉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瓢虫能有效的治理蚜虫。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引入瓢虫治理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B.研究蚜虫和瓢虫的相互关系属于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

C.蚜虫和瓢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D.由蚜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蚜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

答案:

D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解:

A、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引入瓢虫治理蚜虫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B、蚜虫和瓢虫是不同种生物,两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关系,而种间关系属于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B正确;

C、蚜虫和瓢虫之间是捕食关系,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

D、蚜虫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10.下表是细胞中与细胞癌变和凋亡有关的部分基因,它们的状态会引发细胞产生不同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基因种类

基因状态

结果

抑癌基因

失活

细胞突变

原癌基因

活化

细胞快速繁殖

凋亡基因

活化

细胞凋亡

A.细胞的分裂、癌变、凋亡都与基因有关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影响

C.诱导癌细胞凋亡基因的活化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思路

D.细胞癌变是抑癌基因失活或者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的结果

答案:

D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

A、细胞的分裂、凋亡都受机体的精确调控,都受相关基因的控制;癌变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A正确;

B、所有基因的表达都受环境影响,B正确;

C、癌细胞具有恶性增殖的能力,诱导其凋亡基因的活化可以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C正确;

D、人的细胞内本来就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而且这两类基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细胞癌变是抑癌基因或者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1.科研小组利用耐盐碱、耐旱、抗病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选育出既耐盐碱、又高产的“海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的改良作物。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海水稻”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发生了生物的进化

D.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答案:

A

分析可知,题中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

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变异,再进行杂交,经过人工选择,保留符合人类需要的品种。

解:

A、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A错误;

B、“海水稻”是人工育种的结果,过程中有人工选择,B正确;

C、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因为人工选择,使适合人类需要的一部分基因被保留了下来,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发生了生物的进化,C正确;

D、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对人类有实用意义,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12.下图所示家庭中,1、2号染色体数目正常,3号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3号不一定有致病基因,但肯定患遗传病

B.若2号为红绿色盲,3号色觉正常,则3号形成的原因为1号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C.正常情况下,1号有丝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染色体有24种形态

D.3号与一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女性结婚,生一个染色体数目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

D

1、2号染色体数目正常,3号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3号形成的原因可能为1号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也可能为为2号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解:

A、3号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即使其没有致病基因,也发生过染色体变异,因此肯定患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

B、若2号为红绿色盲,3号色觉正常,假设基因用B、b表示,即1号的基因型为XBY,2号的基因型为XbXb,3号的基因型为XBXbY,可见3号是由性染色体组成为XBY的精子和性染色体组成为Xb的卵细胞组成的,说明3号形成的原因为1号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B正确;

C、正常情况下,1号有丝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染色体有24种形态,即22种常染色体+X+Y,C正确;

D、3号与一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女性结婚,由于3号形成的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X:

XY:

XX:

Y=2:

2:

1:

1,其中性染色体为Y的配子所占的比例为1/6,因此生一个染色体数目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6,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水,这种重吸收的动力是渗透压差,而渗透压差依赖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等溶质来维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越强

C.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受激素调节

D.氧浓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有影响

答案:

ABCD

分析可知,肾小管通过主动重吸收Na+等溶质,使细胞膜内

浓度大于细胞膜外,进而通过协助扩散重吸收水。

解:

A、肾小管重吸收水分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动力是渗透压差,所以其方式是协助扩散,A正确;

B、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细胞膜内的浓度越大于细胞膜外,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越强,B正确;

C、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正确;

D、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依赖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等溶质来维持渗透压差,主动重吸收Na+需要消耗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所以氧浓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有影响,D

正确。

故选ABCD。

14.某雌雄同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A、a控制叶形,B、b控制花色),研究人员通过测交或自交的方式来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说明两对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D.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A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细胞学基础: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

A、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则AB连锁,ab连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若Ab连锁,aB连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有3种,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有4种,则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

B、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则AaBb只能产生两种配子,可以确定两对基因完全连锁,但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能确定,可能是AB连锁,也可能是Ab基因连锁,B错误;

C、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说明A和b基因连锁,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故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因不清楚表现型比例,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也有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是部分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后代也产生了四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AC。

15.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正常的片段排列顺序为abc·defgh,中间黑点代表着丝粒。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fgh,则该变异可能是基因中的碱基对缺失引起的

B.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fgh,则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属于该变异类型

C.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fghde,则基因数量未改变不会影响生物性状

D.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pq,则该变异是由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造成的

答案:

ACD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

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

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3、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

A、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fgh,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A错误;

B、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fgh,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是染色体片段重复引起的,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属于该变异类型,B正确;

C、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fghde,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该染色体上基因座位改变,基因数量未改变,可能会影响生物性状,C错误;

D、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pq,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该变异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造成的,D错误。

故选ACD。

16.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

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推测合理的是()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答案:

ABD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解: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A正确;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使信号无法从前一个神经元发出,后一个神经元也就无法产生新的兴奋,B正确;

C、如果毒液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兴奋可以向后传递,C错误;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使突触后膜接受到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无法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ABD。

17.下图表示线粒体蛋白的合成、转运与细胞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