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582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docx

《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docx

诗经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按照音乐的分类:

风、雅、颂。

风:

“风土之音曰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颂:

多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

唐·李仲蒙: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宋·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今: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

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艺术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014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出嫁。

②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

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也叫“重章复唱“)。

(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练习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7分)

芣苢①(《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duō):

摘取、拾取。

⑤捋(luō):

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答:

1、

(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黍离①(《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⑵,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⑶,中心摇摇⑷。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⑸苍天!

此何人哉⑹?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⑴黍: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⑵离离:

繁茂貌。

⑶行迈:

道上走。

靡靡:

迟迟、缓慢的样子。

⑷中心:

内心。

摇摇:

心神不宁。

⑸悠悠:

遥遥,形容天之无际。

⑹此何人哉:

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⑺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1)请简要阐述“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2)简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2、

(1)《黍离》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稷黍从“稷苗”到“稷穗”和“稷实”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诗人心情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三个方面的发展。

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复中加深了沉郁之气。

重章叠句所造成了的低回节奏,加强了对内心的恍惚和忧愤的表达。

(2)诗每章的开头都描写诗人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所见的景物,触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正所谓触景伤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首章“中心摇摇”之句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痛。

二、三章诗人借用黍、稷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诗人也“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内心的忧伤也随之深化,抒发了物是人非、无限惋惜的宗周覆灭的悲痛情怀。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luán,面目姣好),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盛明貌),说怿女美。

自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洵(实在,诚然)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还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⑴静女:

贞静娴雅之女。

姝(shū书):

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

城角隐蔽处。

⑶爱而:

隐蔽的样子。

爱:

同“薆”。

见同现

⑷踟躇(chíchú池除):

徘徊不定。

⑸娈(luán):

面目姣好。

⑹贻(yí疑),赠。

彤管: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⑺炜(wěi伟):

盛明貌。

⑻说怿(yuèyì月义):

喜悦。

“女”通汝

⑼牧:

野外。

归:

借作“馈”,赠。

荑(tí提):

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⑽洵(xún):

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通非

1.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B.全诗共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2.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静女其姝——娴静的少女真美丽。

B.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楼等待我。

C.爱而不见——她那般可爱,怎不让我瞧见。

D.搔首踟蹰——我挠着头,四下徘徊。

3.《邶风·静女》中的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但能给人以美感,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全诗采用侧面描写手法。

首先用“搔首踟蹰”的动作衬托人物,接下去以“物”衬人,又句句渗透抒发主人公美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审美空间。

读解

这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

《邶风·静女》

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

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

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

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恩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

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

当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鹿鸣

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

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

我有旨酒⑽,嘉宾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⒀。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1]

注释内容

⑴呦(yōu)呦:

鹿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

“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

藾蒿。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

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

指奉上礼品。

毛传:

“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

送,献。

⑸周行(háng):

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

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

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

很。

⑻视:

同“示”。

恌:

同“佻”。

⑼则:

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

甘美。

⑾式:

语助词。

燕:

同“宴”。

敖:

同“遨”,嬉游。

⑿芩(qín):

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

深厚,毛传:

“湛,乐之久。

译文介绍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朱熹《诗集传》云:

“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

”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

”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

“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

“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整个宴会上是歌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

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

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

”足可为证。

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

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

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

“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

”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

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

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读者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zhēng)丁:

砍树的声音。

  

(2)嘤嘤:

鸟叫的声音。

  (3)相:

审视,端详。

  (4)矧(shěn):

况且。

伊:

你。

  (5)听之:

听到此事。

  (6)终……且……:

既……又……。

  (7)许(hǔ)许:

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

过滤。

有藇:

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

小羊羔。

  (10)速:

邀请。

  (11)宁:

宁可。

适:

恰巧。

  (12)微:

非。

弗顾:

不顾念。

  (13)於(wū):

叹词。

粲:

光明的样子。

埽:

同“扫”。

  (14)陈:

陈列。

馈(kuì):

食物。

簋(guǐ):

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

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

异姓亲友。

  (17)咎:

过错。

  (18)有衍:

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

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践:

陈列。

  (20)民:

人。

  (21)乾餱(hóu):

干粮。

愆(qiān):

过错。

  (22)湑(xǔ):

滤酒。

  (23)酤:

买酒。

  (24)坎坎:

鼓声。

  (25)蹲蹲:

舞姿。

  (26)迨(dài):

等待。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

小鸟为何要鸣叫?

只是为了求知音。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

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

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

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

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

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

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

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

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鉴赏

  《毛诗序》云:

“《伐木》,燕朋友故旧也。

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

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

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

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

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

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

《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

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

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

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

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

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

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

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

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

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

“相彼鸟矣,犹求友生。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

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

“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

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

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

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

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

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

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